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學

美術教育學

美術教育中的美術學科性專業,是一種以教育為手段,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發展和傳播美術文化;以美術為媒介,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能力,發展智力和創造力,獲取一般教育學意義的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術教育
  • 外文名:Art Education
培養目標,研究對象,研究方向,主要內容,歷史起源,

培養目標

美術學教育專業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較系統地掌握美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美術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能夠較好地適應民族教育改革發展,勝任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工作為宗旨,兼顧培養從事與美術專業相關工作的實用性、套用性人才。
美術教育學

研究對象

對美術教育的正確理解正是建立在這種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基礎上。 在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中,主要是藉助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客觀上獲得的效果可能要超出其外),因此,不具備複雜性,易於被人領會和形成共識。 而在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中,情況就複雜多了。最難以把握的是美術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教育學功效之間的關係。如果把握不當,就會出現極端化的傾向,導致教學方向偏離。這一點,可由美國美術教育的情況加以說明。

研究方向

美國早期美術教育以實用性為特徵,重視掌握美術技能,以滿足個人生活和工業僱傭勞動的需要。因此,整個美術教育側重於探索可行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主要內容是介紹幾何圖畫。 隨後,一些教師開始嘗試超出美術自身目的的範圍,通過圖畫教學進行道德教育。19世紀末,一些教育家開始利用圖畫和色彩來研究兒童成長和心理,以及培養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美術是確立美術教育的學科基礎,在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中地位十分突出,因而傳播和發展美術文化成為其主要追求的目標;在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中美術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基礎因素,傳授適量的美術知識和技能仍是十分重要的,離開了這一點,就談不上教育學功效的獲取。不忽視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性,才能突出美術教育的學科性。 美術教育一般的分類 對美術教育進行分類,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某一美術教育類型的特徵,進行合理的組織和管理,有針對性地研究和採用一定的教學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主要內容

目前,對美術教育一般存在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1.從年齡段上分為學前美術教育、國小美術教育、中學美術教育和大學美術教育 學前美術教育的對象是學齡前兒童,主要指在幼稚園、託兒所或學前班進行的美術教育。 國小美術教育指在各類國小實施的美術教育。 中學美術教育包括在普通中學、職業中學,以及中等師範學校進行的美術教育。 大學美術教育則包括在專業美術院校進行的美術教育和普通高等院校進行的美術教育。 此外,各類老年書畫學校,則可相應地歸為老年美術教育。 2.從教育的場所方面可分為學校美術教育、社會美術教育和家庭美術教育 學校美術教育是在各級各類學校進行的美術教育。這類美術教育一般有權威性的教學大綱,正式教材,嚴格的教學計畫和一定的考核方法等。 社會美術教育包括青少年宮美術教育,以及通過博物館;美術館、各類短訓班、補習班進行的美術教育。 家庭美術教育指在家庭進行的美術教育,一般由家長或家庭教師擔任指導。根據美術教育涵義進行的分類 從美術教育涵義出發進行劃分時,我們可以按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將美術教育相應地分成以技能傳授為主,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的的專業美術教育和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美術素質為目的的普通美術教育。
這兩種美術教育類型的差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目標專業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各類美術專門人才,並以此滿足社會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學生以某種專業技能獲取社會職業。而普通美術教育的著眼點是對人的素質的培養,對學生的未來社會角色不具備決定性,但具有間接和隱性作用。這表現在,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具有美術素養的人完成某些工作的有效性更高,從而被社會選擇的機會更大。
2.本體性與工具性專業美術教育著眼於美術本體,傳播美術知識和技能,發展美術文化。儘管客觀上,在專業訓練的過程中,也會引起學生心理素質、精神狀態和行為特徵上的某些改變,但在主觀上並未將其作為外在目的而追求。普通美術教育雖然作為專業美術教育的寬廣而雄厚的基礎,也包括一定的對美術技能的傳授,然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美術活動(以其作為工具)達到完善學生人格的目的,獲得教育學意義的效果。
3.對 既然專業美術教育的任務主要是培養專業美術人才,那么就意味著它所實施的對象是少數經過遴選的有強烈興趣和較強基礎的學生。普通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素質教育,則基本上是對全體學生實施的。
4.內容專業美術教育在要求學生具有廣博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向精度和深度發展。因而,教學內容的專業劃分十分精細,而且深入到美術學科的內部構成中,如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工藝、陶瓷、服裝等。為了適應向專業精度和深度發展的要求,教學內容的連續性一般都很強,一個具體內容往往連續安排一周乃至數周以上。此外,本專業的學習還按嚴格的科學程式,循序漸進地進行。如中國畫專業一般都按白描、工筆和寫意的程式進行教學。而普通美術教育對美術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和嘗試,因此,其教學內容幾乎包容了美術的所有門類。鑒於如此廣泛的教學內容,而且,教學時數還必須受制於學校總體教學計畫和條件,所以,教學的嚴謹性和連續性只能是相對的。
5.評價專業美術教育培養的人才,直接以其專業知識和技能接受社會的選擇。因此,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將直接受到社會的檢驗和評價。而且,社會也不斷向學校反饋信息,以使有關部門和學校不斷調整某類專業,改變其設定、培養人數和質量規格。相反,社會對普通美術教育的效果的評價就不可能那么直接。這是因為學生——般不以美術作為職業追求,美術教學也不以技能訓練為主要目的,美術教學的效果不那么顯見,難以引起社會的關注。而學生素質的變化又難以以某種硬指標檢驗,因此,對這一變化的評價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確定了美術教育的主要分類並找到各類的主要差異後,我們就可以將既存的美術教育現象和活動分派至這2種教育類型中。 各級各類專業美術院校的美術教育,師範院校美術系科的美術教育,以及某些職業中學的美術教育,屬專業美術教育。 普通中國小、幼稚園的美術教育,中、高等師範院校,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及普通高等院校進行的以培養學生素質為目的的美術教育為普通美術教育。至於社會和家庭存在的美術教育現象和活動,則因情況的不同,表現出相當酌複雜性。 美術教育學形成的背景 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起源的理論認為,教育起源於生產勞動,起源於人類傳授生產勞動和生活經的需要。原始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文化科學知識也相對貧乏,因此,教育的內容往往是綜合性的,且這種綜合性是以一種低水平的面貌呈現的。教育的基本內容由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社會生活常識雜而成,獨立的學科知識尚未出現。有鑒於此,嚴格意義的學科教育在原始社會還不可能出現。 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後,生產力持續發展,文字開始產生,文化科學知識也日益豐富。人們不可能也無必要將全部知識不加分別地傳授給所有的人。
文化知識的分化,也即學科化傾向的日趨明顯,導了學科的產生,並由此順理成章地導致了學科教育的出現。可見,學科的獨立是學科教育產生的必然提。 學科的形成經歷過漫長的過程。

歷史起源

早在西周,我國就形成了一套組織比較完備的學校教育系統。教學內容由德、行、藝、儀4個方面構成,而學科教育則形成了禮、樂、射、御、書、數6個基學科,由此開啟了我國學科教育的源流。到了封建社會,我國的教育內容除了儒家經典外,進一步涉及到科學與藝術,如唐代就包括算學、天文、醫學、律學等,宋代則設有律學、算學、醫學、畫學、武學等。 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西方科學文化的傳人,我國學科教育更趨豐富。譬如,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中規定,中學堂的必修科目包括:·修身、講經讀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簿記)、博物(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和生理衛生理化(物理、化學)、法制、理財、圖畫、體操。辛亥革命以後至今,我國學科教育的內容仍以綜合、分化等不同形式不斷變化與調整,新學科逐步得到補充,總的趨勢是向合理和科學方面發展、變化。 在國外,最早的學科起源可溯自古埃及。天文學、算術與幾何學科產生於計算尼羅河水漲落期,以及土地的測量與計算的需要。然而,西方奴隸社會學科教育的真正源流,則應從古希臘算起。柏拉圖根據“鍛鍊身體”與“陶冶心靈”的不同原則,將學科區分為初級與高級兩類。當時的學科就包括遊戲、音樂、舞蹈、算術、幾何學、天文學。經過以後的希臘、羅馬學者的不斷修訂,最終形成西歐中世紀早期學校的“七藝”(全稱“七種自由藝術”),包括:文法學、修辭學、辯證法(邏輯學)、音樂、算術、幾何學、天文學。 文藝復興以後,人文學科逐漸被重視,它們包括文法、修辭、邏輯以及拉丁文、希臘文等。學科也進一步分化,譬如,文法分成文法、文學、歷史等;幾何學分成幾何學和地理學;天文學分成天文學和力學。到了17、18世紀,學科的分化仍在繼續進行。隨著生產高速發展,科學日益繁榮,傳統的人文教育開始向科學教育轉化,物理、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等學科進入了學校教育。
19、20世紀,數學成為所有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學科,學校教育中陸續增設了現代外國語、現代本國語、歷史、地理等“近代人文學科”。此後,體育、勞作、美術也逐漸進入學校教育,最終衍成了現代學科教育的完整體系。 綜上所述,人類教育的內容,最初是一些初級水平的綜合性知識,經過不斷地分化和發展,形成了自成體系的獨立學科,並由此誕生了相對完整的學科教育。美術學科知識同樣脫胎於這種分化和發展過程,美術學科教育也同樣導源於此。 隨著學科教育的誕生,人們開始自然地探索學科教學方法的問題。然而,在人類漫長的教育史中,儘管不乏頗具價值的學科教學方法,卻未成體系。直到近代師範教育制度出現以後,學科教學法才成為獨立的學科。 1794年法國設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師範院校,開創了師範教育的先河。1896年12月創辦的上海南洋公學內設師範院,可視為我國師範教育的發端。京師大學堂附設的師範館,可謂我國高等師範教育之始。而我國最早的中等師範學校則應算1902年創辦於江蘇南通的通州師範學堂。 師範教育是培養師資的專門教育,教學方法的掌握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職業技能,因此,師範教育制度在我國學科教學法的形成中起了關鍵作用。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優級師範學堂章程)就規定師範生第二、三學年每周開8學時的“教育學”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教育史、各科教學法、學校衛生、教育法令、教授實事驗習等。 1922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法與學法應該合一,主張改“教授法”為“教學法”。 1925年頒布的(新學制師範課程標準綱要)正式採用了“教學法”這一名稱,規定師範院校必修這一課程。 30年代後期,人們注意到教學法太拘泥於對教學方法的研究,而忽略了對與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的研究,於是將教材研究引入教學法中,並將學科定名為“教材教法研究”。後來,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學科知識只與教學法及教材發生聯繫的局限性又獲得突破;學科教育開始與一般教學論發生更廣泛的聯繫,舉凡學科教學的特殊的教學過程問題、教學組織、教學原則和教學評價等均在其研究範圍之中。這樣,就誕生了“學科教學論”。198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發文將“教材教法研究”更名為“學科教學論”。 近些年,學科教育的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人們開始在更高的層面上探索學科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科學規律,從而為學科教育學的誕生提供了契機。 上述有關學科產生以及學科教育理論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規律,構成了美術教育學形成的基本背景。了解這一背景,對我們了解美術教育學的形成過程不無裨益。
20世紀初,當教育家杜威的所謂進步教育被全面介紹到美術教育中後,便導致了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美術教育成為一般教育之附庸的傾向變得明顯起來,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反而變得無足輕重。
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和英國美術教育家赫伯·里德成了這一學術流派的執旗人。這一派的美術教育主張可以用赫伯·里德的“通過藝術的教育”(EducationthroughArt)表述。這種矯枉過正的美術教育主張,往往難以自禁地導致脫離美術本體的現象,而產生種種弊端。針對這一情況,美國美術教育家艾斯納提出了一種具有綜合性的教育思想,即“藝術的教育”(EducationinArt)以補偏救弊。這樣,就形成了以里德和羅恩菲德為代表的工具主義和以艾斯納為代表的本質主義的現代美術教育兩大流派相持的局面。兩個英文介詞through(通過)和in(在……內)的差異,清楚地顯示了兩種美術教育思想的分野。 應該認識到,在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領地里,教育學意義的功效十分隱伏和虛遠,不像美術本身的效果反映得直觀實在並易於檢驗。<易·繫辭上)中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藉以喻美術教育的內部關係,美術本身比之於器,教育功效比之於道。須先識“器”,後得 “道”,離“道”談“器”則盲,境界不高,生髮不遠;離“器”言“道”則玄,空虛飄忽,乏於礎基。所以,美術教育不能拘於美術自身的目的,否則,其作為教育學科的地位便大可懷疑,但美術教育的功效又斷不能不在美術的基礎上生髮。換句話說,目的必須假以手段方能達至,離開了具體手段,目的只能成為空想。對美術教育中的內部關係也應作如此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