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羊痘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發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以在無毛或少毛的皮膚和黏膜上發生特徵性痘疹為特徵。較多發生於春秋季節。傳染性強,在沒有免疫的山羊中呈爆發性流行,發病率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羊羊痘
  • 類型:高度接觸性傳染病
  • 病因山羊痘病毒引起
  • 流行特點:明顯季節性,發病率不高等
  • 診斷要點:結節、萎縮。結痂癒合等
病原及特點,臨床症狀,病理變化,診斷,預防措施,治療方法,血清治療,推薦方案,

病原及特點

該病病原為山羊痘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乾燥痂皮中的病毒可存活3個月,在空閒的羊舍內可存活半年。用2%石炭酸和福馬林經15分鐘滅活,55℃經30分鐘滅活,常用的鹼溶液或酒精溶液10分鐘即可將病毒殺死。
流行特點: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在沒有免疫的敏感山羊群中常呈爆發,病羊和病癒帶毒羊是主要傳染源,病毒常存在於痘皰液、痘皰痂皮和分泌物中,隨脫落的痂皮和分泌物而污染周圍環境、飼料和飲水等,通過損傷的黏膜傳染疫病,也可通過羊虱等吸血昆蟲間接傳播。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一般不高,但惡性羊痘可高達50%以上。以羔羊最易感、病死率高,人也可感染。

臨床症狀

發病初期羊體溫升高達39.5~41.5℃,精神沉鬱,,結膜潮紅;有的呆立或臥地不起,從鼻孔流出漿液性、粘液性、膿性分泌物,呼吸、脈搏增速;少數羊食慾下降、飲水量減少,多數羊採食、飲水停止。2~4天后,病羊全身皮膚,特別是乳房、陰門、口唇,四肢內側等少毛或無毛區,出現黃豆或蠶豆大小的紅斑,並發展成凸出於皮膚表面的實硬丘疹;有的羊病變部丘疹相互融合,使皮膚凹凸不平。若加強飼養管理和對症治療,無繼發感染,病羊體溫逐漸轉向正常,食慾逐步恢復,以痊癒轉歸;若體況較差,飼養管理不良或繼發感染,可引起死亡。

病理變化

在皮膚上可見到各期痘疹。呼吸道、胃腸道的黏膜上常見有出血性炎症。特徵性病變是在咽喉、氣管、肺和真胃等部位出現有發展不同階段的痘疹(灰白色扁平或半球形的結節狀)。淋巴結水腫,肝脂肪變性,心肌變性。

診斷

典型病例根據其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和流行特點可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血清學試驗、病毒分離培養、螢光抗體檢測或電鏡觀察等檢測。
臨床上與傳染性膿皰的鑑別診斷:傳染性膿皰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處於中期的皰疹其中央缺乏臍狀凹陷,皰疹趨向於相互融合,常形成大的增生疣狀物(羊痘的痘疹為圓形,有明顯的邊界),其上覆蓋有堅硬的角質化痂皮。傳染性膿皰一般無內臟痘疹。
另外,臨床上常易將羊痘的呼吸道症狀診斷為傳染性胸膜肺炎,其鑑別方法是傳染性胸膜肺炎雖也有流膿涕和呼吸症狀但無皮膚痘、石痘和內臟痘疹。

預防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平時加強飼養管理,搞好圈舍衛生。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防高溫,消滅蚊蠅,為山羊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提高抗病能力。
2.搞好預防接種:不同品種的山羊,在30日齡後用山羊痘活疫苗進行皮內注射接種,每隻1頭份、約0.5毫升,以後每隔6個月免疫1次。

治療方法

用0.1%高錳酸鉀水溶液洗擦病羊患部,也可用忍冬藤、野菊花煎湯或用淡鹽水洗滌病羊患部,然後用碘甘油塗擦。或用以下中藥方劑治療,效果亦很好。
1.病羊初期:1.二花6克,升麻3克,葛根6克,連翹6克,土獲警3克,生甘草3克,水煎一次灌服。2.升麻3克,葛根9克,金銀花9克,桔梗6克,浙貝母6克,紫草6克,大青葉9克,連翹9克,生甘草3克,水煎分2次灌服。
2.痘疹破潰時:連翹12克,黃柏45克,黃連3克,黃茂6克,桅子6克,水煎灌服。痘疹趨愈,形成痴皮。病羊虛弱用:1.當歸6克,黃瓦6豆,亦芍15克,紫草3克,金銀花3克,甘草1.5克,水煎灌服,根據病情酌加用量。2.沙參6克,寸冬6克,桑葉3克,扁豆6克,花粉3克,玉竹6克,甘草3克,水煎1次灌服。

血清治療

治療羊痘可以採取注射同源血清抗體,現在市場常見的羊痘同源血清抗體有羊痘一針靈等。另外,在治療羊痘時還要特別注意羊繼發感染,可以在注射羊痘同源血清抗體的另一側同時注射青黴素或者頭孢等抗菌藥,同時用1%高錳酸鉀液清洗患部,在病羊痘疹塗抹龍膽紫或碘甘油,病羊痊癒率更好。但在使用血清期間不要使用磺胺類和酸鹼溶液類藥物。

推薦方案

1.發病前中期使用羊痘一針靈每瓶200斤體重配合綠健先鋒做緊急治療,一天一次使用2天。
2.發病中後期的使用羊痘一針靈每瓶200斤體重配合綠健先鋒做緊急治療,一天一次連續使用3天
註:口腔周圍及無毛的皮膚破潰有潰瘍灶的先用碘製劑消毒藥清洗,然後用冰硼散化開噴在潰瘍灶上,2-3天潰瘍結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