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病

羊痘病

羊痘(sheep/goat pox virus)是感染一種病毒後,皮膚上發生化膿性炎症,再傳染給人,使人發生羊痘。

基本介紹

  • 別稱:羊痘病
  • 多發群體:羊
  • 常見發病部位:皮膚
  • 傳播途徑:病毒感染
預防先知,治療措施,流行特點,病因學,臨床表現,輔助檢查,

預防先知

根據接觸史,典型皮疹及自愈過程,一般可做診斷。如有懷疑,可將損害的痂皮或活檢組織放在電鏡下觀察,如發現病毒包涵體,則診斷是無疑的。

治療措施

1.避免接觸患羊痘的綿羊山羊
2.對2~3周羔羊接種血清抗體做緊急預防。
3.用0.1%高錳酸鉀水溶液洗擦病羊患部,也可用忍冬藤野菊花煎湯或用淡鹽水洗滌病羊患部,然後用碘甘油塗擦。或用以下中藥方劑治療,效果亦很好。
病羊初期:
1.二花6克,升麻3克,葛根6克,連翹6克,土獲警3克,生甘草3克,水煎一次灌服。
2.升麻3克,葛根9克,金銀花9克,桔梗6克,浙貝母6克,紫草6克,大青葉9克,連翹9克,生甘草3克,水煎分2次灌服。
痘疹破潰時:
連翹12克,黃柏45克,黃連3克,黃茂6克,桅子6克,水煎灌服。痘疹趨愈,形成痴皮。
病羊虛弱用:
1.當歸6克,黃瓦6豆,亦芍15克,紫草3克,金銀花3克,甘草1.5克,水煎灌服,根據病情酌加用量。
2.沙參6克,寸冬6克,桑葉3克,扁豆6克,花粉3克,玉竹6克,甘草3克,水煎1次灌服。

流行特點

羊痘病毒主要存在於病羊的皮膚、黏膜的丘疹、膿皰、痂皮內及鼻黏膜分泌物中,在發病羊體溫升高時,其血液中存有大量病毒,病羊為傳染源,主要通過傳染的空氣經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過損傷的皮膚或黏膜侵入機體。飼養管理人員、護理工具、皮毛產品、飼料、墊草及體外寄生蟲都為傳染媒介;綿羊中細毛羊比粗毛羊或土種羊易感染,病情嚴重;羔羊較成羊敏感,病死率高。氣候寒冷、雨季、霜凍、枯草期和飼養管理因素都是發病和加重病情的誘因。

病因學

本症是羊痘病毒所致。這是一種乙醚敏感的DNA病毒,此病毒主要是侵犯羊,人是由於接觸病羊污染的物質而被感染。故多見於牧羊人,獸醫及屠宰人員等,尚無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染的報導。傳染後有終生免疫力,病毒接種在人體後獲得成功。把人和動物的損害進行組織培養有病毒生長。

臨床表現

潛伏期5~6天,初起為紅色或紫紅色的小丘疹、質地堅硬,以後擴大成為頂端扁平的水皰、能發展成出血性大皰或膿皰,中央可有臍凹,大小為3~5cm。在24~48小時內皰破表面覆蓋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四周有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紅色暈,其外再繞以紅暈,以後變成乳頭瘤樣結節。最後變平、乾燥、結痂而自愈。病程一般為3周,也可長達5~6周,獲得永久性免疫。皮疹數目不多,為單個或數個,好發於手指、前臂及面等暴露部位。除了局部有輕微腫痛外,無全身症狀或僅有微熱,局部淋巴結腫大。有些人在發病後2周,於軀幹部出現一過性斑丘疹,亦可在四肢伸側出現多形紅斑樣皮疹。
1.綿羊痘:病羊體溫升高達41~42℃,結膜眼瞼紅腫,呼吸和脈搏加快,鼻流出黏液,食慾喪失,弓背站立,經1~2天后出現痘疹,痘疹多見於皮膚無毛或少毛處,先出現紅斑,後變成丘疹再逐漸形成水皰,最後變成膿皰,膿皰破潰後,若無繼發感染逐漸乾燥,形成痂皮,經2~3周痊癒。發生在舌和齒齦的痘疹往往形成潰瘍。有的羊咽喉、支氣管,肺臟和前胃或真胃黏膜上發生痘疹時,病羊因繼發細菌或病毒感染,而死於敗血症。有的病羊見痘疹內出血,呈黑色痘:還有的病例痘疹發生化膿和壞疽,形成深層潰瘍,發出惡臭,常為惡性經過,病死率高達20%~50%以上。
2.山羊痘:病羊發熱,體溫升高達40~42℃,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或不食,在尾根、乳房、陰唇、尾內肛門的周圍、陰囊及四肢內側,均可發生痘疹,有時還出現在頭部、腹部及背部的毛叢中,痘疹大小不等,呈圓形紅色結節、丘疹,迅速形成水皰、膿皰及痂皮,經3~4周痂皮脫落。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表皮內有明顯的細胞內及細胞間水腫,空泡形成及氣球樣變性,真皮有密集的細胞浸潤,中央主要由組織細胞和巨噬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很少見多形核白細胞浸潤。整個損害有許多內皮細胞增生和腫脹的小血管。在真皮血管內皮細胞的胞漿里可以見到嗜酸性包涵體。
羊痘傳染途徑為接觸性感染,包括人、車子、牧草、飼料、土壤、器具等等,只要碰過羊痘病菌的任何物品,都可能成為媒介。而且羊只感染,死亡率相當高,治療不及時或不得當時約50%至80%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