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真菌病

耳真菌病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內的條件致病性真菌,在適宜的條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亞急性或慢性炎性病變,可合併細菌感染。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時可無症狀,其常見症狀主要有外耳道不適、脹痛或奇癢、外耳道阻塞感、聽覺障礙等。分泌物塗片、真菌培養可以幫助判斷致病菌的種類,必要時需做組織學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和治療。

基本介紹

  • 別稱:外耳道真菌病
  • 就診科室:耳鼻喉科
  • 常見發病部位:外耳道
  • 常見病因:游泳、沐浴、挖耳損傷等均為重要誘發因素
  • 常見症狀:耳內發癢及悶脹感、聽力減退及耳鳴、腫脹、疼痛及流膿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本病病因為真菌直接感染。誘因:
(1)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增加,改變了外耳道的pH值。
(2)耵聹缺乏。
(3)耳內長期滴用廣譜抗生素。
(4)游泳、挖耳造成外耳道炎症。
(5)全身性慢性疾病,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長期大劑量套用抗生素,都為真菌的滋生提供了條件。

臨床表現

外耳道真菌感染常見症狀主要包括:
1.外耳道不適
外耳道不適,脹痛或奇癢。
2.阻塞感
由於真菌大量繁殖,堆積形成團塊可阻塞外耳道引起阻塞感。
3.外耳道潮濕
真菌團塊刺激,外耳道可有少量分泌物,患者感外耳道潮濕。
4.聽覺障礙
外耳道阻塞,鼓膜受侵,患者可有聽覺障礙、耳鳴,甚至眩暈。
5.疼痛
如病變損害範圍較大或較深,可有局部疼痛。
6.感染
有些真菌引起的改變以化膿和肉芽腫為主。
7.其他
嚴重的可致面癱,真菌可致壞死性外耳道炎,有些真菌感染可引起全身低到中等發熱。

檢查

念珠菌感染外耳道皮膚潮紅糜爛,界限清楚,表面覆白色或奶油樣沉積物。曲菌或酵母菌感染外耳道內有菌絲,菌絲的顏色可為白色、灰黃色、灰色或褐色。芽生菌感染初期可見外耳道皮膚散在丘疹或小膿皰,其後發展成暗紅色邊緣不整的淺潰瘍,有肉芽生長,表面有膿性分泌物。毛黴菌感染耳流膿,如引起面癱可見面癱的各種表現。
1.分泌物塗片、真菌培養
分泌物塗片、真菌培養可以幫助判斷致病菌的種類,必要時需作組織學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和治療。
2.聽力檢查
聽力檢查可以了解聽力損失程度。

診斷

真菌性者外耳道有青煙色、黑色或黃白色霉苔,可見菌絲,與皮膚接觸處呈痂狀。

鑑別診斷

與慢性外耳道炎鑑別。慢性外耳道炎主要表現症狀為耳癢、耳悶脹感、耳漏、聽力減退等,是外耳道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慢性或復發性炎症。

治療

用生理鹽水或3%雙氧水清洗真菌團塊及痂皮,用乾棉簽拭乾後,局部塗達克寧等抗真菌藥物。外耳道皮膚腫脹、滲液時,向外耳道置入5%醋酸鉛溶液的小棉條,每日更換1~2次。保持外耳道乾燥,戒除挖耳習慣。病情嚴重者要靜脈給予抗真菌藥物治療。

預防

除預防急性外耳道炎的各項措施外,要正確使用抗生素和激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