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溪鎮龍珠山寺

羅溪鎮龍珠山寺

龍珠山寺,龍珠山位於今常州市羅溪鎮湯莊橋偏北約三華里處。山上有寺,寺以山名,稱龍珠山寺。山為古墩,寺為古寺,歷來有名勝古蹟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溪鎮龍珠山寺
  • 地理位置:常州市羅溪鎮湯莊橋偏北約三華里處
  • 始建唐代
  • 常住僧人:8名
簡介,歷史發展,主持僧人,

簡介

龍珠山寺始建於唐代,原為道教廟堂。唐代因道教始祖老子是皇帝李姓祖宗,便在各地興建道教寺院,龍珠山上始建祖師廟。至明代初年,改建為東嶽廟。清雍乾年間重修,乾隆帝下江南,循大運河、德勝河由王下村至此,特御書匾額“敕建龍珠山”,並賜田百餘畝。鼎盛時期,有殿宇九十九間半,層樓疊閣,回廓延袤,天井內古木參天。

歷史發展

唐代,龍珠山上始建祖師廟(東嶽廟前身)一座,俗稱龍珠山寺。到明太祖朱元璋時,他想維持封建皇朝傳之萬世,便同軍師劉伯溫喬裝巡行天下,尋找所謂“龍地”、“吉穴”,一一挖斷“龍脈”。至奔牛東嶽廟處見其地形宛如靈龜:四面環水,中若龜背,旁支四出,渾如四足,前伸一堤,堤端兩戽水墩,似龜圓睜雙目,伸頸爬行。即掘斷其壩,並建東嶽廟於龜背以鎮之。繼而聽到龍珠山有“龍”字,又同至龍珠山察看風水,見已建廟鎮住,才放心離去。龍珠山寺全盛時,有殿宇九十九間半,天井內銀杏古木參天,大到需五人合抱。
清雍正、乾隆及道光年間,龍珠山東嶽廟幾番重修。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循大運河、德勝河由王下村至此,有御書匾額:“敕建龍珠山”,並免一方賦稅,賜田百餘畝移作香火之資。
清鹹豐年間,太平軍曾駐軍山上,清軍攻占時,戰火焚毀廟宇。
1958年,黃炎培來奔牛視察,至奔牛東北五里之東嶽廟,並談及龍珠山,謂與奔牛能仁寺(鐵佛寺)同屬茅山宗派。
解放後,龍珠山寺改建為龍珠山國小,後國小撤併停辦,轉讓龍珠山村委管轄。1994年由龍珠山村委申報,市宗教管理部門批准,復建龍珠山寺,作為宗教活動及供人遊覽場所,寺廟主持釋子,內設佛教和道教兩部分。
1996年7月經政府批准,復建龍珠山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三聖殿、千佛殿、東嶽殿、白龍殿、放生池、齋堂、寮房等,建築面積2830平方米,占地22畝。大雄寶殿匾額由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常州天寧寺方丈松純大和尚題書。乾隆御賜匾額“敕建龍珠山”,現仍保存在寺內。
2001年7月,龍珠山寺由羅溪鎮人民政府實行屬地管理。有大雄寶殿、千佛殿、天王殿、三聖殿、放生池等建築及道、僧眾宿舍樓。參加宗教活動和來遊覽的人數,每年均在萬人以上。乾隆朝御賜匾額“敕建龍珠山”,現仍保存在寺內。

主持僧人

寺務由智華法師主持,常住僧人8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