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兵

義兵,漢語辭彙。

拼音:yì bīng

釋義:1、猶義師。 2.古時統治階級為保衛其利益而臨時組織的武裝。 3.以恢復被推翻的王朝為宗旨而組織起來的軍隊。4. 宋 代的一種鄉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義兵
  • 拼音:yì bīng
  • 釋義: 宋 代的一種鄉兵。
漢語辭彙,詞目,拼音,引證解釋,軍事術語,

漢語辭彙

詞目

義兵

拼音

yì bīng

引證解釋

1、猶義師。
《穀梁傳·宣公四年》:“﹝ 魯 ﹞伐 莒 ,義兵也。”
晉 潘岳 《西征賦》:“工徒斲而未息,義兵紛以交馳。”
《舊唐書·高祖紀》:“羣賊蜂起, 江都阻絕, 太宗 與 晉陽 令 劉文靜 首謀,勸舉義兵。”
2.古時統治階級為保衛其利益而臨時組織的武裝。
晉 陸機 《辨亡論上》:“昔 漢 氏失御,奸臣竊命……王室遂卑。於是羣雄蜂駭,義兵四合。”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丞相本興義兵,匡扶漢室,當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新五代史·雜傳九·劉景岩》:“ 晉高祖 起兵 太原 , 唐廢帝 調民七戶出一卒為義兵。”
3.以恢復被推翻的王朝為宗旨而組織起來的軍隊。
《後漢書·樊宏傳》:“ 王莽 末,義兵起, 劉伯升 與族兄 賜 俱將兵攻 湖陽 。”
清 顧炎武 《吳同初行狀》:“未旬日而北兵渡 江 ,余從軍於 蘇 ,歸而 崑山 起義兵。”
4. 宋 代的一種鄉兵。
《宋史·兵志四》:“鄉兵者,選自戶籍,或土民應募,在所團結訓練,以為防守之兵也…… 河北 東、 陝西 有義勇, 麟州 有義兵, 川峽 有土丁、壯丁。”

軍事術語

古代人們對軍隊政治性質的認識和表述,即指為正義事業而戰的軍隊。義是相對於不義而言。最早見於《春秋_梁傳・宣公四年》:“(魯)伐莒,義兵也。”《吳子・圖國》把軍隊分為五類:“一曰義兵,二曰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並指出“禁暴救亂”的軍隊為義兵,義兵必須循禮而行。為了抓住正義的旗幟,各擁兵者無不自稱義兵,因此其劃分的標準也各不相同。其中,有為推翻殘暴統治揭竿而起的起義軍,如陳勝吳廣“伐無道,誅暴秦”的起義軍;有統治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抵禦叛逆者而臨時組織的武裝,如東漢末年“奸臣竊命王室遂卑,於是群雄蜂駭,義兵四合”(晉陸機《辯亡論上》)的軍閥武裝;有為維護或恢復正統王朝而組織起來的軍隊,如“王莽末,義兵起”(《後漢書・樊宏傳》),指的是劉秀等領導的各路軍隊;有明末民間的抗清武裝――“崑山起義兵”(顧炎武《吳同初行狀》)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又不斷賦予其新內涵。義兵與義戰是緊密關聯的概念,有時又是通用語。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