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論

老子通論

《老子通論》廣泛汲取學術界現有成果,分“前編:老子《老子》”、“後編:《老子》爭議”兩部分。《老子通論》對老子及其人及《老子》其書作了全面而透徹的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老子通論
  • 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
  • 頁數:606頁
  • 開本:32
  • 定價:30.00
  • 作者:孫以楷
  • 出版日期:200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052724X
  • 品牌:安徽大學出版社
出版信息,圖書目錄,圖書文摘,圖書後記,

出版信息

《老子通論》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
老子通論

圖書目錄

前編 老子與《老子》
上 老子考
一 老子不是楚苦縣人
(一)今本《史記·老子傳》質疑
(二)漢桓帝遣使至苦縣祠老子一事考辨
(三)《水經注·陰溝水》有關相之記載質疑
(四)陳國無相
(五)從《列子》中一則材料證老子不是陳國人

二 老子是宋國相人
(一)老聃不姓李
(二)老聃是宋國老氏之後
(三)老聃怎么變了李耳
(四)《論語·子路》“南人有言”之“南人”考
(五)老子居沛考——老子是沛之相人
(六)方誌證實老子是宋之相人

三 老子早於孔子
(一)從《史記·老子傳》、《莊子》、《禮記》看老先於孔
(二)老子晚出論者考證之誤
(三)從《論語》、《墨子》看老子的時代
(四)從《文子》考老子的時代

中《老子》辨
一 評傳統的《老子》晚出論
(一)評戰國前無私人著作說
(二)析《論語》沒有引《老子》可證《老子》晚出說
(三)析馮友蘭先生的孔子前無私學說
(四)評《墨子》沒有引《老子》可證《老子》晚出說
(五)從《文子》引述《老子》早出
(六)從《黃帝四經》證《老子》早出
(七)從叔向對《老子》名言的引用證《老子》的作者是老聃
(八)析《老子》晚出論的種種論點
二 郭店簡本《老子》考辨
(一)郭店楚墓竹簡可能被盜
(二)郭店簡本《老子》是節選本
(三)東宮之師對《老子》作了重大改動
(四)簡本、今本《老子》之問並無本質區別
(五)太史儋與《老子》無關

下 老子論
一 老子與他的時代
二 老子思想之來源
(一)老子與《易》
(二)老子與《尚書》
(三)老子與春秋史官的哲學思想
三 老子的哲學思想
(一)道論
(二)知論
(三)玄同論

後編 《老子》爭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

圖書文摘

先看所謂“字伯陽,謚日聃”。字伯陽之說的文字記載,首見於邊韶的《老子銘》:“老子姓李字伯陽。”∞他所說的伯陽,是周幽王時論三川震的伯陽父:“老子為周守藏室史,當幽王時,三川實震,以夏殷之季陰陽之事,鑒喻時王。孔子……學禮於老聃,計其年紀,聃時以二百多歲。”從周幽王到孔子學禮於老聃,已相距二三百年,邊韶之所以說老子字伯陽,是為了把伯陽父與老子混成一人。而他之所以把老子說成是伯陽父.則完全是出於神化老子的需要,以適應當時從皇帝到平民對道教的迷信的形勢。當時道教始興,急需神化老子,把老聃與伯陽父混成一人,以其數百年的長壽更能迷惑信眾。託名劉向撰的《神仙傳》,也說老子字伯陽,亦是神仙家之虛構。《墨子》、《尸子》、《呂氏春秋》中都提到堯舜時有伯陽,與邊韶所說周幽王時之伯陽,不是一人。《史記索隱》、陸德明《經典釋文》、《後漢書·桓帝紀》注、《文選·游天台山賦》注,均無“字伯陽”之說。他們都是以所見《史記·老子傳》為據。可見今本《史記·老子傳》中老子“字伯陽”之說是後人妄加的,是誤信了邊韶,定非司馬遷《史記·老子傳》原文。
至於“謚日聃”,更加荒唐。人死之後有謚。王公死後,由臣下根據其生前功德言行,議定謚稱,算是蓋棺論定。士大夫由其後人仿效定謚,稱私謚。凡謚基本上都是美言美稱,實在美不了,也往往用中性詞遮掩過去。老子是隱者,又是講求自然無為的學者。老子死於何時何地,司馬遷不知道,而《莊子》里講了。據《莊子》載,給老子送終的人都是平民,不一定識字,大約不會給老子議定一個謚。

圖書後記

庸堂者,我所居之所也。以庸名堂,何謂也?其義有三:平庸也、中庸也、無用也。
平庸者,我乃平庸之人也。以庸才自稱,有警策之意。我出生於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內的書香世家。50年前城內百姓盛傳當地的三大才子,余父一也,大舅一也。三占其二,我從幼時便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及長,始知才非天成,全在勤奮。少時那股傲物之氣雖在多舛的命途中消去了不少,但仍須時時敲打,遂以庸名堂。
才與庸才、賢與不肖,永遠是相對的。無論是我,抑或是你,抑或是他,都不能對才與庸才、賢與不肖、是與非做出裁判。莊子說得好:“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你、我、他都不是裁判者,據說只有實踐是裁判者。實踐不會說話,於是古代有權者就以社會實踐代衰的身份當仁不讓地成了裁判者。還是莊子說得好:“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是事之變命之行也。”天下才俊何其多,惜乎命乖!每思及此,不覺汗顏。遂覺能居庸堂以游心,實應感謝造化之厚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