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氏桿菌病

羊布氏桿菌病是羊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統。羊感染後,以母羊發生流產和公羊發生睪丸炎為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羊布氏桿菌病
  • 類別:羊的一種慢性傳染病
  • 侵害部位:主要侵害生殖系統
  • 病原:布氏桿菌
基本概述,病原,傳播途徑,發病特點,感染症狀,感染診斷,防治方法,

基本概述

布氏桿菌病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其特點是生殖器官和胎盤發炎,引起流產、不育和各種組織的局部病症。

病原

病原為布氏桿菌。它存在於病畜的生殖器官、內臟和血液。該菌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強,在乾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冷暗處和胎兒體內可存活6個月。1%來蘇爾,2%的福馬林,5%的生石灰水15分鐘可殺死病菌

傳播途徑

布氏桿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臨床表現不明顯。但懷孕的母畜則極易引起流產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盤、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桿菌,特別有傳染力。而其皮毛,尿糞,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長達三個月以上。人通過與家畜的接觸,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塵土或菌進入眼結合膜等途徑,皆可遭受感染。
布氏桿菌可經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統黏膜及損傷甚至未損傷的皮膚等多種途徑傳播,通過接觸或食入感染動物的分泌物、體液、屍體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傳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可發生牛種和羊種布氏桿菌的交叉感染。動物布氏桿菌可傳給人類,但人傳人的現象較為少見。

發病特點

該病的傳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帶菌動物,最危險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產和分娩時,將大量病原隨胎兒、胎水和胎衣排出。本病主要通過採食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感染。經皮膚、黏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交配)也能感染。與病羊接觸、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本病不分性別年齡,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母羊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極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徑,也可經配種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現孕羊流產。開始僅為少數,以後逐漸增多,嚴重時可達半數以上,多數病羊流產一次。

感染症狀

多數病例為隱性感染。懷孕羊主要症狀是發生流產,但不是必有的症狀。流產發生在懷孕後的3-4個月。有時患病羊發生關節炎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發生睪丸炎;少部分病羊發生角膜炎支氣管炎
本病常不表現症狀,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狀是流產。流產前食慾減退、口渴、萎頓、陰道流出黃色粘液。流產多發生於懷孕後的第三個月、第四個月。流產母羊多數胎衣不下,繼發子宮內膜炎,影響受胎。公羊表現葷丸炎,辜丸上縮,行走困難,拱背,飲食減少,逐漸捎瘦,失去配種能力。其它症狀可能還有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炎等

感染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流產胎兒及胎膜的變化即可確診。目前最常用的診斷方法是血清學診斷。其中以平板凝集試驗或試管凝集試驗為準

防治方法

目 前,本病尚無特效的藥物治療,只有加強預防檢疫。
①定期檢疫。羔羊每年斷乳後進行一次布氏桿菌病檢疫。成羊兩年檢疫一次或每年預防接種而不檢疫。對檢出的陽性羊要捕殺處理,不能留養或給予治療。
②免疫接種。當年新生羔羊通過檢疫呈陰性的,用“豬2號弱毒活菌苗”飲服或注射。羊不分大小每隻飲服500億活菌。疫苗注射,每隻羊25億菌,肌肉注射。
羊群受感染後無治療價值,發病後羊群防治措施是用試管凝集反應或平板凝集反應進行羊群檢疫,發現呈陽性和可疑反應的羊均應及時隔離,以淘汰屠宰為宜,嚴禁與假定健康羊接觸。必須對污染的用具和場所進行徹底消毒;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和產道分泌物應深埋。凝集反應陰性羊用布氏桿菌豬型2號弱毒菌或羊型5號弱毒苗進行免疫接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