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炮

義大利炮

義大利炮(英文:Artillery of Italy),為法制1897式75mm野戰炮。1897年在法國研製的火炮。由於這是世界第一款裝有反后座裝置的火炮,火炮射速高達15發每分鐘,遠超過同時代其他火炮,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產銷量高達20000門以上。據史料記載,一戰時期義大利曾經從法國進口了一批這樣的火炮,戰爭結束淘汰下來的舊貨又被賣到了中國,最終在抗戰戰場上露面。由於炮身上刻有義大利文,所以在一些記載中便有了“義大利炮”的稱呼。

後來隨著2005年電視劇《亮劍》的播出,裡面李雲龍的一句台詞“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炮呢”而成為網路流行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義大利炮
  • 研製日期:1897年
  • 產地:法國
  • 暱稱:法國小姐
詞語來源,發展經過,背景資料,來源考證,火炮稀缺,輕視自造,

詞語來源

義大利炮,原型是義大利仿製的法國施奈德M1897型75毫米火炮,是世界上第一門現代化加農炮,暱稱“法國小姐”。

發展經過

流行起來的原因是因為《亮劍》第14集中李雲龍的台詞:“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炮呢?給我拉來!”。
彈幕文化中,“把老子的義大利炮拿來”經常用來吐槽一些令人無法忍受的事物。這個梗最終也流傳到了一些非ACG站點。
實戰中的“義大利炮”實戰中的“義大利炮”

背景資料

來源考證

這門“義大利炮”並不是真正的義大利貨,而是法制1897式75mm野戰炮。1897式顧名思義就是法國在1897年研製成功的火炮。由於這是世界第一款裝有反后座裝置的火炮,火炮射速高達15發每分鐘,遠超過同時代其他火炮,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產銷量高達20000門以上。據史料記載,一戰時期義大利曾經從法國進口了一批這樣的火炮,戰爭結束淘汰下來的舊貨又被賣到了中國,最終在抗戰戰場上露面。由於炮身上刻有義大利文,所以在一些記載中便有了“義大利炮”的稱呼

火炮稀缺

小說《亮劍》一直被業內評價為較真實地還原了八路軍敵後抗戰的歷史,但實際上距史實也還是有一定差異的。比如,小說中說李雲龍的獨立團在晉西北作戰,可實際上八路軍129師386旅,地盤應該在太行山脈的河北山西交界處,屬於晉東地區。這一地區面朝平原背靠太行山,經濟富庶、人口眾多,所以一直是敵我爭奪的重點地區。在當時,日軍採取鐵壁合圍戰術,以沿著公路鐵道線修建了的大量炮樓對這一區域進行封鎖控制,而八路軍要打破封鎖則必須得拔掉炮樓
炮樓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常常採用的堡壘建築,一般採用兩層的水泥磚木結構,實際上防護能力很差,大部分僅僅可以抗擊普通槍彈的攻擊,而用火炮則可以輕鬆攻克。這樣的防禦,放在二戰中任何一支中等強國的軍隊面前,就是送上門的菜。但可惜的是,由於八路軍的火炮極度匱乏,因此在很長時間內因炮樓封鎖而陷入被動。
當時,如果八路軍哪個團有一門火炮,那就能在突破封鎖中極大減少傷亡,成為八路軍中的頭等主力。《亮劍》中李雲龍自稱“富的流油”,敢叫板上級並敢打平安縣城,很大程度上依仗的資本就是這門火炮。當然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八路軍火炮的匱乏程度。
火炮是戰爭中必備的武器,二戰中一次出動數千乃至上萬門以上火炮的戰役司空見慣。然而在中國戰場上,不僅僅是在敵後抗戰的八路軍,整箇中國軍隊的火炮也缺少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1935年,國民政府統一整編預備炮兵部隊,發現全國可用於野戰的火炮僅有456門,而實際上,抗戰期間能夠發揮作用的火炮數量長期僅僅維持在兩百門左右,在日軍強大的火力面前自然相形見絀。曾經有這樣兩段關於中國軍隊使用“義大利炮”的記錄,其中一段是1944年日軍進攻洛陽,國民黨第一戰區炮團的一個營在洛陽堅守10餘天后撤退時因日軍襲擊和道路原因把12門“義大利炮”遺失,結果因丟失貴重的火炮,炮兵營長被押解到重慶軍事法庭判刑。而另一次則是一位叫做白修德的美國記者在1944年湖南戰場的戰地記錄,他寫道,“當發起進攻時,他們(中國軍隊)得到了2門大炮負責支援,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生產的75毫米炮。只有200發炮彈,所以用起炮彈來好像一個守財奴數金幣一樣。中國士兵步行上山,死在太陽里,他們沒有掩護,沒有空軍,大炮。8月底,日軍發動進攻,5天后,這支中國軍隊完全消失了”。根據上面兩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火炮在中國軍隊的匱乏程度,一個戰區火炮能力甚至不如日軍一個師團,一個軍的炮火能力還不如日軍1個大隊。
由於火炮數量與日軍差距巨大導致戰場火力處於絕對劣勢,所以中國軍人在抗戰戰場上往往只能付出更多的流血和犧牲,以視死如歸的勇敢迎著炮火衝鋒或者在猛烈的炮火下堅守成了無數戰鬥中最常態的畫面,以至於我們今天國歌中都是“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這樣的歌詞。然而,血肉和鮮血在與炸藥和彈片的對抗中是要付出大得多的代價的。我們翻閱抗戰史發現,幾乎每一場戰役,中國死傷都要遠遠大於日軍。可以說,整個抗戰史是一部中國軍人用血肉之軀對抗日軍飛機大炮的歷史,這種悲壯、落後及痛苦,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刻骨銘心

輕視自造

“義大利炮”是法國在1897年研製的火炮,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的時候,這款火炮已經問世40年了,設計已經落伍,科技含量不高,假如當時整合全國之力,中國能不能大量製造出來呢?
答案其實是肯定的。實際上,從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開始,在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精英的主導之下,中國的大地上就逐漸建立起了一批煉鋼廠、機械廠、化工廠甚至兵工廠……這些工廠企業和那批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一起構成了生產火炮的基礎。其實,早在20世紀初,上海的江南製造局炮廠的生產技術水平,就已經能夠生產同口徑同技術水平的火炮了,1905年仿製成功的克虜伯式14倍75毫米山炮,基本實現了零件全國產,累計生產了近500門。甚至一些有遠見的地方軍閥主導的兵工廠也製造出更大口徑更先進的火炮,如奉系軍閥張作霖的瀋陽兵工廠,生產過100毫米、105毫米甚至240毫米重型榴彈炮,山西軍閥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也生產過75毫米、88毫米山炮野炮。
這些產品表明,中國人其實在當時是完全有能力製造出自己的火炮的。尤其是當年受到日本嚴重的軍事威脅,按照正常的邏輯,中國當時應該舉全國之力維持並增強這種能力,如果能在即將爆發的反侵略戰爭中實現火炮的大規模量產,那么中國軍隊實力將有一個質的躍升,犧牲則會大大降低。
然而,事實卻是令人失望的。實際上,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自產火炮的能力不是在提升,而是在萎縮甚至最終喪失,原因令人唏噓。
民國時期由江南製造局發展而來的上海兵工廠,一直深受資金不足、管理落後、政治干擾以及內部腐敗等問題的困擾,75毫米野炮產量每月只有一門,甚至比不上清末時期同規格火炮的產量。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後,這個廠被肢解撤遷,從此再也沒有製造出同類火炮。而兩軍閥建立的瀋陽兵工廠和太原兵工廠的命運更是令人唏噓。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擁有亞洲先進工藝水平的瀋陽兵工廠完整落入日寇手中,並在其後十四年的侵華戰爭中為日軍生產了大量輕重武器。七七事變爆發後太原兵工廠也很快陷落,大部分機器設備被日軍搶走運走,以戰養戰。至此,中國幾乎完全喪失了火炮製造能力。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的武器產量統計數據,整個二戰期間,美蘇德英日等國家的中大口徑火炮年產量數以萬計,而中國的這個數據居然是少到可以忽略不計(迫擊炮除外)。
兵工廠的悲劇只是縮影,這背後其實是國民政府對自身重工業軍事工業的忽視。戰前,國民政府曾花費巨額的外匯從西方工業強國進口了大量武器裝備,也曾裝裱起一支貌似強大的軍隊。但這些武器裝備一旦在戰爭中損失,又被敵方進行了封鎖,就成為了永久損失,無法再補充。而如果當時把這些寶貴的外匯投入到建設廠房、購買設備、發展重工業、培養人才上,使中國具有設計和大批量生產火炮的能力,那抗戰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