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波

翁文波

個人簡介,主要貢獻,主要論著:,

個人簡介

浙江鄞縣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9年獲英國倫敦帝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40年來,總結、吸收先進經驗,建立了一套適用於我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論和方法,指導了石油勘探工作。特別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參加指導了大慶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和有關地震預報等方面的工作。1966年研究天災預報的理論和方法。1984年出版《預測論基礎》一書,用於推測自然現象研究,有一定學術價值。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縱觀翁老的一生,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即以石油勘探創業為主的前半生28年(1939-1966)和受周恩來總理委託從事天災預測的理論探索和信息研究為主的後半生28年(1967-1994)。
新中國成立後,翁文波先生不但創立了我國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理論,而且積極參加我國石油天然氣的勘探實踐,為我國大慶油田的發現,以及石油工業的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因對大慶油田的重大貢獻獲得我國最高級別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因對石油工業的突出貢獻獲得“石油工業傑出科學家”稱號。1966年,邢台發生地震後,他受周恩來總理重託,開始致力於天然地震的預測研究,後來又將其擴展到洪澇、乾旱等災害遠期預測,在預測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獨創了自己的信息預測科學基礎。據統計,他先後作過252次各類天災的預測,實際發生的有211次,占總次數的83.73%,被人們譽為一代“天災預測宗師”。
翁文波先生先後任燃料工業部石油總局勘探處副處長、石油工業部勘探司總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研究生部主任、博士生導師等,以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名譽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主任等職。先後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主要貢獻

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重力勘探隊。
開創了我國磁法、電法勘探的先河。
在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成功地進行了電阻率測井和自然電位測井,測得了地層自然電位和視電阻率曲線,開創了我國使用測井技術勘探石油天然氣的先河。
在我國第一個開辦了地球物理課程,培養了中國第一代地球物理人才。
主持編制了我國最早、最系統的“中國含油遠景區劃圖”。圖上把松遼盆地列為中國最有遠景的油氣聚集區。
20世紀50年代末,參加大慶會戰,指導大慶地球物理勘探部署,為大慶油田的發現做出了巨大貢獻,並獲得自然科學獎。
1959年,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海洋地震隊。 信息預測理論的創新和實踐套用是翁老後半生對科學發展的重大貢獻,他創新性地提出“信息預測理論體系”,並指出:21世紀有可能把預測作為一門獨立的學問進行研究,完整和科學的“預測學”將是人類文化在資訊時代的核心之一。
1992年他又倡導並領銜建立的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有力地推動了相關學科地交流和我國信息預測科學的發展。
在總結科學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了認識世界的三個體系:即抽象體系、物理體系、和信息體系。

主要論著:

翁文波先生在他的一生中撰寫了近百篇論文、報告和論著。主要有:
1941年~1945年,在玉門油礦工作期間,先後發表了《地球形態的發展》、《緯度和地極的變化》、《地球的化學成因》和《地球科學中的原子核問題》等專著。
20世紀40年代末,撰寫了“從煤炭定碳比看中國石油遠景”一文,劃分出了我國東部油氣資源的分布位置。
1950年,撰寫了《世界油氣的規律》、《中國石油資源》等論著。
1954年後,先後發表了“世界油田的分布規律”、“中國大陸按油氣藏希望的區域劃分”等論著,以及“介紹蘇聯從大地構造研究石油資源的理論”、“我國十年來的石油天然氣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等專文。
1979年,撰寫了《初級數據分布》。
1980年,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上發表了《頻率信息的保真》一文,提出了浮動頻率的概念。
1980年7月,在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上發表了《可公度性》的學術論文。
1982年在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三屆理事會上發表《預測論》。
1984年出版了中英文版的預測理論專著——《預測論基礎》。
1985年底,著文“1985年天災預測總結及1986年天災預測”。
1988年3月,與呂牛頓合作,在第三屆國際世界語科技學術會議上發表《信息代數——天災預測的基礎》。
1991年9月,在《計算機在地學中的套用國際研討會論文摘要》中發表《地震遠程預測》。
1996年,在重病期間,親授提綱,委託呂牛頓、張清將其預測學研究成果、預測案例及未發表的論文等,整理編寫成《預測學》專著,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後被譯為英文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