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基礎

翻譯基礎

《翻譯基礎》是2008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宓慶。該書可供英語專業、翻譯專業本科和研究生翻譯課程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翻譯基礎》
  • 作者劉宓慶
  • 頁數:438
  • 定價:49.00元
  • 出版時間:2008.8
圖書簡介,內容提要,圖書目錄,

圖書簡介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561760512 [十位:7561760515]
頁數:438
重約:0.712KG
定價:¥49.00

內容提要

《翻譯基礎》內容豐富全面,套用理論與綜合實務並重,在編寫上貫徹理論指導實務的原則,培養學習者的實際翻譯能力。《翻譯基礎》理念上以功能主義語言觀和翻譯觀為指導.圍繞翻譯程式(Process),翻譯策略(strategy)和翻譯方法(Method)三大套用領域編寫.內容的設定及例句的選擇,力求反映近二十年來我國翻譯理論研究及優秀譯著在對策論、方法論上的進展。
《翻譯基礎》的特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交流中把握意義;對有漢語參與的語際轉換的對策論核心思想有了較明確的認知;對翻譯審美及文化翻譯的關注;對翻譯理論的關注。

圖書目錄

本書體例
目錄
序文
上篇
第一部分《翻譯基礎》簡介
1.0《翻譯基礎》的編撰目的和宗旨
1.1怎樣著手做翻譯
1.1.1翻譯過程中的分析
1.1.2翻譯過程中的綜合
1.1.3藉助語法知識進行分析與綜合
1.1.4翻譯的具體步驟
1.2翻譯對策論
1.2.1對策是一種整體性及全程性操作策略
1.2.2譯語取向策略
1.2.3翻譯不能繞過語言審美
1.2.4不斷努力突破可譯性限度
1.3翻譯方法論
1.4怎樣使用這本書
第二部分翻譯的對策論
2.0概述對策論研究的指引作用
2.1中國翻譯學對策論的核心思想--代償
2.2把握“交流中的意義”
2.2.1對意義的態度是翻譯學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2.2.2靜態意義觀與動態意義觀
2.2.3語言結構vs語言交流
2.3可譯性探索:翻譯的“悖論”
2.3.1語言的可譯性:語言都是互補互釋的
2.3.2語言的可譯性限度:進取的態度是關鍵
2.3.3掌控可譯性:重在抓緊學習,抓住翻譯研究
2.4翻譯與審美(兼論隱喻的轉換策略)
2.4.1翻譯的藝術性
2.4.2翻譯的審美客體
2.4.3翻譯的審美主體
2.4.4翻譯的審美再現
2.4.5隱喻的轉換策略和方法
2.5譯文操控的對策論
2.6技能與技巧
2.6.1翻譯技能、技巧的獲得和發展過程
2.6.2翻譯技能、技巧的具體標準
2.6.3大師級的翻譯指標
2.7何謂“好的譯文”
第三部分翻譯的程式論
3.0概述:程式論的關鍵--“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3.1漢譯英的步驟
3.2英譯漢的步驟
3.3結語
第四部分翻譯的方法論
翻譯的方法論(一)
4.0概述
4.1詞語的翻譯
4.1.1對應
4.1.2引申
4.1.3替代
4.1.4轉換
4.1.5融合
4.1.6拆離
4.1.7釋義(闡釋,注釋)
4.1.8音譯
4.1.9借用
4.1.10直白(明朗化或白描)
4.1.11虛詞的翻譯
4.1.12成語的翻譯
4.1.13詞語翻譯的要領--準、精、美
翻譯的方法論(二)
4.2語句的翻譯
4.2.1語句結構分析
4.2.2分切
4.2.3反逆(倒敘)
4.2.4轉換
4.2.5增刪
4.2.6重組
4.2.7整合,
4.2.8主謂定位
4.2.9隱喻的翻譯
4.2.10計數的翻譯
4.2.11語句翻譯要領
翻譯方法論(三)
4.3語段的翻譯
4.3.1同步
4.3.2基本同步
4.3.3透析
4.3:4解釋
4.3.5重寫(改寫)
4.3.6語段翻譯要領
下篇
第五部分文體與風格的翻譯
5.0概述:風格的範疇論
5.1按正式的等級論文體與風格
5.1.1舊式正式英語
5.1.2現代正式英語
5.1.3一般非正式英語
5.1.4口語體英語
5.2按功能類別論文體與風格
5.2.1公文文體
5.2.2論說文體
5.2.3文藝文體
5.2.4新聞報導文體
5.2.5科技文體
5.3按作家(作品)行文特徵論文體與風格
5.3.1音系標記
5.3.2語域標記
5.3.3句法標記
5.3.4詞語標記
5.3.5章法標記
5.3.6修辭標記
5.3.7行文氣質(非標記性風格元素)
5.4作家(作品)風格的翻譯問題
5.4.1怎樣做“風格分析”
5.4.2模仿
5.4.3摻合
5.4.4淡化
5.5風格翻譯要領
第六部分文化與翻譯
6.0概述
6.1文化翻譯的整體論:語言中的文化信息
6.2語言文化信息的獲得:全景式語言層級掃描
6.2,1第一層級:物質形態層的文化信息
6.2,2第二層級:制度習俗層的文化信息
6.2.3第三層級:心理活動層的文化信息
6.2.4第四層級:超語言文化信息
6.3文化翻譯的相對性:文化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探討
6.4文化翻譯基本策略
6.4.1文化戰略考量
6.4.2文化翻譯的綜合平衡論
6.5文化翻譯的基本方法
6.5.1移植法(涵蓋直譯法及音譯法)
6.5,2替代法
6.5.3釋義法
6.5.4淡化法
6.5.5注釋法
6.6怎樣避免文化信息的誤譯
6.7問題與展望
第七部分機器翻譯介紹與實戰
7.0機器翻譯概論
7.1機器翻譯的現狀與最新發展
7.1.1基於規則的MT系統繼續引向深入和基於統計的MT系統的蓬勃發展
7.1.2基於規則的和基於統計的混合MT系統
7.1.3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的普遍使用
7.2機器翻譯簡要歷史回顧
7.2.1初創期
7.2.2從高潮到低谷
7.2.3復甦和發展
7.2.4新時期
7.3機器翻譯原理與實現方法
7.4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與翻譯記憶技術
7.5正確認識機器翻譯處理對象和具體用途,消除偏見
7.5.1機器翻譯適宜的處理對象和具體套用
7.5.2機器翻譯未來的展望
7.6機器翻譯實戰
7.6.1全文機器翻譯實戰(基於SYSTRAN,Google和華建網上翻譯系統)
7.6.2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實戰
第八部分翻譯批評
8.0概述
8.1翻譯批評的主體:關鍵在主體的態度和素養(學養)
8.2翻譯批評的對象
8.2.1文本理解問題
8.2.2文本的多樣性闡釋
8.2.3區別對待:“對應表現”的層級性
8.3關於翻譯批評的標準
8.3.1放寬“信”的尺度,以包容各種代償性考量
8.3.2認清翻譯標準的相對性、非恆定性
8.4翻譯批評的方法
8.4.1譯本比較的方法:不同翻譯版本之間比較的方法,如復譯本、多譯本比較
8.4.2印象式批評方法
8.4.3文本分析批評方法
8.5翻譯批評的步驟
8.6翻譯批評與文學批評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