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森林野牛

美洲森林野牛

美洲森林野牛(學名:Bison bison athabascae)是美洲野牛的亞種之一。是北美最大的哺乳類動物,也是一種比較兇悍的動物,體重可達1000公斤,頭上長有一對向上彎曲鋒利的雙角,即使面對最富攻擊性的捕食動物,也毫不退縮。它們長有深暗的栗子褐色毛髮,有如同小丘一樣的大肩膀。在種群之內,各自的公牛形成一個集體並保衛族群中的母牛,在6月- 9月期間是美洲森林野牛的繁殖期。每頭母牛每年能誕生一頭小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美洲森林野牛
  • 拉丁學名:Bison bison athabascae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牛科
  • 亞科:牛亞科
  • 美洲野牛屬
  • 美洲野牛
  • 亞種:美洲森林野牛
  • 命名者及時間: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Bison bison athabascae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美洲森林野牛高1.5-2.0米,長2.1-3.5米,重350-1000千克。比指名亞種身體更粗壯,體重更大些,體毛的顏色也更濃更深。據紀錄最大的物種重約1140kg。其頭部和前半部巨大,肩膀猶如高聳的駝峰,脖子短粗健壯,頭部體積大並有寬闊的前額,雌雄野牛均有短而彎的角,可作為戰鬥和防禦之用。美洲森林野牛長得有一點像家養的乳牛,肩部長滿了長而蓬鬆的粗毛,沿頭部,頸部,肩部和前肢覆蓋全身。冬天的毛長是深咖啡色,夏季則較輕薄和淺色。春天時,長在身體後部及下部的柔軟茸毛會脫落。
頭、頸和前身的毛比歐洲野牛更長更密,軀體更矮些,骨盆也更小些,它的後身沒有歐洲野牛那么發達。總的看來美洲野牛的軀體較歐洲野牛更粗壯些,軀體和四肢不如歐洲野牛的長。它們的嗅覺好而視覺差。

棲息環境

棲息於北美的寒帶森林。

生活習性

結群生活,多在早晨與傍晚覓食,其餘時間休息。從不遷徙。視力不好,但聽覺和嗅覺是突發性的,遇到狼群襲擊,奔跑的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里。食草,草和莎草是該物種的主要食物,其他如開花植物,木本植物的葉子,甚至地衣。在冬季,野牛通過挖掘厚厚的積雪,尋找下面埋藏的植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北美洲墨西哥艾伯塔省中部到美國的阿拉斯加。從蘇厄德半島和阿拉斯加的北極海岸向南經加拿大育空地區、麥肯齊西南部和西北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東北部、阿爾伯塔省;美國蒙大拿州西部、愛達荷州、俄勒岡州東部、加利福尼亞州東北部、內華達州北部、懷俄明州西部、猶他州和科羅拉多州西部。

繁殖方式

交配季節從六月至九月,高峰期在七,八月間。兩頭成年的雄性美洲野牛打架的場面是十分壯觀的,通常只在繁殖季節為了爭奪與雌性的交配權而爭鬥,以大聲吼叫,在塵土中打滾,繼而擺動頭部來擺開架式。這時,通常有一頭野牛會讓步,如果不讓步的話,兩頭牛就會打起來,頭對頭部撞擊,撞得一大堆的毛髮在空中飛揚,接著相互繞圈,再突然轉身前沖,試圖用角刺傷對手。
雌獸的懷孕期約為9個多月(270至285天),每胎僅產1仔。小牛會在第二年的春天出生,初生的幼仔的體色為淡褐色或赤褐色,三小時內,新生小牛就能夠行走,小牛會由其母親照顧約一年時間。一般3歲為成熟,野生野牛的壽命由18至22年,飼養的則有35至40年。

亞種分化

美洲森林野牛是美洲野牛的亞種之一。

種群現狀

美洲森林野牛由於其體型關係,並受到同住野牛群的保護,美洲野牛除了人類外,它們很少有令其受威脅的敵人。美洲野牛的野生天敵主要是灰狼和有毒的響尾蛇。尤其是幼齡的美洲野牛,會受到狼群在冬季的攻擊,而響尾蛇會咬傷牛的腳踝,這種傷害對於小牛有時是致命的。即使灰熊和狼群會攻擊剛出生的或年幼的小牛,但也只是在嚴冬,因為那時候野牛無法消耗能量去保護那些離群的野牛。雖然狼群也能擊敗一頭野牛,但一般都要有7隻狼以上才能做到,不過狼很多時候都會敗給野牛。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