耳餘

耳餘

陳余,亦大梁人,好儒術。游趙苦陘,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餘年少,父事耳,相與為刎頸交。……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得萬餘人來,皆壁余旁。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破章邯軍。諸侯軍及敢擊秦軍,遂虜王離。於是趙王歇、張耳得出鉅鹿。與余相見,責讓余,問張黶、陳釋所在。余曰:「黶、釋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耳餘
  • 拼音:ěr yú
  • 解釋:喻朋友凶終隙末
  • 來源:《漢書》卷三十二
基本信息,典源,釋義,示例,

基本信息

詞目:耳餘
拼音:ěr yú
注音:ㄦˇ ㄧㄩˊ
解釋:喻朋友凶終隙末。

典源

《漢書》卷三十二〈張耳陳余列傳·陳余〉~829~
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余。余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重去將哉?」乃脫解印綬與耳,耳不敢受。余起如廁,客有說耳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今陳將軍與君印綬,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余還,亦望耳不讓,趨出。耳遂收其兵。余獨與麾下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由此有隙。……趙王歇復居信都。耳從項羽入關。項羽立諸侯,耳雅游,多為人所稱。項羽素亦聞耳賢,乃分趙立耳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更名襄國。……余客多說項羽:「陳余、張耳一體有功於趙。」羽以余不從入關,聞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縣封之。而徙趙王歇王代。耳之國,余愈怒曰:「耳與余功等也,今耳王,余獨侯。」及齊王田榮叛楚,余乃使夏說說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願王假臣兵,請以南皮為捍蔽。」田榮欲樹黨,乃遣兵從余。余悉三縣兵,襲常山王耳。耳敗走,曰:「漢王與我有故,而項王彊,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王。楚雖彊,後必屬漢。」耳走漢。漢亦還定三秦,方圍章邯廢丘。耳謁漢王,漢王厚遇之。余已敗耳,皆收趙地,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趙王德余,立以為代王。余為趙王弱,國初定,留傅趙王,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漢二年,東擊楚,使告趙,欲與俱。余曰:「漢殺張耳乃從。」於是漢求人類耳者,斬其頭遺余,余乃遣兵助漢。漢敗於彭城西,余亦聞耳詐死,即背漢。漢遣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余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贊曰:張耳、陳余,世所稱賢,其賓客廝役皆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耳、余始居約時,相然信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盭也!勢利之交,古人羞之,蓋謂是矣。

釋義

漢 張耳 、 陳餘 的合稱。二人始為好友,結為刎頸交,後以勢利互相傾軋, 耳 斬 餘 泜水 上。故多用以為朋友凶終隙末之喻。

示例

宋 范成大 《次韻龔養正病中見寄》:“瘠肥邈爾自 秦 越 ,勢利紛然皆 耳 餘 。”
陳去病 《有懷劉三鈍劍亞子並苦念西狩無畏》詩:“不見 耳 餘 事,千古資譙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