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式外交

習式外交

“習式外交”的最大特點是主動性,相較於過去被動地按照國際和區域問題或議題開展外交工作,習近平如今擁有自己的外交戰略和口號,並且主動地提出具體措施來實現這些構想,促使中國的地緣戰略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習式外交
訊息來源,外交風格,特點特色,顯外發內,創新定位,

訊息來源

中國日報網2015年1月5日電:2014漸行漸遠,回顧過去的一年,中國外交亮點紛呈,可圈可點。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外交全面進取的豐收之年。
《聯合早報》1月4日報導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政短短兩年多,即對外交開展多項創新。對此,有學者認為“習式外交”的戰略日益清晰——中國當前及未來的外交政策,將在保持平穩的基礎上繼續創新發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說,過去兩年的一連串外交動作顯示,“習式外交”已然成型。
習式外交

外交風格

首先,是大力推進外交理論實踐創新。繼提出中國夢、堅持貫徹正確義利觀、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和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之後,中國2014年又相繼推出新理念,包括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路、構建亞太夢、亞洲安全觀,進一步勾勒出中國對當今世界和中國外交的戰略思考輪廓。
其次,中國也深化全方位對外交往。十八大以來短短兩年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後出訪17次,足跡遍及五大洲50多國,會見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近500人次。這些往來為中國對外關係帶來重要成果。王毅形容,中國外交的整體布局已全面展開,全球夥伴關係網路基本成型。
“夫人外交,的確是跟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外交聯繫在一起的,對塑造國家形象很有幫助,這一點在“習式外交”中運用自如,有錦上添花之效果。”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說,國家元首夫婦出訪,丈夫完成政治議題,夫人完成社會、文化議題。兩國間的接觸面會更廣泛,有利於兩國關係的綜合、全面發展。
習式外交
中國崛起於世界,挑戰前所未有,其中就有世界的偏見與不理解。中國需要凝聚一切有利於圓中國夢的力量,其一便是國家領導人的良好形象帶來的影響力。擁有強大的軟實力,是現代化強國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彭麗媛出訪行程多集中在公益、慈善、教育等公共事務主題。調查顯示,有92.3%的網友認為,夫人外交有助於改變世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表示,2008年奧運會剛結束,有媒體在紐約大街隨機採訪6000多位美國人,讓其說出10箇中國人的名字,絕大多數人只能說出一兩個人,比如姚明,這說明中國極度缺乏與硬實力相適應的軟實力,儘管後來50人的“國家名片”短片在紐約時代廣場播放,但效果並不理想。
公方彬還認為,現在第一夫人既然已經成為聚焦世界目光的名片,我們就應當努力推動,讓其發揮名人效應,打造優良的民族形象。中國走向世界,需要第一夫人發揮與身份相符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點特色

“習式外交”的最大特點是主動性,相較於過去被動地按照國際和區域問題或議題開展外交工作,習近平如今擁有自己的外交戰略和口號,並且主動地提出具體措施來實現這些構想,促使中國的地緣戰略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中國外交似乎特別需要一種力量,一種“坐懷不亂”的“定力”。“習式外交”就有這樣的定力。說它有定力,是指其具有高度的理論自信自覺和戰略自信自覺,能夠有效抵制和排除各類干擾誘惑,堅定地走和平發展道路。
第一、日益強烈的大國意識。中國領導人從毛澤東時代起就強調中國是個大國,但當時的中國,經濟與科技水平都比較落後,經濟總量在全球進不了前十位,綜合國力也在多個國家之後。當時的大國外交,指的是針對美國、蘇聯、歐盟、日本等全球政治與經濟大國的外交。而在2008年後,中國在全球的政治經濟地位開始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中國當作準超級大國甚至超級大國看待。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意識到,中國的綜合國力與美國的差距日益縮小,經濟總量很可能在若干年後超過美國,中國已經是坐二望一的大國,這種情況下的大國外交,其內涵就變成了“作為大國的中國,如何與美國打交道?特別是,如何與其他綜合實力不如中國的大中小國家交往?”基於這一角色定位的轉換,滋生出其他若干外交行為與特徵。
第二、積極進取。中國的角色與地位在提升,已經是全球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政策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因此許多國家關注中國的一舉一動。在這種氛圍中,繼續奉行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已經不可行、不合理、也不利於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中國開始轉而採取積極主動的外交政策,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並嘗試提供公共產品。一帶一路戰略的確定、建立新型大國關係與新型國際關係的倡議,充分發揮主場外交的作用等等,都是外交積極進取的表現。很自然地,這方面的外交努力要從本地區做起,如建立亞投行與絲路基金,主張升級中國-東協自貿區。超出本地區的一些合作機制,則瞄準具體領域,如力推成立金磚國家新發展銀行、倡議建立亞太自貿區。安全領域,強化亞信這一地區安全機制,倡導以合作安全為核心的亞洲安全觀。
第三、重視周邊、抓支點國家。2013年10月召開規格與規模都罕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突出“親誠惠容”的理念,提倡“正確的義利觀”,與東協國家建立“命運共同體”,這些集中體現了對周邊的重視。而在哈薩克斯坦提出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印尼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張興建中巴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則是抓支點國家之舉。
第四、底線思維。意味著該維護的國家利益堅決維護,如堅持要求日本承認釣魚島存在爭端,以此作為改善兩國政治關係的前提條件;要求菲律賓撤回仲裁案,回到政治談判的軌道上來;在一些西沙與南沙島礁進行吹沙造地,以強化中國在南海特別是南沙的存在。
第五、 強化公眾外交。莊園會晤、瀛台夜話是外交方式創新嘗試,讓中國民眾倍感新鮮,意識到外交不僅僅是正襟危坐狀態下的嚴肅交談,還可以是放鬆狀態下的深入交流,並達到正式交談所難以起到的效果。此外,習近平在出訪中不時用普通百姓的事跡當例子,在講演中經常引用對方的國家的諺語、民謠,問候語使用東道國語言等等,都讓關心外交事務的普通民眾印象深刻。
在2014年11月底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明確提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這不僅是指中國與大國之間的外交關係,而是說,中國作為大國,外交政策要不同於既往大國。前述列舉的若干特徵,難免掛一漏萬,這有賴於方家的補全。

顯外發內

定力:“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自中國被視為一頭“睡獅”的那天起,就有人在對它覺醒的那一天不斷做出預言。
德國《經濟周刊》前主編斯特凡·巴龍在《中國在崛起——那又怎樣?》一文中說,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吸引人,也沒有哪個國家引發的意見分歧如此之大。一些人懷疑中國想取代美國,未來甚至會統治全球,並開始構思中國治下的世界;另一些人則認為中國是一條“紙龍”,並臆斷它的經濟將崩潰。
現實中,看到中國綜合國力迅速增強,日本、越南、菲律賓等與我有領土領海權益爭端的國家顯現出戰略焦慮與危機意識,並不斷在周邊尋釁滋事,某些西方大國則趁機質疑中國對外政策的走向。而國內,也有輿論要求中國領導層對外部挑釁給予強力回應。
在這樣一種內外背景下,中國外交似乎特別需要一種力量,一種“坐懷不亂”的“定力”。
“習式外交”顯示了這樣的定力。
說它有定力,是指其具有高度的理論自信自覺和戰略自信自覺,能夠有效抵制和排除各類干擾誘惑,堅定地走和平發展道路。
中共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抉擇符合時代發展潮流與我國根本利益,並特彆強調“要加強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
在那次學習會上,他如此闡釋和平發展:中國要以自身和平發展促進世界和平,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福祉,夯實和平發展道路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這被媒體解讀為對內旨在將全國人民的思想和意志統一到堅持和平發展上,對外彰顯中國黨和政府願最大限度地與外部世界圍繞和平發展凝聚共識。
對和平發展的強調,在習近平最近的外事活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習近平的首場外事活動是會見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在2012年12月5日的那次會見中,他說,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不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我贏你輸的發展,對他國、對世界不是挑戰和威脅。中國不會稱霸,決不搞擴張。
在2013年3月19日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他再一次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他說,“我們說話是算數的,實踐已經證明中國是說到做到的。我們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共同致力於世界和平與發展。”
“習式外交”的這種定力,源於對中國的戰略目標瞭然於胸,意志堅定,體現著中國外交的繼承性與連續性,彰顯了中國外交的可預見性,有利於中外關係長期穩定發展。
張力:“剛柔並濟”
2012年11月21日,在十八大閉幕一周后網友張洪銘在新浪網上開了個名為“學習冬粉團”的微博。在簽名檔里,他說:“這裡是喜歡、支持習總的家園,歡迎各位加入習粉大家庭。”
張洪銘對習近平的敬仰,即創辦“習粉大家庭”的初衷,始於2009年。
那一年的2月,習近平訪問墨西哥等拉美五國和馬爾他,引起國際輿論的極大關注。有專家認為,輿論之所以關注,是因為此訪是習近平擔任中國國家副主席以來首次訪問拉美,被視為中國外交布局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同時,媒體也認為他是一位“在對外關係上願意展露自己個性的中國領導人”。
習近平出訪之際,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國人權報告。時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隨即在記者會上表示,絕大多數國家都積極評價中國人權政策及成就,支持中國繼續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少數國家企圖將審議政治化,對中國進行無理指責,遭到多國駁斥。
“有些吃飽了沒事幹的外國人,對我們的事情指手畫腳。”2月11日,抵達墨西哥後,習近平在會見中國駐墨使館人員、中資機構和華僑華人代表時說:“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
習近平的這一談話,令外界感到錯愕。美國《紐約時報》刊文稱,這是間接批評美國,並認為自改革開放後中國領導人很少用這樣通俗直白的語言批評外國。美國戰略學界則認為,習近平會是“美國難纏的對手”。
這種通俗直白,體現了習近平外交風格中剛毅的一面——高度重視維護中國的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
這一面,美國國防部長萊昂·帕內塔可能有深切的體會。
2012年9月19日,時任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的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帕內塔。針對近來日本在領土領海權益爭端問題上倚美逞強,狐假虎威,向我惡意發難挑釁,習近平嚴厲批評其“變本加厲、一錯再錯”,要求日方懸崖勒馬,停止一切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錯誤言行,並提醒美方從地區和平穩定大局出發,“謹言慎行”,不要介入釣魚島主權爭議,不要做任何可能激化矛盾和令局勢更加複雜的事情。分析認為,這等於在釣魚島爭端問題上為美日劃出了紅線!
此後的2013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明確指出,“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這再次被解讀為展現出他在原則問題上的堅定與硬朗。
剛毅之外,“習式外交”也充溢著靈活——巧妙智慧,風趣詼諧。
中美關係“沒有先例可循”,鄧小平說,“摸著石頭過河”,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說,“逢山開道,遇水架橋”。習近平,則以“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來展示中國領導人的信心和魄力。
2012年2月13~17日訪美期間,習近平引用名人名言、古詩歌詞等妙喻中美關係不下10次。其中既有中國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菩薩蠻》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又有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的名言,“衡量朋友真正的標準是行動,而不是言語。”
世界各國在人權方面,“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各國情況不同,道路不同,“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在美國,面對針對中國人權狀況的質疑,他形象、巧妙、智慧地道出中美政治社會制度都是本國人民的歷史選擇,都需要在人權領域不斷進步,同時柔和委婉地提醒告誡了美方。
親和力:“這太酷了”
訪美期間,“朱古力的故事”和習近平戴眼鏡觀看NBA比賽,或許會長久地成為中國外交史上為人津津樂道的案例。
2012年2月17日,習近平與美國副總統拜登在洛杉磯與美國的一些州長會面,在談到地方合作大有希望時,習近平突然脫稿說:“我看到夏威夷州的州長拿了一盒朱古力,剛才他也送了一盒給我,我發現去夏威夷旅遊的中國遊客回來都帶著朱古力。”
夏威夷州州長尼爾·艾伯克倫比立即拿起桌面上的一盒朱古力對習近平說,“如果你喜歡可以吃一顆。”拜登也將朱古力遞給身邊的習近平。不過,習近平正在致辭,沒有接朱古力,他說“一會兒吃一塊”。
致辭完畢,習近平拿起一塊朱古力先向大家展示了一下,然後塞進嘴裡吃起來,並將朱古力傳遞給其他州長們。大家人手一塊,吃得不亦樂乎。隨後有媒體將這場會面稱為“蜜會”。
而習近平戴上眼鏡觀看NBA比賽並接受洛杉磯湖人隊球員贈送的球衣球鞋,則被美媒與鄧小平訪美時戴牛仔帽觀看馬術競技比賽相提並論。
那是習近平2月17日結束訪美前的最後一項活動。觀賽期間,他身穿西裝,但未打領帶。每遇精彩之處,他便與身邊的洛杉磯市長維拉萊戈薩熱烈討論,還時不時開懷大笑。
當晚,洛杉磯湖人隊的鐵桿球迷加西亞指著習近平所在的包廂說,“我認識他,最近幾天全美國的媒體上都能看到他的照片,也很親切。中國領導人來現場看比賽,這太酷了!”
“酷”的體現不僅僅在美國。在愛爾蘭足球場,習近平欣然應允體驗兩項在愛家喻戶曉的活動。他揮棒擊起曲棍球,瀟灑地“一腳遠射”面前的足球,被媒體廣為稱道。
媒體說“習式外交”有親和力,指他平易近人,真誠友善,自然流暢,不端架子。
訪問寮國期間,習近平念叨著曾一起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讀過書的“老同學、老朋友”,還記得寮國革命前輩貴寧·奔舍那次子薩馬諾的外號“小胖子”。
直到今天,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海洋”全俄兒童中心主任馬爾佐耶夫還記得,2010年3月習近平訪俄時,曾稱讚為他唱《五星紅旗》的小女孩歌聲優美,並期望他們能永遠做中俄友誼的傳播者。他還誇獎來自俄羅斯遠東的女翻譯,並鼓勵她繼續到中國深造。
2013年3月出訪前,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說,自己“是體育愛好者,喜歡游泳、爬山等運動,年輕時喜歡足球和排球”。在回答是否對下屆世界盃有所預測時,他說,“體育競賽特別是足球比賽的魅力就在於不可預測。上屆世界盃有章魚保羅,不知道明年還有沒有可以預測未來的章魚?巴西足球隊有主場之利,我祝巴西隊好運。”
有定力,有張力,有親和力——觀察家如此解剖“習式外交”。其中流露出的自信、睿智和真情,顯於外而發於內,決非一日之功。

創新定位

“習式外交”的最大表現就是促使中國外交首先在定位上有了創新發展,特彆強調了大國外交,中國有了大國的自覺、訴求、責任。
第二是制度創新。這包括重組國家海洋局,通過海警局整合海上執法力量,以及建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解決了過往“外交分權”的統籌問題。
第三是戰略創新,即通過“中國夢”凝聚民心;用大國外交和底線思維展示中國意志;以金磚國家為依託,通過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和“一帶一路”的戰略,構建中國的海陸夥伴體系;通過新型大國關係穩定周邊與主要大國關係;通過新型義利觀和命運共同體發展與開發中國家關係。
第四是手段創新。簡而言之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除了通過各種吸引力的手段來發展與各國關係,也注重使用一些強制力量,來推動外交目標的實現。
最後是方式創新。中國在雙邊關係層面開始強調所謂的“親疏外交”—關係好的不斷加深合作,關係有問題的晾在一邊。至於多邊外交,有別於過去主張在外部建立補充性的國際新制度,如今中國正在建立一些具有“替代性潛力”的新機制,比如亞投行和金磚銀行。
報導說,中國外交變得更主動積極,促使學界對習近平有否放棄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策略而爭論不休。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克里斯托弗·詹森上月撰文分析,中國正快速摒棄“韜光養晦”原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