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鑾

翟鑾

翟鑾(1478~1547年),字仲鳴,祖籍青州府諸城(今山東諸城)人。明朝中期大臣,官至內閣首輔。

弘治十八年舉進士,改庶吉士。正德初年,授編修。嘉靖繼位,升為禮部右侍郎。六年(1527年),升為內閣大學土,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淵閣,皇帝親賜“清謹學士”,以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二十一年,鑾為首輔。時已加少保、武英殿大學士,進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二十六年,卒於家,諡號文懿。

基本介紹

  • 本名:翟鑾
  • 字號:字仲鳴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南京
  • 出生時間:1478年
  • 去世時間:1547年
  • 主要成就:內閣首輔
人物簡介,史籍記載,巡行九邊,

人物簡介

弘治十八年(1505年)舉進士,授庶吉士。正德初,改編修,繼為刑部主事,進為侍讀。嘉靖初,升為禮部右侍郎。嘉靖六年(1527年)升為內閣大學土,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淵閣,皇帝親賜銀章一枚,文曰“清謹學士”。內閣大臣楊一清桂萼張璁先後去職,他獨掌內閣事務兩月余。
後因母死,回鄉守靈3年。復起後,以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巡視北部邊防,諸邊文武將吏皆受其節制,且齎50萬兩白銀犒邊。回京後以原官入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大學士夏言罷職,他繼任內閣首輔,而實權遠處於嚴嵩之下。受嚴嵩暗算,罷職為民,初居政府,頗為廉潔;後以諸邊文武所遺,賄賂宦官,聲譽頓衰。後死於家,明穆宗時復其職,諡號“文懿”。

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翟鑾,字仲鳴,其先諸城人。曾祖為錦衣衛校尉,因家京師。舉弘治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正德初,授編修。
劉瑾改翰林於他曹,以鑾為刑部主事。旋復官,進侍讀。嘉靖中,累遷禮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閣臣。帝意在張孚敬,弗與。命再推,乃及鑾。中貴人多譽鑾者,帝遂逾次用之。楊一清以鑾望輕,請用吳一鵬、羅欽順。帝不許,命鑾以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入直文淵閣。尋賜銀章曰“清謹學士。”
鑾初入閣,一清、謝遷輔政,既而孚敬與桂萼入,鑾皆謹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賜銀章密封言事,鑾獨無所言。詰之,則頓首謝曰:“陛下明聖,臣將順不暇,何獻替之有。”帝心愛之。一清、萼、孚敬先後罷,鑾留獨秉政者兩月。其後李時、方獻夫入,位皆居鑾上,鑾亦無所怫。帝數召時、鑾入見,嘗問:“都察院擬籍谷大用資產,當乎?”時、鑾皆北人,與中貴合。時曰:“所擬不中律。”鑾曰:“按律,籍沒止三條,謀反、叛逆及奸黨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亂政先朝,正奸黨也。”鑾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殺,何所不可。”帝卒從重擬。丁生母憂歸。服闋,久不召。夏言、顧鼎臣居政府,鑾與謀召己。
嘉峪關長城嘉峪關長城
會帝將南巡,慮塞上有警,議遣重臣巡視,言等因薦鑾充行邊使。十八年二月改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諸邊文武將吏鹹受節制。且齎帑金五十萬犒邊軍,東西往返三萬餘里。十九年春入京,遂命以原官入閣。在大同與總督毛伯溫議築五堡,過甘肅與總督劉天和議拓嘉峪關,皆受廕敘。
二十一年,言罷,鑾為首輔。時已加少保、武英殿大學士,進少傅、謹身殿。嚴嵩初入,鑾以資地居其上,權遠出嵩下,而嵩終惡鑾,不能容。御史趙大佑劾鑾私同年,吏部尚書許贊亦發鑾請屬私書,帝皆不問。會鑾子汝儉、汝孝與其師崔奇勳所親焦清同舉二十三年進士,嵩遂屬給事中王交、王堯日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鑾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鑾父子、奇勳、清及分考官編修彭鳳、歐陽奐為民,而下主考少詹事江汝璧及鄉試主考諭德秦鳴夏、贊善浦應麒詔獄,並杖六十,褫其官。
齋鑾初輔政,有修潔聲。中持服家居,至困頓不能自給。其用行邊起也,諸邊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恆恐不得當鑾意,饋遺不貲。事竣,歸裝千輛,用以遺貴近,得再柄政,聲譽頓衰。又為其子所累,訖不復振。

巡行九邊

明嘉靖皇帝給予翟鑾“諸邊文武將吏鹹受節制”,遇事“便宜區處”的權力,讓他攜帶“欽命巡行邊務關防”大印和國庫(太倉)銀五十萬兩,去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偏頭、延綏、寧夏、固原、甘肅等“九邊”,犒勞邊軍。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農曆二月,翟鑾一行從北京城出發,開始其東西往返三萬餘里的“九邊”巡行。農曆4月,至河北宣化,查得宣化衛所的錢糧、軍民詞訟等公務相當浩繁,只設一僉事辦理,處事很難周全,翟鑾上疏請增設參議一員,在宣府鎮城駐紮,分守口北道。農曆5月,“得旨:準增設,不必行查。”他還奏準在宣化府的方城、許家莊、東井修築城堡,添設官軍,加強防守。在大同與山西總督毛伯溫商議督修長堡(弘賜、鎮邊、鎮川、鎮虜、錫河等“五堡”),農曆9月抵達甘肅,與“三邊”(延綏、寧夏、甘肅)總督劉天和商議進一步拓展修築嘉峪關,並親臨嘉峪關,實地視察,聽取駐節嘉峪關、巡視隘口的肅州兵備副使李涵等的匯報,答應李涵修築嘉峪邊城的請求。翟鑾立即給皇帝上奏疏,他寫道:“嘉峪關最臨邊境,為河西第一隘,而兵力寡弱,牆壕淤損。乞益兵五百防守,並修浚其淤損者。仍於壕內添築邊牆一道,每五里設墩台一座,以為保障。”結果:“上從其議”,於是,經過一段籌備工作後,肅州兵備副使李涵奉命具體組織和督修了嘉峪關及其邊牆。農曆十月,嘉靖帝獎翟鑾行邊勞績,詔加鑾“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嘉峪關長城嘉峪關長城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農曆元月,翟鑾返回京城。農曆二月,他上疏奏報了九邊巡行中,發現諸鎮墩垣、壕塹、士馬、器械等有問題者,都分別先後緩急,予以維修補充。並請示將巡查出來的不稱職的三品以下有罪的將領(總兵、參將、游擊)郭榷等七十三人,撤換、逮訊、追究責任,予以治罪。這一次,明嘉靖皇帝沒有採納翟鑾的意見,只命令將上述人員“各奪俸三月”了事,即以三個月不發工資作為對這七十三人的處罰,其他都不予追究。但卻再次嘉獎了翟鑾,詔加其為“太子太傅”,“賜鈔三千貫”並有羊和酒送上門,表示慰勞。
這年農曆3月,維修拓展嘉峪關的工程全面展開。經過邊防軍和民夫一年的辛勤勞作,築成了嘉峪關兩側的邊牆(西長城),南側邊牆稱“明牆”,北側邊牆叫“暗壁”,全長14.8公里,質量上乘,“版築甚堅,鋤耰不能入。”開挖了護城溝,在距“明牆”30~60米、距“暗壁”數百米的地方,開挖了上寬9.8米,下寬3.5米、深4米的護城溝(外壕)。同時,維護和加固了關城。維護後的關城,牆體總高10.7米,底厚6.6米,上寬約2米,與維護加固前比,不但關城顯得更加大氣,更加雄偉,而且隨著防禦設施的完善,一個城關深藏固閉,結構布局奇巧的前敵防禦體系真正建立起來,嘉峪關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雄關”。這一切得以實現,與促成拓展城垣的行邊使翟鑾,有著直接的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