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因茨共和國

美因茨共和國

美因茨共和國(Die Mainzer Republik)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革命軍占領德意志選侯轄區美因茨後,在法軍的支持和干預下,在美因茨地區建立的共和國。

它的出現表明了德意志人進行過民主共和的嘗試,但其曇花一現的命運,以及狹小的地理範圍(僅包括今天德國境內萊茵河左岸的萊茵黑森普法爾茨地區),導致學界對它的關注較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因茨共和國
  • 外文名:Die  Mainzer   Republik
  • 建立時間:1793年3月17日
  • 結束時間:1793年7月23日
  • 地理範圍:今德國的萊茵黑森和普法爾茨地區
建立背景,籌備建立,失敗,評價,

建立背景

1792年4月,法國革命政府向奧地利宣戰,但是奧地利糾集普魯士組成聯軍,企圖遏止革命火焰,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復辟創造條件。普奧聯軍一度攻到巴黎城下,情況十分危急。在這個緊要關頭,法國人民的鬥志被激發出來,擊敗了訓練有素的聯軍。這個勝利也鼓舞了在其他戰線同普法聯軍作戰的革命軍。有一支法國革命軍在統帥庫斯提納(Adam Philippe de Custine)的率領下長驅直入,於1792年10月21日攻陷普法爾茨地區,占領了選侯轄區美因茨,選侯埃爾塔(Friedrich Karl Joseph von Erthal)被迫流亡。法軍在美因茨推行新的統治秩序,為後來“美因茨共和國”的誕生掃除了障礙。

籌備建立

法軍占領美因茨後,在庫斯提納個人的支持下,占領區的德意志人滿懷激情地憧憬著自己的共和革命,特別是在美因茨的雅各賓派組建俱樂部之後,極大地推動了共和國的發展進程。由於得到了庫斯提納的默許,美因茨俱樂部一度主導了在占領區推進新統治秩序的草創工作。在民主運動的感召下,萊茵河左岸許多城市紛紛回響,主要包括施佩耶爾(Speyer)、沃爾姆斯(Worms)和賓根(Bingen)等城市,為共和國的建立贏得了必要的民眾基礎。
1792年12月15日巴黎的國民會議通過“巴黎法令”,要求法國革命軍控制的占領區的統治權由國民會議的特派員全權負責,以保障在這些地區順利建立法國式的民主秩序。在法國人的干預下,1793年初萊茵河左岸開始籌備新的政府機構和憲法,130名代表前往美因茨參加立憲會議。
3月17日,代表們選舉產生了第一屆議會“萊茵河-德意志國民會議”(Der rheinisch-deutsche Nationalkonvent),正式宣布萊茵河左岸地區組建共和國。在隨後幾天,新的國民會議還通過了幾項法案。

失敗

實際上從1793年4月起,普魯士軍隊就開始在美因茨郊外駐紮,並不斷向城中開炮。“美因茨共和國”一直處於戰火的夾縫之中,名存實亡。由於寡不敵眾,7月23日美因茨守軍被迫投降。之後,共和國期間通過的各項法令被廢除,舊有的統治秩序得到恢復,選侯埃爾塔重返美因茨,“美因茨共和國”的歷史就此終結。

評價

美因茨共和國根本就是法國輸出革命理念以及革命實踐的產物。顯而易見,從積極的方面說,法國大革命的擴張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貌似堅挺的“舊制度”,是一支正義的力量。但是從消極的方面說,法國革命軍始終作為外國軍事勢力存在於其他國家的政治生活之中,甚至會被指認為侵略軍。具體到美因茨共和國的歷史,由於它活在“入侵與解放”的夾縫中,造就了其曇花一現的境遇。
美因茨第一次在德意志的文化氛圍內出現了進行民主共和的努力,對德意志歷史而言意義深遠。2012年,研究“美因茨共和國”歷史的重要學者都蒙特在紀念共和國220周年之際特彆強調:“美因茨共和國在我們的歷史上是激動人心同時又十分複雜的片斷,她經常被誤解,甚至受到排斥……但是對於德意志歷史而言,她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沒有哪個德意志的城市,能夠像1792-1793年間的美因茨那樣,如此早地展開來自西方的公民權利和民主的實踐活動。”
但作為“美因茨共和國”的同時代人,席勒對這個不倫不類的政治實體沒有什麼積極的印象。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對美因茨提不起一點興趣,它的各種革命措施與其說帶來了有益的法則,不如說刺激了荒謬的狂熱。”與席勒交好的歌德更是對“共和國”充滿敵意,在他眼中,“美因茨共和國”的覆滅其實是被法國人占領的城市重新回到德意志懷抱的象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