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高考一線教學系列·素描頭像基礎

美術高考一線教學系列·素描頭像基礎

《美術高考一線教學系列·素描頭像基礎》主要介紹了素描頭像畫素描技法,書中作品精美、規範,非常符合基礎教學的要求,圖片清晰,便於學生臨摹與欣賞。

基本介紹

  • 書名:美術高考一線教學系列•素描頭像基礎
  •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 頁數:58頁
  • 開本:16
  • 品牌: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 作者:林建壽
  • 出版日期:2006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053194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美術高考一線教學系列·素描頭像基礎》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林建壽,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中高考復讀班教師,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實驗繪畫人類學合作專家,1977年生於福建漳浦,漢族。1997年以專業成績第一名考入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連續四年榮獲最高獎學金。2001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中兼職教師。2003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中高考復讀班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培訓中心高教白考助學班教師。2004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中高考復讀班教師。2005年創辦“北京精英閣美術工作室”。
1999年油畫作品《高山族連杯酒》獲第四屆“民族百花獎”金國美展銅獎;2000年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舉辦“油畫三人展”;2001年第一幅繪畫人類學作品《刮痧》,油畫,作品《潮》、《女火體》、《惠安女子》參加校慶50周年系列藝術展;油畫作品《潮》獲第五屆“民族百花獎”全國美展優秀獎;2011年油畫作品:《北海》、《惠安女系列》、《湖光》等多幅作品被社會各界名人收藏、作品《天光》被美國西雅圖畫家DannyMayes先生收藏,多幅作品發表於各種書籍和報紙。

圖書目錄

素描理論常識
名師名畫推薦
頭部結構與素描
技法介紹
素描的造型觀察方法
頭像寫生步驟
作品選登
考場、考題情況介紹
考場默寫
學生優秀作業選登
後記

後記

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美術高考考前教學工作,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水平不一,大多數學生的素描基礎不夠紮實。由於一般的中學美術教學能力有限,沒有專門的解剖課程,學生們只能略知一二,難以掌握解剖知識及形體體塊分析能力,因此,在寫生過程中表現技法也受到限制。
目前圖書市場上寫生範本較多,可大多是步驟圖,缺少相應的形體分析及解剖結構知識;專業解剖書如:佐治·伯里曼《藝用人體結構》對於初學者來說顯得艱深;大師的大部分傑作中真正能派上用場的也就幾幅;也有些刊行的考生優秀作業之類的書,對於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又不便於學習臨摹之用。
從大學畢業至今,專於油畫創作,但仍分出相當精力從事美術教學工作,課下研究教學方法、知識體系,不斷積累高考經驗,形成此實用型書稿。平時在高中高考班、高考復讀班、自考大專班、及精英班的教學中,我都以此書稿作為我的開堂課和基礎教材,受到學生們的好評。
本書綜合了基本的素描理論常識、名師名畫推薦、解剖知識、技法介紹、造型觀察方法、考場考題介紹、教師作品及學生優秀作業,儘量做到精於一體,循序漸進。為廣大考生鍛鍊眼力和技能之用,使自己的專業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相信對於有志於美術事業的莘莘學子有所裨益,僅此而已。筆者衷心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莊孔韶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鐘志金教授,是他們在百忙之中抽空為本書寫序,寫評論文章,才使得本書的出版更具有學術價值和意義。此書稿蒙中央工藝美院附中張培立老師推薦,大學同學常春在圖片的拍攝工作中也注入了不少心血,還有妻子小羅大量的電腦設計製作,此書稿才得以很快面世,在此深表謝意。

序言

對於素描與繪畫的外行旁觀者而言,人們總是會用畫得像不像來評價丹青者的水平。然而美術教師的教學則會告訴學生們大體的形似要求以外,素描的構圖、空間、體積、質感、黑白灰、技法等的重要性。筆者在林建壽課堂上,發現他更強調把模特兒長相和畫者對其表情與內心的理解、感受,乃至教室場景中的畫者心情等做整合性考慮。顯然,他的神似勝於形似的教學與藝術的要求,遠遠超越了職業性的考試技法的要求,這就是林建壽這本素描書的長處所在。他告訴我們,無論是何種畫派,素描的技術與心性訓練均是繪畫的基礎,缺一不可。
當筆者在下面超出素描本身進而談論藝術的素養之時,人類學的藝術觀是十分重要的引進內容。儘管人類學的內涵是相當複雜的,但從藝術的觀察出發,人類學是密切結合人性與文化的學問。看待地球上不同地理區域、族群與文化的人們,人類學透過藝術的表現追尋其與文化之間的相關性。這樣,我們已經不是僅僅限於對自身文化的技術與心性的理解,而是讓藝術家思維的翅膀跨越不同族群與文化,在交叉文化的藝術活動中尋找人類在人性上的差異,在比較文化的藝術過程中,從他者文化轉而重新理解自身文化,實現文化交流的藝術轉換。
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類學對藝術的靜態研究(包括素描等)逐漸轉變為一種行為的過程研究。人們從多維的角度來探討藝術,並開始在藝術的過程中實現人類學的主旨之一:尋找不同文化的藝術表現的意義。例如,超現實主義在借鑑法國人類學家關於非洲、大洋洲以及美洲的著作,採用來自異文化的替代性模式來對應本文化的理念,使我們終於能夠發現文化自身帶有可改變的和可商議的內涵,於是對藝術家所在的社會的藝術形式、技法套路、理念及審美觀提出了挑戰。於是我們可以肯定,素描過程也包含了“純粹”技法訓練在內的比較文化的考量和尋求跨文化理解的人類學精神。因此,即使我們的課程僅僅是為了自身文化的藝術理解,我們也少不了需求跨文化的藝術理解,甚至我們發現技法教學於實踐的過程中也攜帶了不同文化烙印。
在教學之餘,林建壽熱愛人類學,他深知人類學的藝術觀察對他自己創作的意義。筆者多年來也一直嘗試以人類學思想融入繪畫過程的套用性努力,林建壽正是我們最適合的一位共事專家。我們多年來將人類學用於民族志照片分析和動態的影視人類學攝製實踐;後來,筆者嘗試將人類學的創意進入林建壽君的畫室。漸漸地,這間畫室的油畫過程呈現了繪畫人類學的思考,誕生了《刮痧》、《回訪》和《乞男》等大幅畫作,這既是人類學的嘗試,也是油畫藝術的嘗試。在繪畫的藝術人類學的嘗試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小林作為基礎的繪畫技法之嫻熟,也看到了跨越時空的不同文化的意義所在,以及最終在整幅畫內外看到的既豐厚又隱含的(相對於直白的)人類無限情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