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鎮

老港鎮

老港鎮,隸屬上海市浦東新區,位於浦東新區東南部,距惠南鎮不足7公里,到上海市中心只有55公里。

2017年,老港鎮行政區劃面積66.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360人。老港鎮轄有7個村,2個社區,政府駐地浦東新區老港鎮建中路7號。

2014年,老港鎮實現經濟總收入111.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4.2億元,第二產業92.8億元,第三產業14.3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72.8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港鎮
  • 外文名稱:Laogang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上海市浦東新區
  • 下轄地區牛肚村中港村成日村等村
  • 政府駐地:上海市浦東新區老港鎮建中路7號
  • 電話區號:021
  • 郵政區碼:201302
  • 地理位置:上海市浦東新區東南部
  • 面積:66.67平方公里 
  • 人口:40360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 著名景點:上海桃博園
  • 車牌代碼:滬
建置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行政區劃,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合概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衛生,市政建設,社會保障,景點,歷史文化,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光緒十年(1884年)南匯縣修築彭公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築李公塘。介於兩塘之間的廣袤蘆盪地被開墾利用。老港地區屬南匯縣二團鄉、城東鄉轄區。
宣統二年(1910年)至民國元年(1912年),南匯縣實行新政自治,全縣劃為2個鎮、17個鄉。老港地區仍屬二團鄉、城東鄉轄區。
老港鎮
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匯縣又改行政局為自治區公所。老港地區為南匯縣第一區二團鄉、城東鄉轄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抗日戰爭時期,南匯縣屬上海市特別區,下設分區。老港地區為第一分區,日新鄉、五墩鄉、老港鄉、新墩鄉、濱海鄉均為第一分區轄地。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南匯縣又恢復抗日戰爭前8個區、58個鄉鎮建置。老港地區為第一區四南鄉、城東鄉、黃路鄉、嚴路鄉轄地。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4日,南匯縣實施並保,二團鄉原有的19個保並為12個保;城東鄉原有的20個保並為12個保。老港地區為二團鄉2保~6保、城東鄉1保~5保。
1949年5月14日,老港地區解放。
1950年1月,南匯縣建立老港區。
1957年9月,撤區並鄉,建立老港鄉。
1958年9月,老港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
1984年4月,政社分設,成立老港鄉。
1995年9月,撤銷老港鄉建制,建立老港鎮。此間,老港鎮(公社、鄉)一直隸屬於南匯縣。
2001年8月,南匯撤縣建區,老港鎮隸屬於上海市南匯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老港鎮總面積66.67平方公里,距南匯縣惠南鎮以東7公里,距上海浦東國際機場11公里,距上海洋山國際深水港15公里,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55公里,距上海市郊區環線3公里。東臨東海,南連新港鎮,西與黃路、惠南、鹽倉鎮毗鄰,北與東海鎮接壤。鎮中心位置坐標東徑121º8′,北緯31º02′。

地形

老港鎮全境地勢平坦,無山。整個地形西高東低,起伏有限,為長江三角洲邊緣性沖積平原。

氣候

老港鎮為亞熱帶氣候,屬東亞季風盛行地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利於各種作物生長。但水、旱、風、雹等自然災害亦有發生。全年平均日照2109.7小時。一年內日照最多時間是在7月份,一般在283小時左右。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老港鎮下轄(牛肚村中港村成日村建港村、東河村、大河村、欣河村)7個村,(老港、濱海)2個社區。政府駐地浦東新區老港鎮建中路7號。

自然資源

海洋資源

老港鎮鄰近東海,主要海洋資源有黃魚、鱸魚、鯧魚、鯿魚、鯔魚、海鰻、赤魚、鰣魚、槍魚、鮠魚、家紀魚、刀魚、饅頭魚、推沙頭、海蜇、白蝦、蟛蜞、蟹、泥螺等。

植物資源

老港鎮主要野生藥材有石蒜、杜瓜、薄荷、車前草、柴蘇、蒲公英、馬蘭、枸杞、女貞子、蘿蔔子、蘆根、茅針、板蘭根、割人藤、枸桔、益母草、馬鞭草、地丁草、鳳尾草、大薊草、小薊草、牽牛子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老港鎮戶籍人口有28135人,其中外出6個月以上的有3585人,流動率為12.7%;全鎮常住人口29255人,其中居住在老港鎮6個月以上的外來流動人口有2309人,流動率為7.9%。
2012年老港鎮戶籍人口3.38萬人。
2017年,老港鎮常住人口40360人。

民族

老港鎮為漢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極少,有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等民族。

經濟概況

綜合概述

2014年,老港鎮實現經濟總收入111.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4.2億元,第二產業92.8億元,第三產業14.3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72.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5.8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5%。實現稅收總額4.7億元,同比2013年下降10.5%(其中:老港部分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3.74%,濱海部分0.7億元,同比2013年下降58.8%)。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3億元,同比2013年下降16%(其中:老港部分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4.9%,濱海部分0.3億元,同比2013年下降50.3%)。實現固定資產投資7.9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

第一產業

清光緒十年(1884年),彭公塘築成後,老港地區人就在塘西開荒種田。舊社會,水稻畝產只有200公斤左右,皮棉畝產約12公斤~20公斤,油菜籽畝產約40公斤。1984年,老港公社糧食畝產850公斤,皮棉畝產75公斤,油菜籽畝產337公斤,實現農業總產值839萬元。2001年,老港鎮農業總產值1.62億元,其中養殖業產值為8300萬元。2014年,老港鎮第一產業收入4.2億元。

第二產業

2001年,老港鎮有鎮屬工業企業20家、村屬工業企業51家,全鎮工業總產值43879萬元,利潤1918萬元。2014年,老港鎮引入註冊資金(內資)13.5億元, 實現工業總產值72.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5.8億元,實現稅收總額4.7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3億元。實現固定資產投資7.9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新增註冊企業290戶,同比2013年增長125%。

第三產業

老港集鎮形成於20世紀初,至今僅有100年左右的歷史。20世紀30年代,老港集鎮有商店、手工業作坊近百家。至解放前夕,老港集鎮僅存30家~40家小商店、小攤販。2001年,老港鎮有商業企業313家,其中股份制商店和個體戶有302家,從業人員600多人。商品銷售總額為9972萬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8804萬元。2014年,老港鎮第三產業收入14.3億元。

交通運輸

老港鎮地處江南水鄉,河、港密布,大治河、衛星河、白龍港、隨塘河、五尺溝等是老港鎮的水上交通要道。至2001年,老港鎮公路總長為17.4公里,有公路橋7座,架於南果公路上的有中港橋、二泐港橋、港北橋、港東橋、西河橋、大治河橋,架於南港公路上的有南港大橋。有碼頭泊位15個,總長195米。大治河靠泊能力為250噸級,其餘為50噸級。

社會事業

教育

老港地區辦教育最早始於清朝末年,曾開辦過4所私塾,學生有60人左右。至1949年解放時,尚存8所,為人民政府全部接管。
老港中學老港中學
2001年秋老港鎮有幼稚園4所,入園幼兒529人;國小1所,學生1513人;中學1所,學生2283人。
2009年老港鎮有幼稚園4所,國小1所,中學1所;老港中學有36個教學班,1260名學生,135名教職工。

衛生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沿海地區始有醫生龔任庭,從醫立業,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從事中醫者7人。解放前夕,老港地區私人診所16家,從事中醫立業者17人,其中能使用西藥者有4家。1958年秋,老港公社衛生院成立。至2001年,老港鎮有私人診所3家,公立醫院1家。
至2010年,上海市浦東新區老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地4440平方米,建築面積3100平方米。是一所一級甲等醫療機構,下設一個濱海分中心和六個衛生所,建立了服務區域面積56.2平方公里,服務人口4.5萬常住居民,職工83人,其中衛技人員69人。

市政建設

2014年,老港鎮已累計投資2.8億元,涉及11257戶的村莊改造,完成大河村“和園”、欣河村“麗園”和牛肚村“秀園”等公園的景觀建設。20噸/日生活有機垃圾生物消納基地投入運行,完成同創路及配套橋樑的項目建設並投入使用。完成滴翠路、良樂路東段及建西路等大中修工程。對良樂路和同宏路部分路段鋪設總長約250米污水管,老港工業區已開發區域污水納管率達到100%。
2014年,老港鎮完成滬南公路兩側、建中路、建東路、鑫盛路和鑫旺路等鎮區主幹道景觀燈帶建設。增設捷運16號線惠南站至欣河村的浦東31路公交線路並投入運營,實現了老港1路向德盈小區的延伸,共拆除違法建築面積86051平方米。
2014年,老港鎮開展大規模聯合整治行動8次,集中規範違規商戶約60餘家,取締違規商戶約30家,拆除田間窩棚185間。

社會保障

2014年,老港鎮組織各類招聘活動10餘場,新增就業崗位2867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完成職業技能培訓206人次以上,完成區級指標的106.7%。全年扶持創業組織30家,完成率達120%,帶動就業138人,完成率達103.76%。化解各類勞資糾紛46件,涉及各類資金47.3萬元。
2014年,老港鎮完成城保繳費率95%以上,農居保參保率97%以上,實際完成繳費率93%,名列全區第三。全鎮參合人數為12419人,參保率達100%;合作醫療報銷270216人次,新農合報銷補償總額2386.62萬元。年內共發放低保、大病救助等救助金240餘萬元;近1200人享受了醫療費鎮級補償救助,總計158萬餘元;轄區戶籍人員大病首診綜合保險,年內已累計受理176例,其中已獲理賠146例。

景點

上海桃博園位於老港鎮綜合開發區內,北鄰滬南公路延伸段80米,東臨兩港大道,西距南果公路200米,占地面積約520畝。桃博廣場占地1萬多平方米,中間用彩色地磚鋪成一朵巨大的桃花,周邊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桃樹。桃博園是作為南匯“桃花節"的一個永久會場和觀賞地建立的,是一個整合和傳播"桃文化"的主題公園。
上海桃博園上海桃博園

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早在清鹹豐年間(1853年)從“小六板”工尺譜、“八音”、“八拍”開始的老港就有清音班的記錄,而瞿家幫清音班就是其中的亮點,至今已有五代傳人。其音樂風格清新活躍,細緻秀雅,曲調優美流暢,柔和婉轉,富有濃郁的江南水鄉色彩,比如《春江花月夜》、《浦東歡樂》等等。在那民不聊生的歲月,老港人把希望寄予清音,把憂愁解於清音,把飢餓緩於清音。每逢歲時節慶,農忙前後,老港更是處處清音悠揚, “清音絲竹撲面來,何人不被真情醉”。
“哭嫁”習俗流傳久遠。“哭嫁”,即姑娘在出嫁前唱《哭嫁歌》,用“哭”的方式來迎接出嫁這一人生喜典。同時,母親又以“哭嫁”這種形式,抒發對女兒的深情,和對女兒未來生活的殷殷囑咐。長期以來“哭嫁歌”形成了多種表現方式,有《哭娘歌》、《哭爹歌》、《哭哥嫂》、《哭爺歌》、《罵媒人歌》等等。
老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至今樣式繁多,清音雅韻的江南絲竹,唱表說書於一體的鑼鼓書,五彩斑斕的刺繡,喜慶歡快的秧歌舞,傳承中華民族精氣神的舞龍舞獅,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哭嫁歌,勞動閒暇之餘的田歌。

著名人物

楊定,又名楊志雄,老港鎮日新村4組人。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連柏生、林達的影響下,楊定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民國32年(1943年)被日軍帶至餘姚縣城,殺害於石人山,年僅30歲。
林達,原名林有璋,老港鎮成一村5組人。民國36年(1947年)7月,林達為了指揮部隊疏散隱蔽,不幸中彈負傷,流血不止,當天下午,光榮犧牲,年僅33歲。
宋富才,原名宋有仁,老港鎮港東村1組人。民國34年(1945年)7月參軍。他兩次身負重傷,多次立功受獎;1955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勳章。
郭景儀,民國16年(1927年)1月生,老港鎮港北村人。曾榮獲復旦大學研究生教學一等獎。
顧履平 民國28年(1939年)5月生,老港鎮鐵橋村8組人,在國外雜誌與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7篇,在國內雜誌與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40餘篇,另有幾十萬字的各類專業譯著。
徐根初,民國32年(1943年)12月生,老港鎮港南村3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