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淨寺

義淨寺

2011年10月26日上午九時,天高雲淡,萬里晴空,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義淨寺隆重舉行盛大落成典禮。佛事開光儀軌由覺照法師、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延參法師、山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仁昌法師、義淨寺住持常淨法師等諸山長老共同主持開光法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義淨寺
  • 落成:2011年10月26日
  • 地址:濟南長清張夏鎮通明山
  • 祖庭:唐朝義淨大師
  • 年代:唐朝
義淨寺,寺院高僧,四院位置,義淨介紹,義淨作品,世界佛教影響,師生平和事跡,著述學術貢獻,法脈研究現狀,研究、傳承,

義淨寺

位於濟南長清張夏鎮通明山上的義淨寺,是唐朝義淨大師的祖庭。
義淨寺
在唐代佛教史上,只有義淨大師是可以與玄奘媲美的偉大人物,同是西行求法的高僧。他與東晉法顯大師和唐代的玄奘並稱為“三大求法高僧”,又與後秦時代的鳩摩羅什、梁朝真諦大師和玄奘並稱為“四大譯經家”,其著作被譯為法、英、日等國文字。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在義淨大師曾經駐錫過的這片土地上,為緬懷義淨大師,傳承大師弘法利生的菩提大願,慈悲的常淨法師率領著諸弟子恢復重建當年的義淨寺。在師父不辭辛勞的帶領下,在諸佛菩薩的護持下,僅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寺院的一期恢復建設工程已基本完成。在蒼松翠柏間一座莊嚴宏偉的寺院已經落成。寺內每日晨鐘暮鼓,佛樂聲聲,香雲繚繞,駐足其間,心生歡喜,每每令人樂而忘返,讚嘆通明山中竟有有如此修行聖鏡……
義淨寺
義淨寺 原貌義淨寺 原貌

寺院高僧

仁昌法師
義淨寺
義淨寺
常淨法師

四院位置

山東省濟南市走104國道,張夏收費站南約600米,在小石橋“義淨寺”路標處左轉東行,按“義淨寺”路標指引方向,即可到達義淨寺。
地址:濟南長清區張夏鎮張夏村(臥佛山
義淨寺

義淨介紹

義淨(635—713),俗姓張,名文明,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出生在齊州山茌縣(今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周圍的一座山莊。
義淨寺
義淨的父親和母親都篤信佛法,平日以耕讀度日,廣作善事,聞名遐邇。祖上曾當過東齊的郡守,後來看到兵荒馬亂,豺狼當道,就隱居不仕。到了祖父和父親這兩代,都恪守祖訓,在州城旁的一處偏僻山村隱居。幾間茅屋,幾塊薄田,依山傍水,綠蔭環抱。農活忙時,每天與農夫為伴,鄉親鄰里相處得很好,互相幫助,不分你我。平時教子讀書,誦經禮佛,日子倒也過得快樂。
在佛教史上,唐代義淨與東晉法顯和玄奘並稱為“三大求法高僧”,他又與後秦鳩摩羅什、梁朝真諦和玄奘並稱為“四大譯經家”,他的著作更譯為法、英、日等國文字。可惜“牆內開花牆外香”,在他的故鄉濟南卻少有人知。
義淨晚年居大薦福寺(今西安之小雁塔所在)臥病。門人特請畫家為他畫像,後經唐睿宗特為他撰《畫像贊》。先天二年(713)正月,義淨奏請返回老家,太上皇特遣內監和官員慰問,準予回齊州。他病中所寫遺書,諄諄叮囑門徒說:“齊州孤妹、諸親眷屬,並言好住。”然而他並未回到濟南與孤妹相見,終於在當年正月十七日圓寂,享年七十九歲,法臘(僧齡)五十九年。
唐帝追贈他為“鴻臚寺卿”的官銜,安葬於長安延興門外,在此修築靈塔,命光祿大夫同安侯盧璨撰寫《大唐龍興翻經三藏義淨法師之塔銘並序》,由高僧智業書碑。其後為表彰義淨翻譯《金光明最勝王經》等功績,在塔周圍建寺,賜名金光明寺。唐中宗即位,恢復大唐國號時,紀念義淨的譯經功德,曾親撰《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顯然是效法唐太宗為玄奘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的方式,那末,義淨也可稱“唐三藏”而與玄奘並列了。

義淨作品

《少林寺戒壇銘序》
《梵唐千字文》
晉宋梁齊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惟冷結,沙河遮障力疲殫。
後賢若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
——義淨法師作

世界佛教影響

在中國佛教史上,義淨大師(635—713)與東晉的法顯大師和唐代的玄奘大師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求法高僧”,與後秦的鳩摩羅什大師、梁朝德真諦大師和唐代的玄奘大師並稱為“四大譯經家”,被譽為我國古代海上求法第一人。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等多種文字,對世界佛教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在新形勢下的今天,加強對義淨大師法脈的研究、傳承和弘揚,對我國當代佛教建設意義重大。

師生平和事跡

義淨大師(635—713),俗姓張,字文明,齊州山茌(今濟南長清張夏)人。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但限於篇幅,我們只能從幾個方面做一下簡要的敘述。
1、出家(641—660):主要活動地區在齊州(今濟南長清)附近。
公元641年,義淨大師七歲。這一年,他在齊州城西四十里許的土窟寺出家,親教師是善遇法師,軌範師為慧智禪師。公元655年,義淨大師二十一歲。以慧智禪師為戒和尚,進受具足戒。此後五年,他“精求律典”, 持戒甚嚴。乃效法頭陀,乞食自活,日中一食,常坐不臥。期間,義淨大師在十五歲前後,萌發了去印度求法的宏願。
2、遊學(660—671):主要活動地區在長安(今西安、洛陽)及周邊。
公元660年,義淨大師二十六歲。慧智禪師命他出外遊學。乃“杖錫東魏,頗沉心於《對法》、《攝論》; 負笈西京,方閱想於《俱舍》、《唯識》”。一直到公元670年,義淨大師三十六歲,在長安結識處一、弘禕等僧人,相約西行求法。這一年的秋天,義淨大師返回齊州,請命于慧智禪師。得到了恩師的讚許。
3、求法(671—695):主要活動地區印度那爛陀和室利佛逝等南海地區。
公元671年,義淨大師三十七歲。這一年的十一月,他隻身搭波斯船隻,啟程赴印度,從此開始了長達二十五年之久,遊歷三十餘國的求法歷程。
期間,義淨大師兩次遇劫,歷經千險。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那爛陀寺學習十一年:一是週遊各處佛教聖跡。象那爛陀、大覺寺、方丈、拘屍城、鹿苑、雞嶺、鷲峰山等。二是請益名師,努力學習佛教的各種經典, 同時收集準備帶回國的各種梵本佛經。當時老師象智月法師、寶獅子大德等有五六位。義淨大師不僅學習當時流行的中觀、瑜伽、因明、俱舍等學說,而且對戒律之學用功尤甚。三是觀察記錄那爛陀寺寺院裡的規則、僧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包括寺院建築中某些很細小的特點,他甚至還給那爛陀寺畫過一張圖,可惜現在佚失了。為他後來撰寫《南海內法寄歸傳》提供了活的材料。四是聯絡當時在印度的中國求法僧人,記錄他們的事跡。後來終於寫成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當時見過面、又在書中提到的就有:玄照、佛陀達摩、慧輪、道琳、智弘、無行等。五是著手翻譯佛經。象《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一百五十贊佛頌》,就是在那時候譯成初稿,回國以後又加以刪正的。
4、譯經(695—713):主要活動地區在大唐首都(西安、洛陽)等。
公元695年,義淨大師六十一歲,攜梵本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回到東都洛陽。武則天親迎於上東門外。
義淨大師自印度歸國後,致力於佛經翻譯抄譯,所譯佛經經典計61部,230卷,功績卓著,多次受到唐王朝的褒獎。公元703年,他在東都洛陽福先寺譯出《金光明最勝王經》等多部佛經後,武則天特製《大周新翻三藏聖教序》令標經首;公元705年,義淨大師譯出《孔雀王經》等後,唐中宗又為其親制《大唐中興三藏聖教序》。
為了褒揚義淨大師譯經的功績,唐廷還詔令將御製序文《大唐中興三藏聖教序》鐫碑立於義淨大師故里, 其立碑之地就是四禪寺。
5、坐化(713):長安大薦福寺翻經院。
公元713年,義淨大師七十九歲。正月十七日初夜,義淨大師留下遺書。後半夜,坐化於長安大薦福寺翻經院,年七十九,法臘五十九。二月七日舉行葬禮,“京城四眾,陳布威儀鹵薄,供養香花”,門人送葬者達萬餘人。唐睿宗追贈他為“鴻臚寺卿”,安葬在長安延興門外,並在此修築了靈塔,命光祿大夫同安侯盧璨撰寫了《大唐龍興翻經三藏義淨法師之塔銘並序》,由高僧智業書碑。
公元758年,唐肅宗為表彰義淨大師翻譯《金光明最勝王經》等功績,又在靈塔周圍新建起一座寺院,賜名金光明寺。

著述學術貢獻

義淨大師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一生共譯出經論107部,總428卷之多,還撰寫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和《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這兩部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 是研究佛教史及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資料。
(一) 義淨大師的譯經成就
在那爛陀寺期間,義淨大師就著手開始了譯經工作。此後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從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到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期間,在室利佛逝,義淨大師在貞固、懷業、道宏和法朗的協助下,翻譯了十卷新譯的的經論,寫成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兩卷)和《南海內法寄歸傳》(四卷)。
二是回國後,從證聖元年到聖歷二年(公元699年)的最初四年里,義淨大師只是在實叉難陀的譯場裡協助實叉難陀翻譯《華嚴經》。
三是自久視元年(公元700年)起,義淨大師便獨立組織譯場,一直到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據《開元錄》卷九,在這段時期里他一共譯經56部,合230卷。從六十六歲以後,差不多每年要譯出經卷三十卷。
義淨大師傳譯的這一切佛經經典,成為世界佛教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義淨大師的學術貢獻
1、在古代文化交流方面。在中國佛教史上,中國僧人西行求法,如果從三國魏時的朱士行算起,到北宋為止,期間時近千年,人逾數百,但是其中真正能夠到達印度本土,又學有成就,回國後傳譯經典、著書立說的並不多。以此做標準,能夠舉出名字的大概只有法顯大師、玄奘大師和義淨大師三人。三人之中,影響最大的當推玄奘大師,其次就是義淨大師。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多種形式,其中宗教文化的交流以及由此引起的其它方面的交流在一段時間裡占有主要的地位。作為一位求法僧,義淨大師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在律學研究和推廣方面。義淨大師決定冒死到天竺去求取“真經”,目的是想用印度正統的典範,重點是戒律方面的規定和僧伽內部的制度,來糾正當時中國佛教的偏誤,矯治時弊,力挽頹風。他的《南海內法寄歸傳》,特別詳細地記載了印度佛教的僧伽制度和戒律規定。回國後翻譯的經典又以律藏為主,傳授學徒,以持律為主;他還在少林寺重結戒壇,並撰寫了一篇《戒壇銘》。為後世僧人整飭宗風,持律精進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3、在世界歷史研究方面。義淨大師在翻譯和著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他花力氣最多翻譯出來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近代在克什米爾發現了一部分梵文的原本,為下一步的對比研究提供了可能。而他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兩卷)和《南海內法寄歸傳》(四卷)兩部著作,從今天研究歷史的角度看,在佛教、民俗、地理、歷史、探險、交通、醫藥、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價值。1918年,法國學者賽岱司,根據義淨大師的著作及唐朝史書的記載,發現了長期以來被人遺忘、然而又是南海地區舉足輕重的室利佛逝帝國,填補了東南亞古代史上的一個斷層。1987年,印度著名歷史學家阿里教授致信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信中說,“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義淨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義淨大師的著作之於世界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法脈研究現狀

義淨大師的著作和事跡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注意。早在19世紀末,法國漢學家沙畹(Ed.Chavannes)和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分別把《南海內法寄歸傳》一書譯成法文和日文。1894年,沙畹又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譯為法文,1911年英國人比爾(S.Beal)在翻譯《慈恩傳》時,也將它節譯為英文。沙畹和比爾在翻譯時,在注釋上下了較大的功夫,後來外國學者在引用義淨的著作時,多是以這二人的譯本為根據的。1962年英國倫敦出版的《Buddhist Monks and Monaster-ies of lndia》一書,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又一次進行了節譯。1942年,日本岩波書店出版了足立喜六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日文譯註本。由於受漢語水平及時代的局限,上述外國學者對義淨著作的研究存在著較多的缺陷。1965年,日本神學府龜谷大學出版了《義淨法師》,是最早的有關義淨大師的傳記。可見義淨大師對世界佛教的重要影響。
國內學者還沒有人對義淨進行過全面研究,涉及義淨的論著也寥寥可數。《現代佛學》1952年10期發表了《偉大的佛教譯人義淨三藏新傳》一文,充分肯定了義淨在中國譯經史上的貢獻。同刊1958年11期又發表了《義淨法師往返天竺所經的室利佛逝國》,首次介紹了義淨大師所記述的佛逝國的佛教情況。此後,直到80年代才有武伯倫的《讀僧義淨的兩本書》和周桓的《義淨前往南海諸國和印度的事跡及貢獻》兩篇文章(見1980 年第2期《人文雜誌》和1982年第3期《河北大學報》)。1985年,台灣佛光山出版了王亞榮先生的《義淨大師傳記》。1988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王邦維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1995年又出版了《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以及後來的《唐高僧義淨生平及其著作論考》三本著作,當推為目前研究義淨大師著作水平、價值最高的作品。除此之外,近年來很少有人進行專題研究。這與義淨大師在佛教中的地位是不相稱的。
一代高僧,業績煌煌,彪炳史冊,但除了西安的小雁塔外,竟然沒有一座義淨大師的寺院、紀念館或雕像供後人瞻仰;他的英名,卻因不為大多數人了解而漸漸被人遺忘。他所曾住錫過的家鄉古寺歷經浩劫,已是殘垣斷壁,荒草萋萋,令眾佛弟子悲嘆感懷。

研究、傳承

梳理義淨大師法脈,最重要的是挖掘義淨大師對當代世界佛學和當代社會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比如:
(一)義淨大師的律學理論和實踐活動,對當代佛教的道風建設具有借鑑和指導作用。
(二)義淨大師翻譯的部分經典,最早體現了“得樂離苦”的人間佛教精神。
(三)義淨大師倡導並遵循的“不依國主,法事難立”的原則,成為後世眾多高僧大德遵循的法則。
為了傳承和弘揚義淨大師的法脈,我們從2007年起,開始籌建濟南義淨寺。目前,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了主體建設。為了將義淨大師法脈研究、傳承和弘揚推向深入,在加快濟南義淨寺建設的同時,近期,我們將籌建義淨佛學研究會,並著手籌備召開義淨國際學術會議,同時,籌建義淨紀念館(館址設在義淨寺)。義淨大師法脈研究、傳承和弘揚,是一項紹隆聖學、興隆當代、接引四眾、利樂有情的浩大工程。為此,呼籲更多的有識之士和高僧大德的參與到這一工程中來,讓更多的人分享到義淨大師法喜的沐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