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育

耕育

民以食為天、食以耕為本、耕以育為魂!“耕育” --是指在傳統農耕、耕讀文化的基礎上,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繼承與發揚傳統農業,並結合現代農業、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為國人特別是青少年兒童提供的一套全新教育、勞育、食育的“新三育”知識和實踐體系,主要涵蓋:農耕體驗、鄉土民俗、健康飲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耕育
  • 內涵:躬耕、新農耕育人、新食育
  • 日本教育狀況:世界第一長壽大國
  • 英國:全國各公立中學必須開設烹飪課
簡介,定義,現狀,內涵,飲食教育,各國現狀,學術研究,意義,傳統農耕意義,提高民族素質,促進人類發展,提出者,

簡介

定義

“耕育”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鄉土、民俗文化之中,文革時期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劇烈衝擊,各行各業百廢待興,1974年,憑藉多年江淮農村的傳統農耕體驗,“耕育”理念體系首次由孫建提出,並完善於77級首屆恢復高考後的農業水利高等學堂,成熟於1982年中國首次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開展華北平原農業項目實施期間。在後期利用世行貸款加強灌溉農業項目、世行肉牛項目、亞行農業項目、大型商品糧基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得到了進一步實踐和驗證,1994年在美國從事農業考察交流中得到了國外同行的充分認可。

現狀

2013年,在“中國現代農業及產業化論壇”上,與會的領導及專家建議儘快在全國開展普及“耕育”理念活動,以促進青少年兒童教育、拉動農業生態文化旅遊;隨後在教育部、農業部、衛生部等十二部委《全國青少年兒童食品安全科技創新實驗示範基地項目》中,“耕育”理念的普及再次體現出必要性和緊迫性。隨後在國家林業局、國家環保部、中國科學院發起成立的中國林促會林業生態旅遊委員會的章程中,“耕育”概念被多次提出,2014年11月在英國劍橋大學可持續發展學習座談中,“耕育”概念再次走出國門,參與國際文化交流,並在國際學術界產生強烈反響和共鳴。

內涵

“耕”即耕莘、躬耕、新農耕。“育”即培育、育人、新食育。
明代《字通》解釋:耕,治田也;《齊民要術·耕田》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犁欲廉。中華民族的發展繁衍離不開一個“耕”字,歷史上與“耕”字相關的詞語有幾百個之多。目前在局部社會物慾橫行、道德滑坡、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的大環境下,恢復、強化中華民族老祖宗創造並遺留給我們的農耕文化,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東漢《說文》解釋:育,養子使作善也。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幾個世紀以來,受列強數次侵略,人民顛沛流離,二十世紀以來,特別是“日本侵華”和“文革運動”,對我國農耕文化更是帶來毀滅性的破壞。近年來,化學工業對農業的入侵,以及西方文化對中國人民思想上的影響,使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育人尤為必要,尤為重要。

飲食教育

各國現狀

日本
日本是世界第一長壽大國,傳承發展了海洋文化與食育文化。在更重視食育的將來,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還會延長。2005年7月,日本實施食育基本法,其中提出 “現在應重新把食育作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體育的基礎。”日本之所以成為長壽大國、經濟強國,食育功不可沒。
英國
英國教育部的具體課程規定,全國各公立中學必須開設烹飪課,面向11至16歲的中學生,總學時不少於24小時。學生將從這門課中了解到各種食物的基本成分和營養指數,能獨立製作一份營養餐。在課程結束之後,學生將統一參加實際操作和回答試卷。通過考試的學生將獲得由教育部頒發的初級烹飪資格證書,學分將納入個人總成績,與畢業直接掛鈎。

學術研究

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
李約瑟花費近50年心血,運用豐富的史料、通過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東西方比較研究,其研究內容涉及哲學、天、地、生、農、醫及工程技術等諸多領域。李約瑟1954年出版了《中國科學技術史》,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轟動了西方漢學界。中國是以農為本,國脈水系,農作物種植文字記載有三千到五千年的歷史。考古發掘甚至找到了距今七千至八千年前的一些農作物的遺存。
美國前農業部土壤所所長 富蘭克林·H·金
100多年前,金遠涉重洋遊歷中、日和高麗,考察三個東亞國家古老的農耕體系,並於1911年出版了《四千年農夫》。作者疑問:中國農民數千年來如何成功地保持土壤的肥沃和健康,他們沒有使用大量的資源,卻養活了這么高密度的人口。記錄和研究了農民真實的生活環境,講述了東方民族不同的耕作方法,通過學習他們保護自然資源的方法及經驗,獲益匪淺。

意義

傳統農耕意義

為新農耕傳承、為育新人造福!我國“耕育”遺產廣泛存在於社會土壤中,非遺不僅表現在思想觀念、農業生產技術及農業生產工具上,也表現在鄉村宗教禮儀、風俗習慣、民間文藝及飲食文化等各個方面。束之高閣並不是保護,文化館、博物館也不是非遺文化最良善的歸宿,紋絲不動地冰封也不是保護的意義。來源於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非遺農耕文化,只有回歸生活,回歸大眾,只有讓其處於變化、發展、升華的動態之中,才是傳承“耕育”非遺的最終目的。
隨著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農業文化遺產正面臨著被破壞、被遺忘、被拋棄的危險。我們不僅要傳承“耕育”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還要合情合理地套用於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開發建設中,讓古老的文明在當今的休閒、旅遊和經濟活動中重現生機,讓燦爛的文化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增添情趣。回望傳統的村落和民族,回味傳統的生活和文化,傳承和弘揚“耕育”理念,進一步促進農業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提高民族素質

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由於不良的飲食觀念及生活行為方式,普遍引起了疾病問題、飲食安全問題、食品傳統與文化的繼承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實質上也是道德問題,有利益的誘惑,有道德的喪失,便會有人的見利忘義,要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首先解決個人道德的喪失和社會整體價值觀的扭曲,我們需要重建道德體系,重新“育人”,而且要從全民族著眼,青少年兒童著手,所以“耕育”的育人部分最為迫切。
另一方面,現在我國部分地區青少年兒童出現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現象。社會科學家認為,在當前就業壓力日增,獨生子獨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擴大的跡象。生活狀態維持在“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這種病態現象。2010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中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在整體上處於下降趨勢,集中表現在如下幾項基本內容中:(1)肥胖率繼續走高,而體重過低者也占據了相當的比例;(2)近視比率居高不下;(3)耐力素質持續在低谷徘徊,心肺功能不足現象普遍。據統計,中國青少年體質情況連續25年下降,基礎素質遠遜日本, 7歲到17歲的中國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齡男孩矮2.54厘米,歷史上的“小”日本變成了“大”日本(身高)。
耕育
開展“耕育”體驗活動,普及健康飲食教育,可以確保學生增強體質,提高民族身體素質,重塑社會整體價值觀,意義極其重大。

促進人類發展

劍橋大學史蒂芬·霍金幾年前驚呼:“地球進化史持續了50億年,人類文明從開始到現在20多萬年。但這20萬年,人類已將地球積攢的資源耗掉了一半。”其實,大約2500多年以前,中國的老子等先聖就有過關於農耕方面的言教,只不過現代人類未能真正理解他們的深邃思想。“耕育”理念普及有助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的“耕育”文化、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不僅在維繫生物多樣性、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傳承民族文化、保護獨特景觀、推動鄉村旅遊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保持和傳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傳統特色,豐富文化生活與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示範作用。

提出者

中國林業生態旅遊委員會會長:孫建
耕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