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集系年校箋

羅隱集系年校箋

《羅隱集校箋(套裝上下冊)》內容簡介:羅隱是晚唐著名作家。全書全面搜羅其作品,並加箋注,大凡人名、地名、典故,尤其是背景、本事、行實一般皆予考明。大部分詩文皆有系年,力求每篇皆考明創作背景與主旨。由於羅隱用典巧妙靈活,因此典故除了註明出處,有時也註明用意。簡單語詞不注,難懂語詞一般註明釋義依據。許多篇目後附有“集評”,以供讀者參考。附錄部份,全面系統地匯集了羅隱資料,以備研究之參。

基本介紹

  • 書名:羅隱集繫年校箋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7265
  • 作者:李定廣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1178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文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羅隱集校箋(套裝上下冊)》編輯推薦:羅隱詩文作品匯集最全、注釋最翔實的整理本。

作者簡介

李定廣,文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1966年生,安徽合肥人。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現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200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早年發表小說、散文數十篇。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和古代文論。

圖書目錄

《羅隱集校箋(上冊)》目錄:
前言
校箋說明
甲乙集十卷補編二卷
甲乙集卷一
今體詩凡三十九首
曲江春感
皇陂
寄鄭補闕
牡丹花
黃河
汴河
西京崇德里居
投所思
經張舍人舊居
雒城作
姑蘇城南湖陪曹使君游
秋日有寄姑蘇曹使君
送章碣赴舉
寄楊秘書
往年進士趙能卿嘗話金庭勝事見示敘
得宣州竇尚書書因投寄二首

暇日有寄姑蘇曹使君兼呈張郎中郡中賓僚
寄右省王諫議
焚書坑
始皇陵
送沈先輩歸送上嘉禮
春日葉秀才曲江
西京道德里
憶夏口
武牢關
途中獻晉州孟中丞
長安秋夜
春晚寄鐘尚書
秋晚寄友人
秋日有酬
所思
送魏校書兼呈曹使君
四皓廟
浮雲
早發

鄴城
甲乙集卷二
今體詩凡四十首
七夕
送臧濆下第謁竇鄜州
清明日曲江懷友
送鄭州嚴員外
孫員外赴闕後重到三衢
衡陽泊木居士廟下作
鐘陵見楊秀才
自湘川東下立春泊夏口阻風登孫權城
春日憶湖南舊遊寄盧校書
賀淮南節度盧員外賜緋
春日獨游禪智寺
和淮南李司空同轉運員外《送韋士赴》
后土廟
金陵夜泊
上江州陳員外
廣陵開元寺閣上作
上鄂州韋尚書
早春巴陵道中
廣陵秋日酬進士臧濆見寄
淮南送李司空朝覲
秋日禪智寺見裴郎中題名寄韋贍
廣陵春日憶池陽有寄
春日湘中題嶽麓寺僧舍
出試後投所知
湘南春日懷古
江州望廬山
金陵寄竇尚書
清溪江令公宅
鄭州獻盧舍人
別池陽所居
送內使周大夫自杭州朝貢
酬黃從事懷舊見寄

西施
自遣
白角篦
銅雀台
鸚鵡
金錢花

甲乙集卷三今體詩凡四十首
錢尚父生日
寄前戶部陸郎中
登瓦棺寺閣
九華山費征君所居
途中寄懷
京口見李侍郎
秋日酬張特玄
登高詠菊盡
登夏州城樓
水邊偶題
傷洛陽公
杜陵秋思
隱嘗在江陵忝故中令白公叨蒙知遇今復重過渚宮感事悲身遂成長句
夜泊毗陵無錫縣有奇
桃花
籌筆驛
重過隨州憶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長句
商於驛樓東望有感
寄南城韋逸人
梅花
淮南高駢所造迎仙樓
和禪月大師見贈
謁文宣王廟
代文宣王答
重送朗州張員外
廣陵秋夜讀進士常修三篇因題
逼試投所知
漢江上作
秋夜寄進士顧榮
寄渭北徐從事
徐寇南逼感事獻江南知己
寄三衢孫員外
淮南送盧端公歸台
煬帝陵
馬嵬坡

隋堤柳
孟浩然墓
秦紀
仙掌
甲乙集卷四今體詩凡四十首
中秋月
宿荊州江陵館
撫州別阮兵曹
新安投所知
江邊有寄
送友人歸夷門
湘中見進士喬詡
上霅川裴郎中
錢塘江潮
送人赴職任褒中
臨川投穆中丞
早春送張坤歸大梁
東歸途中作
送進士臧濆下第後歸池州
湘中贈范鄖
寄張待郎
渚宮秋思
閒居早秋
建康
送舒州宿松縣傅少府
經故洛陽城
夏州胡常侍
寄進士盧休
贈滈先輩令狐補闕
送秦州從事
湖州裴郎中赴闕後投簡寄友生
秋日泊平望驛寄太常裴郎中
西塞山
秋日汴河客舍酬友人
東歸
廣陵李僕射借示近詩因投獻
重過三衢哭孫員外
篋中得故王郎中書

子規
姑蘇台
王浚墓
京中晚望
寄竇澤處士二首
甲乙集卷五
今體詩凡五十一首
省試《秋風生桂枝》
思故人
寄陸龜蒙
題方乾詩
秋江
寄制誥李舍人
秋日懷孟夷庚
送李右丞分司
郴江遷客
感舊

秋日寄狄補闕
寄易定公乘億侍御
寄大理寺徐郎中
寄蘇拾遺
寄許融
寄禮部鄭員外

台城
舊遊
寄虔州薛大夫
蘇小小墓
寒食日早出城東
秋日懷賈隨進士
亂後逢友人
殘花
秋日富春江行
寄侯博士
送沈光侍御赴職閩中
寄袁皓侍御
寄金吾李蓀常侍
商於驛與於韞玉話別
封禪寺居

投寄韋左丞
紅葉
期徐道者不至
歲除夜

旅夢
秋寄張坤
傷華發
九江早秋
初秋寄友人
秋居有寄
雪霽
堠子
初夏寄顧紹宗
寄第五尊師
寄西華黃鍊師
所思
甲乙集卷六
古今體詩凡三十九首
送支使蕭中丞赴闕
送人歸湘中兼寄舊知
自貽
暇日感懷因寄同院吳蛻拾遺
偶興
題鑿石山僧院
圉城偶作
烏程
送楊鍊師卻歸真誥岩
暇日投錢尚父
覽晉史
感別元帥尚父
尚父偶建小樓特摛麗藻絕句不敢稱揚三首
題玄同先生草堂三首
城西作
冬暮城西晚眺
秋霽後
茅齋
使者
途中逢劉知遠
遁跡
隴頭水
秦中富人
思歸行
即事中元甲子
魏城逢故人
游江夏口
春思
黃鶴驛偶題
安陸贈徐礪
寄鐘常侍
中秋夜不見月
魏博羅令公附卷有回
寄處默師
病中上錢尚父
甲乙集卷七
今體詩凡三十七首
送梅處士歸寧國
經故友所居
大梁從事居汜水
杜處士新居
絕境
雪中懷友人
秋晚
升仙橋
姑蘇真娘墓
靈山寺
倚棹
秋夕對月
寄徵士魏員外
宿彭蠡館

早秋宿葉隨所居

春居
輕飈

陝西晚思
除夜寄張達
寄酬鄴王羅令公五首
春日投錢塘元帥尚父二首
錢塘府亭
野狐泉
宿紀南驛
贈無相禪師
遣興
江夏酬高崇節
鶯聲
效玉台體
甲乙集卷八
今體詩凡四十二首
夜泊義興戲呈邑宰
聽琵琶
經耒陽杜工部墓
題袁溪張逸人所居
昇平公主舊第
寄黔中王從事
關亭春望
寄徐濟進士
寄韋贍
霅溪晚泊寄裴庶子
送姚安之赴任秋浦
寄喬逸人
塞外
裴庶子除太僕卿因賀
詠史
中元夜泊淮口
寄池州鄭員外
歸夢
送溪州使君
送霅川鄭員外
酬寄右司李員外
蓮塘驛
甘露寺火後
春日登上元石頭故城
送宣武徐巡官
冬暮寄裴郎中
中元甲子以辛丑駕幸蜀四首
題潤州妙善前石羊
登宛陵條風樓寄竇常待
台城
甘露寺看雪上周相公
寄京闕陸郎中昆仲
偶題
故都
董仲舒
獻尚父大王

簾二首
甲乙集卷九
古今體詩凡四十首
送顧雲下第
村橋
送劉校書之新安寄吳常侍
官池秋夕
奉使宛陵別二三從事
金陵思古
送王使君赴蘇台
憶九華
送裴饒歸會稽
送程尊師之晉陵
吳門晚泊寄句曲道友
貴池曉望
寄崔慶孫
寄楊秘書
酬章處士見寄
送丁明府赴紫溪任
寄前宣州竇常侍
秦望山僧院
送光祿崔卿赴闕
寄程尊師
定遠樓
送程尊師東遊有寄
江亭別裴饒
江南寄所知周僕射
錢塘見芮逢
江都
湖上歲暮感懷有寄友人
送張綰游鐘陵
送辯光大師師以草書應制
息夫人廟
漂母冢
感懷
扇上畫牡丹
書懷
七夕

羅敷水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貴游
嚴陵灘
甲乙集卷十
今體詩凡四十首
虛白堂前牡丹相傳雲太傅手植在錢塘
縣齋秋晚酬友人朱瓚見寄
第五將軍於餘杭天柱宮入道因寄
寄無相禪師
秋日有寄
送前南昌崔令映替任攝新城縣
下第作
丁亥歲作
北邙山
三衢哭孫員外
送蘄州裴員外
重九日廣陵道中
東歸別所知
旅舍書懷寄所知
漢東秋思
西京道中

贈漁翁
下第寄張坤
東歸別常修

荀令生日
晚眺
野花
病驄馬
秋浦
南康道中
北固亭東望寄默師
華清宮
韓信廟
韋公子
望思台
帝幸蜀
王夷甫
鷺鷥
書《淮陰侯傳》
青山廟
小松

漫天嶺
甲乙集補編二卷
甲乙集補編卷一古今體詩凡四十八首
蟋蟀詩
吳公約神道碑詩
西川與蔡十九同別子超
龍丘東下卻寄孫員外
牡丹
巫山高
江南行
鞠歌行
空城雀
芳樹
聽琴
大梁見喬詡
寄洪正師
聖真觀劉真師院十韻
寄聶尊師
金山僧院
酬高崇節
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韻
淮南送節度盧端公將命之汴州
端公常為汴州相公從事
送盧端公歸台盧校書之夏縣
送朗州張員外
淮南送工部盧員外赴闕
淮南送司勛李郎中赴闕
送陸郎中赴闕
途中送人東遊有寄
過廢江寧縣
邊夜
哭張博士太常
淮口軍葬
燕昭王墓
江南
江北
早登新安縣樓
乾越亭
南園題
人日新安道中見梅花
許由廟
題段太尉廟
湘妃廟
八駿圖
庭花
病中題主人庭鶴

薛陽陶觱篥歌
酬丘光庭
投宣武鄭尚書二十韻
投浙東王大夫二十韻
寄剡縣主簿
甲乙集補編卷二
古今體詩凡四十六首
殘詩凡十九首
答宗人袞
題新榜
題延和閣
題《杜甫集》
感弄猴人賜朱紱
題磻溪垂釣圖
江南別
上亭驛
中秋不見月
竹下殘雪
春風
杏花
鎮海軍所貢
席上歌水調
四頂山
姥山
長明燈
滕王閣
宮詞
中元夜看月
下杜城
華嚴寺
錢塘遇默師憶潤州舊遊
獻淮南崔相公
效玉台體二首
早行
晚泊宿松
涇溪
歧王宅
詠白菊
題金雞石
文選閣
昭明太子廟
下山過梅根
題荊台觀
送灶詩
掛劍處
題石門
寄主客高員外
玉簪花
山茶
題祠山張大帝廟
題金山寺
金雞山
傷人餓虎
鳳凰台殘
過夏口殘
巢縣半湯池殘
杜佑別墅殘
刺裴筠殘
游北湖殘
京口送楊子蒙東歸殘
旅中感懷殘
闕題(十一句)
存疑詩六首
題項羽廟
詠新月
游石門
憶雁山
洛陽
秋閨新月
讒書五卷
讒書自序
讒書卷第一
風雨對
蒙叟遺意
三帝所長
秋蟲賦並序
解武丁夢
救夏商二帝
題《神羊圖》
伊尹有言
後雪賦
敘二狂生
吳宮遺事
本農
讒書卷第二
丹商非不肖
英雄之言
聖人理亂
莊周氏弟子
雜說
龍之靈
子高之讓
蘇季子
惟岳降神解
忠孝廉潔
疑鳳台
說天雞
讒書卷第三
屏賦
秦始皇意
婦人之仁
道不在人
市儺
君子之位
荊巫
蟋蟀詩
三閭大夫意
畏名
三叔碑
天機
讒書卷第四
辨害
齊叟事
槎客喻
漢武山呼
木偶人
市賦
越婦言
悲二羽
善惡須人
秦之鹿
梅先生碑
二工人語
讒書卷第五
書馬嵬驛
投知書
與招討宋將軍書
迷樓賦
說石烈士
答賀蘭友書
拾甲子年事
序陸生東遊
請追癸巳日詔疏
刻嚴陵釣台
吊崔縣令
代韋征君遜官疏
讒書重序
兩同書二卷
兩同書卷之上
貴賤第一
強弱第二
損益第三
敬慢第四
厚薄第五
兩同書卷之下
理亂第六
得失第七
真偽第八
同異第九
愛憎第十
妖亂志一卷
羅隱啟事一卷
投同州楊尚書啟
河中辭令狐相公啟
投禮部鄭員外啟
辭宣武鄭尚書啟
謝刑部蕭郎中啟
投秘監韋尚書啟
上太常房博士啟
投湖南於常侍啟
謝湖南於常侍啟
投湖南王大夫啟
投鄭尚書啟
投永寧李相公啟
投鹽鐵裴郎中啟
投前夏口韋尚書啟
謝崔舍人啟
投蘄州裴員外啟
謝屯田全郎中啟
謝江都鄭長官啟
謝大理薛卿啟
吳越掌記集一卷
婆留井銘
錢氏九州島廟碑記
杭州羅城記
謝恩表
東安鎮新築羅城記
吳公約神道碑
鎮海軍使院記
錢氏大宗譜列傳
封石記(殘)
封胥山祠碑(殘)
太師志銘(殘)
吳越行營露布(殘)
代錢鏐謝授鎮海節度使表(殘)
賀昭宗更名曄表(殘)
八會亭記(闕)
東陽縣五紀記(闕)
雜著
酇文終侯論
湘南套用集序
陳先生集後序
與某博士狀
中元傳
謝裴廷翰詩卷(殘)
題後趙石季龍戲馬觀木鳳(殘)
玄宗以水災放姜皎歸田賦(殘)
德宗以中和節宴百僚詩賜戴容州賦(殘)
彭祖碑(殘)
君平井碑(殘)
仙種稻(闕)
存疑文
附錄
一辨偽與補遺
二傳記資料
三版本序跋
四書目著錄
五酬贈吊懷詩文
六歷代評論資料
七羅隱年譜新編
後記
……
《羅隱集校箋(下冊)》

序言

校箋說明
一、關於羅隱諸集之版本
羅隱著述,《吳越備史》本傳雲……
據以上書目著錄,羅隱著述達十六種之多(徐夤贈詩提及羅隱尚有《博簿》一書,史志未見著錄),但傳於今者不過詩集《甲乙集》十二卷,《讒書》五卷,《兩同書》二卷,《妖亂志》一卷,《羅隱啟事》一卷,《吳越掌記集》十四篇以及雜著十二篇。其餘諸集,或散佚或全亡,已不可復見。
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雲羅隱“其集皆自為序”,可見羅隱諸集皆為自編。茲將今存羅隱諸集之版本源流梳理如下:
其一,《甲乙集》十卷系統。……。明清兩代重要的《甲乙集》版本今存者有:
(一)明常熟毛晉汲古閣刊《唐人八家詩》本十卷,毛氏所用底本即為宋刻本;(二)明抄十卷本清人方爾謙校並跋,今藏國家圖書館善本部,實際錯誤百出,方氏僅以毛本校對一過,參考價值不大;(三)清初抄本十卷拾遺一卷,今藏國家圖書館善本部,有較大參考價值,《全唐詩》文字多與其同;(四)清康熙四十一年洞庭席氏琴川書屋《唐詩百名家全集》本,有補遺一卷;(五)康熙四十五年成書之《全唐詩》羅隱集十一卷本。
明清各本卷數與次序大抵同於宋刻本,僅部份文字出入,可見均來自宋刻本。其中,毛本與《全唐詩》是同一個系統。毛晉死後其本歸季振宜,季氏彙編入《唐詩》,《全唐詩》即以此為底本,補以胡震亨《唐音統籖》而成。
其二,《甲乙集》三卷與《讒書》五卷合刻系統。……
其三,羅隱文集十卷系統。……
其四,羅隱詩文綜合本系統。最初是明萬曆中姚士麟重輯屠中孚校刊的五卷本……
另有清抄本《羅昭諫集》十四卷,與八卷本大同小異,系將所合併的詩四卷依通行本《甲乙集》重新析為十卷而成,附補遺一卷,為江南丁氏八千卷樓藏書,今藏南京圖書館,但筆者訪求未果。此為筆者惟一未過目之善本。
其五,《讒書》五卷系統。……
其六,《兩同書》二卷系統。……
其七,《妖亂志》一卷系統。《妖亂志》宋代所傳三卷本已佚,今存一卷,題《廣陵妖亂志》,主要版本有明萬曆翻刻《虞初志》本、《合刻三志》本、宛委山堂《說郛》本、《五朝小說》本、《唐人說薈》本、《唐代叢書》本、《說庫》本、文鈔本、屠本、張本、《全唐文》本。諸本大都輯自《太平廣記》,清末繆荃孫采善本收入《藕香零拾》,又輯逸文一卷。
此外尚有清林用霖輯《羅江東外紀拾殘》一卷,鹹豐刻本(孫詒讓認為偽作)。
羅隱集原有清盧文弨箋注本(見《抱經堂文集》卷二十九),可惜未見,蓋已不存。今人雍文華在前人輯錄的基礎上,又補輯佚文,集為《羅隱集》……
二、關於輯校與箋注
本書經重新輯佚後,將羅隱著作依宋人著錄分為《甲乙集》、《讒書》、《兩同書》、《妖亂志》、《吳越掌記集》、《羅隱啟事》、《雜著》七個部份。每種選擇最佳底本後,將底本和幾個主要異本進行仔細對校異同,並結合詩意、格律來理校是非,不臆改底本,所有改動皆註明版本依據和判斷理由,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校勘工作首次且充分地利用了傅增湘的巨著《文苑英華校記》,以期為羅隱作品確定最可靠文本。
《甲乙集》輯佚方面,宋刊十卷本僅四〇八首,張本《羅昭諫集》收詩凡四五四首,《全唐詩》十一卷本凡四七八首又七個殘句,雍文華《羅隱集》共收四九〇首又十三個殘句,其中三首(《堋口逢人》、《遇邊使》、《移住別友》)及兩個殘句實非羅隱作;潘慧惠《羅隱集校注》錄五〇〇首又十六個殘句,其中四首(《堋口逢人》、《遇邊使》、《移住別友》、《宿法華寺》)實非羅隱作,一首(《秋蟲賦》)非詩;李之亮《羅隱詩集箋注》(嶽麓書社2001年版)共收四百九十三首又十五個殘句,其中五首(《堋口逢人》、《遇邊使》、《移住別友》、《池陽》、《題陵陽山房》)實非羅隱作。
今經筆者輯佚去偽,共得完整可靠詩五〇二首,殘詩十九首,存疑詩六首,編為十二卷,前十卷編排一依宋刻本原貌,後二卷依所輯書時代先後排序。
《甲乙集》校勘方面,前十卷仍以宋刻本為底本,後二卷采重輯方式編為《甲乙集補編二卷》,以較早且來源可靠之版本為底本。《補編》卷一輯自《才調集》和《文苑英華》,《補編》卷二輯自《萬首唐人絕句》、《樂府詩集》、《唐音統籖》等。主要參校本有:
李守信跋明抄本《讒書五卷甲乙詩集三卷》(簡稱李鈔本);
明常熟毛晉汲古閣刊《唐人八家詩》本十卷(簡稱毛本);
明抄十卷本清人方爾謙校並跋(簡稱方抄本);
明萬曆中姚士麟重輯屠中孚校刊《羅昭諫江東集》(簡稱屠本);
清初抄本十卷拾遺一卷(簡稱清初抄本);
康熙九年張瓚瑞榴堂刻本《羅昭諫集》(簡稱張本);
清康熙四十一年洞庭席氏琴川書屋《唐詩百名家全集》本(簡稱席本);
康熙四十五年成書之《全唐詩》羅隱集十一卷本。
此外,還參校了《又玄集》、《才調集》、《文苑英華》(簡稱《英華》)、《樂府詩集》、《唐詩紀事》,以及洪邁《萬首唐人絕句》(簡稱《萬首》)、元好問《唐詩鼓吹》、李存《唐人五言排律選》、明初《詩淵》、高棅《唐詩品匯》(簡稱《品匯》)、張之象《唐詩類苑》、胡震亨《唐音統籖》(簡稱《統籖》)、乾隆四十五年李調元編《全五代詩》之羅隱集等數十種總集。
《讒書》五卷共六十二篇(含前後序),其中卷二《蘇季子》、《忠孝廉潔》兩篇正文佚失。
《讒書》仍用清嘉慶十二年吳騫刻拜經樓正本為底本,主要參校本有:李抄本、文鈔本、寶米齋抄本(簡稱寶抄本)、張本、《唐文粹》(含《唐文粹補遺》)、《全唐文》。其中文鈔本、寶抄本與拜經樓本分屬不同系統,通行本《讒書》(即拜經樓本)中一些缺漏、疑難之處,都賴此得以解決。
《兩同書》用明代寶顏堂秘籍本為底本,主要參校本有:《說郛》本、文鈔本、明蒼雪庵抄本(簡稱蒼抄本)、明範欽天一閣刻本(簡稱范刻本)、屠本、張本。
《妖亂志》用《藕香零拾》本為底本,本次又新輯得一則。主要參校《太平廣記》、《說郛》本、文鈔本、屠本、張本、《全唐文》、《唐人說薈》(簡稱《說薈》)、《唐代叢書》(簡稱《叢書》)、《說庫》。
《羅隱啟事》一卷十九篇,宋以後已失傳本,本次予以重輯,有幸全部輯自宋刻本《文苑英華》,以作年先後重新排序,將底本與屠本、張本、《全唐文》對照,底本文字明顯優於諸本。
《吳越掌記集》亦本次重輯本,主要輯自明刻本《文苑英華》、《楓窗小牘》、《全唐文》、《誠應武肅王集》、羅隱楷書手跡、《吳越備史》等。以文鈔本、屠本、張本、《全唐文》、《鹹淳臨安志》、《萬曆新城縣誌》、傅增湘《文苑英華校記》等參校。
《雜著》為散佚單篇文章的匯集。輯自明刻本《文苑英華》、《歲時廣記》、文鈔本等。包括本次新輯補的《中元傳》、《彭祖碑》等篇,以及《玄宗以水災放姜皎歸田賦》、《德宗以中和節宴百僚詩賜戴容川賦》等殘文。參校《唐文粹》(含《唐文粹補遺》)、文鈔本、張本、《全唐文》、傅增湘《文苑英華校記》等。
箋注方面,大凡人名、地名、典故,尤其是背景、本事、行實一般皆予考明。大部分詩文皆有系年,力求每篇皆考明創作背景與主旨,一些極富特色的篇目,點出藝術技巧。由於羅隱用典巧妙靈活,因此典故除了註明出處,有時也註明用意。簡單語詞不注,難懂語詞一般註明釋義依據。必要時加以串解,但力求簡明扼要,不搞清人那種堆垛式箋注。許多篇目後附有「集評」,以供讀者參考。
附錄部份,全面系統地匯集了羅隱數據,以備研究之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