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學研究中心

唐詩學研究中心

上海師範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是2014年經學校批准成立的科研機構。本中心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和中文系的基礎上組建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師範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
  • 成立時間:2014年
基本宗旨,學科基礎,研究隊伍,研究概況,人才培養,社會服務,附系簡介,

基本宗旨

唐詩作為人類文化藝術的瑰寶,在其一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已被公認為民族審美心理的結晶和民族詩歌傳統的典範,從唐宋經明清以迄現代,從國內到海外,人們對唐詩性能的領會不斷發生變化,唐詩研究心得亦以選詩、編集、注釋、考證、圈點、品評、論說、習作等不同形態呈現。這正表明唐詩學的建設既有其學理的支撐和歷史的沿革,亦有其門派的分立以及成果形式的豐富多樣,適足以同“詩經學”“樂府學”等一樣構成一項專門的學問。立足於對這門學問的巨觀觀照與總體性研討,在總結既往歷史經驗的基礎之上,為唐詩學學理的當代建構探索道路,並致力於唐詩教育與傳播,以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且促其推陳出新,正是本中心的基本宗旨。

學科基礎

上海師範大學馬茂元、胡云翼等前輩學者為本中心奠定了學術研究的基礎。
馬茂元(1918--1989),桐城派殿軍馬其昶之孫。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享有崇高威望。著有《古詩十九首初探》、《馬茂元說唐詩》、《晚照樓論文集》,編有《楚辭選》、《唐詩選》、《唐詩三百首新編》等。在《文學遺產》、《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過《關於孫洙<唐詩三百首>及其編選的指導思想》、《從嚴羽的<滄浪詩話>到高棅的<唐詩品匯>》等數十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胡云翼(1906-1965),現代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奠基者,著名詞學家、唐詩研究專家。著有《唐代戰爭文學》、《唐詩研究》等近20部著作,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影響。

研究隊伍

本中心名譽主任陳伯海先生曾協助馬茂元教授指導研究生,並與其合撰《隋唐五代詩歌概述》。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先生在《唐代文學研究》第一輯刊發《唐詩學史之一瞥》的長文,同時啟動“唐詩學建設工程”。調往上海社科院後,一直被聘為上海師大兼職教授,指導博士研究生,並繼續領銜該校唐詩學研究團隊,組織開展相關工作。
本中心在聘校內專職研究人員10名,兼職人員3名,另特聘校外兼職人員10名。負責人為查清華教授。

研究概況

本中心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向展開,並取得一定成果。近年來出版多部專著,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歷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並屢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承擔7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詩學發展史研究”、“唐代試策體制及其源流研究”、“唐代‘以文取士’與國家文學教育”、 “唐詩總集纂要”、“晚唐文學變局中的‘溫李新聲’研究”、“羅隱集校箋”、“唐代取士文學研究與文本整理”),1項上海市哲社規劃重大課題(“唐詩學建設工程”),多項教育部和上海市社科規劃一般課題(“唐詩學史稿”、“唐詩與音樂”、“詩詞樂關係與唐五代詞之演進生態”等)。
唐詩學文獻整理
代表代表性成果有:《唐詩書目總錄》、《唐詩總集纂要》、《唐詩選》、《唐詩匯評》、《唐詩論評類編》、《唐詩學文獻集粹》、《唐詩三百首新編》、《重編新注〈唐詩三百首〉》、《李商隱詩選注》、《盧綸詩集校注》、《羅隱集系年校箋》、《李白詩選》等。
唐詩學理論研究
代表性成果:論著有《唐詩學引論》、《意象藝術與唐詩》、《唐詩學史稿》、《唐詩學史論稿》、《元代唐詩學》、《明代唐詩接受史》、《唐詩研究》、《唐詩與音樂》、《嚴羽與<滄浪詩話>》、《皎然<詩式>研究》等 ;發表在《文學評論》和《文學遺產》的論文有:《唐人“詩境”說考釋》、《略論唐詩學發展史的體系建構》、《明人選唐的價值取向及其文化蘊涵》、《詩家”並非“總愛西崑好”》、《元和詩壇與韓愈的新儒學》、《明代“唐人七律第一”之爭》、《<唐詩品匯>何以成為典範的唐詩選本——論元代三種唐詩選本與<唐詩品匯>的關係》等。
唐代詩人詩作研究
代表性成果:論著有《王維與孟浩然》、《李白的價值重估》、《白居易詩集導讀》、《唐代邊塞詩研究》、《唐末五代亂世文學研究》 、《羅隱年譜》等;發表在《文學評論》和《文學遺產》的論文有:《由詩詞關係審視唐五代詞的演變軌跡》、《論“晚唐體”》、《論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現象”》、《試論李白大謝體五古紀游詩的字法》、《對杜甫變體七絕的再認識——兼論與初唐七絕之關係》、《論王維詩歌與詩騷傳統的淵源關係》、《論初盛唐獻賦活動的興盛及其原因》等。
唐詩與文化制度研究
代表性成果:論著有《唐代試策考述》、《唐詩與科舉》等;發表在《文學評論》、《歷史研究》和《文學遺產》的論文有:《唐人應試詩題與唐代詩歌審美取向》《唐代進士科“策體”發微——“內容體制”考察》、《唐代進士科“止試策”考論——兼及“三場試”之成立》、《唐代宏崇生考試制度辨識》、《文本所見唐代明經試策內容體制》、《唐代試策的形式體制——以制舉策文為例》、《唐代試策的表達體式——策問部分考察》、《唐代取士文學概論——紀念“廢科舉”110年》、《唐代文學概念的確立與實現——以早期史學為中心》、《唐人應試詩題的文化解讀》等。

人才培養

中心承擔本科生到博士後的人才培養任務。系統開設《唐代文學史》、《唐詩與中國文化》、《唐詩研究》、《唐代文學文獻學》、《唐詩史料學》、《唐詩學》、《唐詩接受史》、《<唐詩三百首>精讀》、《杜甫精讀》、《李白精讀》等課程。每年招收碩士生12名、博士生6名左右。導師有:朱易安、陳飛、查清華李定廣、劉青海。

社會服務

為促進唐詩的傳播與普及,本中心承辦一年一度的學校“唐宋詩詞大賽”和 “上海市詩詞大會”,並為上海市校園文化活動“我愛中華詩詞美”提供學術支持。中心多位成員每年擔任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學術總顧問和“詩詞中國”評審專家。撰寫出版《詩詞寫作常識》等普及性讀物。

附系簡介

主編:陳伯海
副主編:朱易安、查清華
上海師範大學唐詩學研究團隊在陳先生率領下,經過三代人30年的努力,於2015—2016年推出“唐詩學書系”,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書系體現了以下三方面的基礎建設工作:其一,目錄學研究,即通過相關書目文獻的廣泛調查與考證,摸清唐詩學的“家底”,掌握從事唐詩學建設所需涉及的資料範圍,並對一些重要書籍、版本形成基本的概念。其二,史料學編纂,通過廣泛搜采歷代有關唐詩的各種論評和研究資料,按一定的線索予以條貫組合,編排成帙,不但能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充實的一手資源,更可藉以發現並把握唐詩學這門學科賴以構建和發展的內在邏輯,有助於進一步的學理提升。其三,理論性總結,乃是在匯集書目文獻及歷史論評資料的前提下,嘗試就唐詩學學科的對象、性質、基本內容、結構體系、歷史軌跡、演進脈絡以及唐詩藝術的解析與品讀方法等,作出一定的概括、論析,以形成能初步體現當今時代精神的唐詩學研究範式,為學界同仁們的繼續深入研討打下相應的基礎。
按照這一基本思路,書系包容了如下八種專著(共16冊,960多萬字):
1.《唐詩書目總錄》——在廣泛查證歷史記錄和當今館藏圖書資料的基礎之上,匯錄自古迄今(截至2000年)有關唐詩的書目約4千種,按總集、合集、別集、評論及資料四大類分類編次,逐一註明書名、卷數、作者、朝代並加簡要提示及各種版本著錄(稀見版本加注館藏),更以“備考”形式附著歷代文獻上的相關資料錄後。此書價值在於大致理清唐詩學的“家底”,可用為進入唐詩學學科領域的入門嚮導。
2.《唐詩總集纂要》——從現存歷代唐詩總集(主要是選本)中,選擇有代表性的集子130來種,各加千字左右的內容提要,介紹作者、時代背景、書名、卷數、編排體例、內容特點、世人評議、版本流傳以及相關續書與仿作等情況,同時錄存該集子與相關諸集裡的各種有價值的序跋材料和類目小引文字,更附以部分評論文字綴後。俾使其能大致反映歷代總集的概貌,為掌握唐詩“選學”(選本之學)的特殊性能與發展狀況提供基本資源,既屬唐詩目錄學的進一步開發,亦屬史料學上的一項重要建設。
3.《唐詩論評類編》——調查上千種各類古代典籍,從中搜輯、摘錄有關唐詩的論評資料,按總論、外部關係論、流變論、各體論、題材作法論、流派並稱論、作家論、典籍論8大門類進行歸類編次,大類中再分解成若干小類或更小的類別,挨個組成欄目。這不僅能為今人體認唐詩提供充分的歷史資源,且能讓以往唐詩學研究中業已形成的各個專題領域得到具體展示,甚至可藉以考察和發現各專題之間的邏輯關聯和內在組合,使唐詩學這門學科所應具有或可能具有的總體布局構架得以呈現出來。
4.《唐詩學文獻集粹》——從歷代典籍中擇錄有代表性的唐詩研究資料千餘篇,圍繞特定主題,組合成169個單元,每單元列正文一篇、附錄文獻若干篇,另說明文字一則用為提挈。各單元按時間順序排列,計分唐五代、兩宋、金元、明、清前中期和晚清民初六個時段,串合起來大體能顯示唐詩研究的歷史進程及其內線上索。本書與《類編》均屬基礎性史料建設,以一縱一橫、一經一緯的方式編列唐詩學相關資料。前書重在顯示各專題領域間的邏輯關係,本書則著眼於理順這門學科演進的歷史脈絡;前書多取片語綴合的形式,本書則儘量錄取全文或整段,便於全面觀照所談論的話題,此乃兩書的基本的分工。
5.《唐詩匯評》——唐詩研究離不開對唐人詩作的直接誦讀與賞析。本書從《全唐詩》里選取較有代表性的詩人500家及其詩作5千餘首(占現存唐詩總量的十分之一,以期能具備《全唐詩》簡編的功能),均附以詩人小傳,並匯錄有關評論資料分列各詩人、詩作名下,少者幾則,多者達數十甚至上百條,既可用作大型唐詩讀本,以面向廣大唐詩愛好者,亦能為專業教學和研究工作提供極豐富、有用的參考資料。與前兩種史料書相比,前者多錄巨觀層面的專題性論評,此書集中收輯具體詩人詩作的微觀評議,相互區別而又共同配合。
6.《唐詩學史稿》——在目錄學研究與史料學編纂的基礎之上,亟需從事理論性概括。《史稿》嘗試從接受學原理出發,就唐宋以迄近代一千多年來的唐詩學術史(亦即歷代詩家和讀者對唐詩傳統的接受史)進行系統的梳理、總結,橫向上涉及選詩、編集、注釋、考證、圈點、品評、論說、習作多種接受形態,縱向上具體勾畫唐詩學由萌生、成長、盛興、總結以至蛻變、更新的演化軌跡,並力圖發掘其內在動因,屬國內論述較早且較完整的唐詩學術史專著。
7.《唐詩學引論》——作為唐詩學原理的構建,此書圍繞“唐詩是什麼”、“何以是”以及“如何是”之類根本性理念問題,設立“正本”、“清源”、“別流”、“辨體”、“學術史”五個篇章進行深度開發研討,就唐詩的基本質性與質態、所賴以生成的歷史文化淵源與文學傳統、流變過程與分期標準、各類體式及其美學結構原則,連帶學科發展的大致輪廓和內線上索等,一一作出初步歸納、總結,以期形成粗具現代意義與創新觀念的唐詩學研究範式。本書因亦構成整套書系的理論綱領所在。
8.《意象藝術與唐詩》——中國古典詩歌藝術基本上是一種意象藝術,唐詩尤然,故考察唐詩不能停留於外部的考據工作,還須進入其內在的意象世界。本書立足於意象藝術的一般原理,從把握詩歌創作的意象思維、意象結構和意象語言入手,進以就古典詩歌意象藝術的流變和唐詩意象藝術的特點開展有重點的深入探討,為領會唐詩藝術機能提示門徑。
這套撰著所包含的多種專書,各有分工而又相互配合,從目錄學、史料學直至理論性研討,將唐詩學的構建形成為一個系列,名曰“書系”。希望它的出版將有助於推進唐詩學的建設,促使這門學問日益發展成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