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姑峪村

老姑峪村

老姑峪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鎮,位於萊城區東北40公里、和莊鎮政府駐地東南6公里處。人口500餘人。地處九十九頂摩雲山之陽。老姑峪村四面環山,村北、村東與淄博市的沙井村相鄰,南與苗山鎮常莊村一山之隔,西面隔山與張家台村接壤。

原名井泉村,位於村東南角一泉眼井,古時候常年有水溢出,供全村人畜用水。後因山上林木遭到破壞,井泉到汛期才噴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姑峪村
  • 位置萊城區和莊鎮
  • 原名:井泉村
  • 人口:500餘人
據《老姑峪村正名表記》記載,明嘉靖三年,朱姓建村。原名井泉村。因村中一女,為撫養兩孤侄兒,終生未嫁,鄉里稱頌,後建老姑廟供奉,因址在山峪中,改稱老姑峪。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黃谷鄉·老姑峪”。1939年4月,老姑峪村劃入博山縣,同年9月又劃歸萊蕪縣第六區管轄;1941年春,隸屬萊東縣常莊區管轄;1958年撤區劃鄉後屬和莊鄉,同年10月建立和莊人民公社,老姑峪村屬和莊公社所轄;1959年2月撤消和莊公社,歸常莊公社;1984年3月,屬常莊辦事處嗇泉鄉管轄;1985年11月撤處並鄉,和莊鄉與嗇泉鄉合併,重歸和莊鄉管轄至今。
老姑峪村坐落於南北向大山谷的谷口,谷口朝北,南高北低呈一斜坡。村南有200畝梯田,群山連成半圓形環抱著村。山上草木茂密,山腳下新建成的自然村,粉牆紅瓦、鱗次櫛比。村北60米處是村委辦公室和幼稚園,是村的文化中心。
村北有一古廟,曰“五神堂”。石碑記載:村北五神堂建於康熙二十六年,民國二十年又重修。往日裡,人們為了五穀豐登,每年二月初二,全村民眾去廟內祭祀五神。村西山腰中,有一廟宇,名曰“地母廟”。建於清朝初年,廟內供奉地母奶奶。
建國後,村民接受新文化洗禮。掃盲、識字班、成人教育讓其提高了文化水平。1958年借廟堂辦村國小一所,辦起了複式班,朗朗讀書聲默化著村民的後代,一茬茬的學子進行著老姑峪村的文化接力。後來校舍兩次翻新,學校的教育質量逐年提高,偏遠的老姑峪走出了大學生。
老姑峪村的農業生產和其他村一樣經歷了幾個時期,人民的生活逐年得以改善。建國後,村里先後成立了“換工組”、 “互助組”。 1955年在互助組的礎上成立了初級社,1958年常莊人民公社時,老姑峪村成立大隊。1971年“農業學大寨”,老姑峪村人遵照上級指示,派員出夫,到外村支援農業基本建設,同時組織村中男女老少齊上陣,修建水渠,整平土地,為農業增產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村中無工業,在農副產品方面有很好的發展。從1992年,老姑峪村人發展蘑菇養植業。從濟南農科所引進優良品種,利用棉子皮,麥穰為原料,培養出高質量產品。宋道勇等人很快發展起來,並帶動了全村,形成蘑菇專業村。因質量好,產量高,招來八方商客,洽談生意。
村中文化生活豐富。每年春節後,正月十五“辦玩”:舞獅子、踩高蹺、趕小驢、跑旱船等傳統節目招人喜愛村中青少年人人上場,投入演出。穿鄉過村,所到之處,觀者如潮。通過文化交流,密切了萊博兩地人民的關係,傳播了許多民間文化。
老姑峪村近鄰博山區沙井村,人際交往密切。民情風俗,人們的語言都深受博山人的影響。村民的經濟、文化發展都與鄰近的沙井村人融為一體。村裡的青壯年人有許多夫婦,同車到博山區打工掙錢,他們朝出暮歸,長年如此。老年人料理家務,拾掇莊稼。走進農家,不管是貧富,房內擺設井井有條,清潔衛生,再加上主人遞煙讓茶的熱情,讓人如坐春風。
1969年,萊蕪縣電業局、水利局牽線從博山引電進村。同年打機井一口,初步解決人畜用水。1967年,書記帶領全體村民與沙井村聯合建一條7.5公里長的環山水渠,解決了村東部土地的灌溉問題。1972年,村民建池塘一個,納水萬餘方,擴大了水澆面積。1976年,村民投資在村西北打機井一眼,配套修水渠6000米,使村南的薄地變成了水澆田。
1996年,老姑峪村青年們發起,村民自發投資,修築水泥路3公里。使旱天坎坷,雨天泥濘的鄉間小路變成通途。
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村中的木匠瓦工,立即收拾工具奔赴外地,打工掙錢,集資辦廠。村民有了錢,村貌正在變化,草房變瓦房,瓦房變樓房。最近剛建的四棟二層小樓,綠樹簇擁,遙相呼應,昭示著老姑峪幾代人的經濟發展速度彩電普及,電話入網,冰櫃入舍,農產品出村,在這些交流忙碌中,村人生活日益提高。
佛老公路的暢通,使老姑峪村的經濟發走上了快車道,村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正在迅速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