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紙馬胡同

羅紙馬胡同坐落在老城廂西南角,北起西門內大街,南至小馬路,長363米,寬1.5米,巷內多為四合院磚平房,原為土路,1978年改建瀝青混凝土路面。弓箭胡同始建於清朝,因胡同北口有前店後廠的弓箭兜囊作坊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紙馬胡同
  • 別名:弓箭胡同
  • 位置:老城廂西南角
  • 相關文獻:《津門保甲圖記》
位置,簡介,

位置

羅紙馬胡同弓箭胡同坐落在老城廂西南角,北起西門內大街,南至小馬路,長363米,寬1.5米,巷內多為四合院磚平房,原為土路,1978年改建瀝青混凝土路面。弓箭胡同始建於清朝,因胡同北口有前店後廠的弓箭兜囊作坊而得名。
清道光年間出版的《津門保甲圖記》就記載了“弓箭胡同”之名。清朝皇族標榜於鞍馬得天下,入關後旗人仍把騎馬射箭作為子弟習武的必修課。清初,天津西門裡設有制售
弓箭兜囊的專賣店,就是為了適應這種消費需求的。但這種生意隨著弓箭落伍而衰微,也是歷史之必然。究其原因,過了戎馬關山之時,至天下承平時期,“廄馬肥死弓斷弦”是大勢所趨。其次,八旗子弟多向紈絝發展,弓箭自然被冷落。第三,隨著洋人槍炮等新式武器的普遍使用,弓箭終遭淘汰。弓箭已猶此,兜囊何以堪!弓箭兜囊作坊的關張也是時代之必然。
羅紙馬胡同羅紙馬胡同

簡介

羅底鋪胡同,清康熙年間建;北起西門內大街,南至福利巷;長337米,寬2.1米;瀝青混凝土路面,兩側為磚平房。乾隆年間,當地居民鄭宜昌在那裡開設“美慶成羅底鋪”,後以“羅底鋪”為里巷地名。鄭氏是製作羅底的世家。所謂“羅底”就是羅米麵用的器具底部的網狀物,由蠶絲、銅絲或馬尾等編織而成。當年,幾乎每個家庭都備有篩米羅面的羅。但後來,這個傳統手工行業,因糧食加工走向機械化而逐漸勢微。於是,地名中又產生了“機器磨房胡同”等等。
槍炮淘汰了弓箭,磨麵機取代了羅,社會在進步,科學在發展,但地名卻不因此而改變,它無聲卻執著地指點著歷史滄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