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漁民村

羅湖漁民村

羅湖區漁民村位於深圳羅湖區南湖街道,是全國最早的萬元戶村,1984年小平同志曾到該村視察。漁民村社區與香港隔河相望,漁民村建設幸福生活的歷程,亦是深圳拓荒牛奮力開荒的歷程,亦是人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渴盼與追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湖漁民村
  • 地址:深圳羅湖區南湖街道
  • 成就:全國最早的萬元戶村
  • 詞性:名詞
村情概況,領導視察,歷史沿革,

村情概況

羅湖區漁民村位於深圳羅湖區南湖街道,是全國最早的萬元戶,1984年小平同志曾到該村視察。漁民村社區與香港隔河相望,漁民村建設幸福生活的歷程,亦是深圳拓荒牛奮力開荒的歷程,亦是人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渴盼與追求。深圳是從一個小漁村演變為大都市的,這個“小漁村”指的就是漁民村。漁民村既是深圳的敘事起點,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輝煌成就和深刻變遷的縮影。
羅湖漁民村

領導視察


2012年12月8日,習近平還來到羅湖漁民村探訪居民。而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在1984年也曾來過這個“萬元戶村”探訪。習近平勉勵村民要繼續走鄧小平的道路,並加以創新和發展。
習近平在羅湖漁民村參觀鄧小平當年到村內探訪的展板。
羅湖漁民村

歷史沿革

羅湖漁民村的“春天的故事”,還要從它尚是小漁村時講起。
羅湖漁民村
漫步於漁民村里長達350米的文化長廊上,通過20幅銅鑄浮雕的再現,便能了解近百年來漁民村的歷史變遷。
據《漁民村村史》記載,漁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東莞一帶的水上人家。這些被稱為“水流柴”的東莞人路過羅湖橋時,無意間發現深圳河水清魚肥,於是決定順東江飄來,住在這裡打魚,久而久之,“犁頭尖”成了碼頭。那時漁民們的生活較為艱苦。被稱為漁民村的“活歷史書”的吳錦清回憶道,他十多歲就隨父母在海上打魚,一家人就擠在中間不足4平方米的船艙里生活。由於船不大,只能在淺海打魚,一天撈不到多少魚蝦,好的時候也就賣幾塊錢。
上世紀50年代,在政府的鼓勵下和幫扶下,漁民們上岸蓋草棚、辟魚塘,開始了定居生活,漁民村逐漸形成,然而生活依然非常清苦。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決定建立深圳經濟特區。由於緊鄰羅湖口岸,與香港一河之隔,這個偏僻小漁村所在的位置,一夜之間成為了世界關注的核心區域。這讓漁民村里近200位漁民幾乎占盡了天時地利。
改革開放初期,漁民村利用其地理優勢和特區政策,開展小額貿易,組建運輸車隊和運輸船隊,發展養殖業,辦起了來料加工廠。老村長鄧志標就見證了漁民村的第一個春天,“到1979年,已經有酒樓、珠寶加工等好幾家香港工廠來村里投產,廠房租金都到了村民口袋裡。”
據相關資料顯示,1981年漁民村的集體收入達到60多萬元。全村35戶村民,每戶平均收入10588元,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萬元戶村”。村里還為村民們統一籌建了新住宅,33棟米色別墅式小洋樓拔地而起,每棟面積180多平方米,不僅有花園和圍牆,還帶一個小魚塘。當時剛剛開始流行的三大件——電飯煲、電冰櫃、電視機,村民家裡都有了。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漁民村已經是遠近聞名的中國最富庶村莊之一。
1984年1月25日,小平同志來漁民村視察,村里翻天覆地的變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策肯定會變,但只會越變越好!”這位歷史偉人的一句話,肯定了村裡的共同富裕道路,也讓漁民們更堅定了走改革開放之路。
率先成立第一批村辦股份制公司
漁民村在1992年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這一年,隨著全市進行農村城市化改造,漁民村人一夜之間從農民變成了市民,從村莊變成了社區,村集體企業也變成了股份制公司。是年11月28日,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會順應而生。
羅湖漁民村
談起“漁豐”二字的由來,漁民村人曾給媒體記者講過一段小插曲。股份制改造時,大家覺得叫“漁民村股份公司”有點“老土”,有人提議說,改革開放了,村民富裕豐收了,叫就“裕豐”吧,鄧志標大手一揮:不能丟掉漁民村,就叫“漁豐”吧!大夥拍手叫好,漁豐股份實業公司由此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第一批村辦的股份制公司,在改革的進程中再次留下了光輝一筆。
此前,村里對所有集體資產進行了評估。據了解,鄧小平來視察時,全村總資產約300多萬元,到了1992年前後,全村資產達到800多萬。村民們都當上了股東,每年每人能分紅一萬多元。此外,出租房屋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原村民每戶人家每月僅靠出租房屋一項就有淨收入1萬餘元。據了解,當時全村140多人每人年收入過萬元,“萬元戶村”變成了“萬元戶人”。許多在困難時期跑到香港謀生的人都慕名回來了。
從“城中村”到花園式社區
2001年,是漁民村改革故事中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羅湖漁民村
上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增多,不少村民為了增加房租收入,紛紛將房子往上蓋,統一的二層小洋樓變成了“握手樓”。一時間,漁民村搶建成風。
這種“握手樓”存在著許多隱患。不僅房屋的通風和採光不好,水電、排水排污等設施整體布局不合理,一旦出現火災,還有可能造成“火燒連營”。據村民們回憶,當時由於缺乏管理,村裡的衛生很差,污水橫流,老鼠亂竄。那時的漁民村已經不再風光,變得與其他村子沒什麼兩樣了。
在那些年間,不斷有居民向董事會提出要改變現狀,重建漁民村。在深圳,自己要求重建的,漁民村還是第一家。
2001年,深圳市羅湖區將漁民村作為舊村改造試點。村里專門成立了舊村改造領導小組,重建過程中不要國家和政府一分錢,自籌資金9000多萬元,創造了“村股份公司自己組織改造、村民自籌資金”的獨特改造模式。是年8月,漁民村重建工程全面動工,數輛掘進機伸出長臂,將一座座“握手樓”推倒,拉開了全市城中村改造的序幕。
2004年8月18日,改造後的漁民村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花園式”住宅小區。新漁民村由1棟20層高的綜合樓和11棟12層的小高層組成,總建築面積約6.5萬平方米,共有1300多套單元房。分到的房子除了自己居住外,漁民村人都將餘下的房間委託社區的物業公司進行統一出租,業主每月坐享租金。這一城中村改造樣本,隨後被媒體稱為“漁民村模式”。新村內各種設施一應俱全,並實行智慧型化社區管理,還構築了一套全方位、立體化的治安防範體系,居民們在這個現代化的住宅小區里住得舒服且安心。
今年,漁民村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都相繼開放,讓居民們不出社區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健康和文化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