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縣起義(歷史事件)

耀縣起義(歷史事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九一八”事變後,民族矛盾激化,全國掀起了抗日救國的高潮。1933年7月21日拂曉,耀縣古城槍聲大作。在中共陝西省委領導下,駐紮耀縣縣城的國民黨第十七路軍騎兵團團長王泰吉率部千餘人在耀縣宣布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耀縣起義
歷史背景,起義前的準備工作,過程,結果,

歷史背景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占領我國東北,繼而又向華北進犯,民族矛盾激化,全國掀起了抗日救國的高潮。1933年1月1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發表宣言,提出在停止進攻紅軍區域、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武裝民眾等條件下,願和國內任何軍隊訂立抗日作戰協定。同年5月,馮玉祥與吉鴻昌(共產黨員)、方振武等合作,在日寇攻打熱河、長城各口相繼告急的情況下,回響號召,和共產黨合作,在張家口建立了察綏抗日同盟軍,積極對日作戰,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早年與王泰吉(共產黨員)熟悉的謝子長、許權中等一批共產黨員,先後奔赴察綏抗日前線,參加了抗日同盟軍,守土保國,這對王泰吉有很大啟發。但蔣介石集團不顧民族危亡,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不僅不抗戰,反而“圍剿”蘇區和紅軍,對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加緊鎮壓。

起義前的準備工作

1933年夏,王泰吉騎兵團移防耀縣。在內外形勢的交加促使下,王泰吉毅然決定舉起抗日救國的偉大旗幟,率部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為了取得黨對起義的領導,王泰吉約請何寓礎(早年曾是共產黨員)作為他的代表,尋找中共陝西省委,同時親自找到中共三原中心縣委的周芝軒,匯報起義計畫。陝西省委於6月中旬派余海豐和何寓礎一同由西安來耀縣。在耀縣城北風景秀麗的天寶灘,余海豐、何寓礎、王泰吉三人進行了秘密會談,擬定起義計畫。王泰吉坦誠地介紹了騎兵團內情及耀縣軍政,余海峰代表省委對騎兵團在國難之中倒戈起義表示歡迎。余、何回西安向省委匯報後,省委先後派杜衡、楊聲到耀縣,具體領導騎兵團起義,三原中心縣委也派周芝軒、孫烈到耀縣協助起義工作。6月下旬,王泰吉赴西安面見楊虎城,領到一批軍餉和一批裝備,並買回大量雨具。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王泰吉和省委代表楊聲再次召開連排長和進步士兵秘密會議,安排了起義的具體事宜。

過程

1933年7月21日拂曉,起義軍袒露左臂,臂膀繫著紅布條,扛著“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的大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分頭沖向縣政府、保全團、民團、公安局。經過一場激戰,起義部隊迅速收繳了耀縣城內所有反動武裝(胡景銓民團、雷天一保全團和公安局、縣政府)的槍枝,收編了他們的部隊,占領耀縣縣城,並張貼布告,通電全國,宣布成立“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王泰吉任義勇軍總司令,省委代表楊聲(劉映勝)任政治部主任。義勇軍成立後,布告安民,宣傳抗日,同時開倉放糧,釋放全部在押“犯人”,逮捕了當地一批土豪劣紳和反革命分子。中午十二時,起義軍在耀縣西大操場召開軍民大會,公開處決了耀縣南區反動區長張恆義,沒收分配了城內兩家大地主的財物和國民黨縣政府的存糧,從而極大地振奮了廣大革命民眾的情緒,擴大了抗日影響。此外,義勇軍還協同中共耀縣縣委成立了由市民代表組成的耀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和耀縣游擊隊,撥給了游擊隊一批槍枝,有力地支持了地區黨的工作和武裝鬥爭。
王泰吉王泰吉
義勇軍在耀縣城裡活動七天后,為了爭取國民黨其它部隊的起義,改變了原定北上白水、澄城的計畫,南下向三原進發,開到武字蘇區陵前時,受到蘇區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召開了軍民聯歡大會,大大鼓舞了抗日部隊的士氣和渭北廣大民眾的革命熱情。

結果

部隊南下到三原心字區轆轆把村時,突然與國民黨楊虎城部孫友仁特務團遭遇,被敵人重兵包圍,猛烈攻擊,損失慘重。部隊退至耀縣小丘鎮時,再遭追敵襲擊,戰鬥失利,王泰吉遂率餘部一百多人攜帶部分輜重北上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
歷史意義
耀縣起義,是在全國抗日浪潮不斷高漲,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日益深入人心,各地蘇區紅軍逐步發展壯大和陝甘邊紅軍、游擊隊接連施加影響的形勢下爆發的,猶若石破天驚,沉重的打擊了國民黨反對派賣國投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處於困難時期的西北革命鬥爭,大大激發了西北人民的抗戰熱情。同時,耀縣起義又是紅二十六軍在南下渭華失敗、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面臨危機的情況下進行的,是陝西乃至西北地區有重大影響的起義之一。雖然由於客觀上敵強我弱,主觀上領導缺乏經驗,在起義部隊中沒有形成黨的堅強領導核心而遭到失敗,但它使革命民眾在經歷了一系列嚴重挫敗後,又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