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托克(德國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最大的城市)

羅斯托克(德國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最大的城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薩城市羅斯托克(德語:Hansestadt Rostock)位於德國北部,人口接近二十萬,是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最大的城市。瓦爾諾河(Warnow)流經市區,在瓦爾諾明德(Warnemünde,意為瓦爾諾河口)匯入波羅的海。公元600年左右,開始有斯拉夫部落在瓦爾諾河下游定居,瓦爾諾河在入海前約13公里處由窄變寬,早期居民稱這一景象為Roztoc,並以此命名其據點,這也是今天城市名稱Rostock的起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斯托克
  • 外文名稱:Rostock
  • 所屬地區: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
  • 地理位置:波羅的海瓦爾諾河口
  • 面積:181.44 平方千米
  • 人口:20萬(2006年)
地理環境,歷史,政治,徽章旗幟標識,旅遊景點,

地理環境

德國羅斯托克市位於波羅的海沿岸,是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文化上和經濟上最重要的城市,主要經濟部門包括造船業、海運業、旅遊業和服務業。海濱,港口,漢薩城市的歷史,磚石哥特建築,以及建於1419年的古老的羅斯托克大學勾畫出這座城市的特色。德國總統高克就是畢業於羅斯托克大學。
羅斯托克市區分布於瓦爾諾河下游兩岸,從市中心到海岸有13公里的寬闊河道,可以行船。緊鄰入海口的河段向東擴為布萊特泠灣,在此建有羅斯托克海港。居民區集中在瓦爾諾河西岸及東岸南部。東岸北部呈現田園風光,有一片6000公頃的叫做羅斯托克海德的濱海林區。
羅斯托克港羅斯托克港
羅斯托克古城區和瓦爾諾明德的地貌隨時間推移有明顯改變。今天的主幹道阿姆施特蘭德路(Am Strande,意為河灘旁)一帶昔日確實是河灘,亦曾建有通往航道的長橋。古城曾有的護城河在拆除要塞工事之後毫無意義,在市港(市中心的河港)改建時被填平。在一些老照片上還可以看到曾分別坐落於彼得門外和科略佩林門外的兩座橋樑,附近曾建有菲舍爾港,及煤炭碼頭所在的黑德格港,位於現在的黑德格半島。瓦爾諾河在瓦爾諾明德曾經改道,布萊特泠灣在海港擴建時也有所變化。
羅斯托克在陸地上只與巴特多貝蘭地區相鄰,這一地區的大部分被稱為羅斯托克的衛星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此出現了很多新住宅和新企業,吸引了部分城市居民。

歷史

羅斯托克的建城史與梅克倫堡統治家族的起源史息息相關。城市建立之前,大約公元600年,一些斯拉夫部落遷到瓦爾諾河畔建立據點,先是屬於傳說民族維爾策的庫依齊那人,之後是文德人,統治梅克倫堡的家族正是出自文德人中的阿波德利特一系。1147年,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發動了針對文德人的十字軍戰爭,之後丹麥人也參與進來,與薩克森人結成同盟。丹麥國王瓦爾德馬爾一世從1159年到1185年屢次派遣艦隊進攻文德人,以解除其對南丹麥島嶼的威脅。著名丹麥歷史學家薩克索·格拉馬提庫思在他的16卷丹麥史《丹麥人的業績》(gesta danorum)中首次提及羅斯托克:1161年,在瓦爾德馬爾一世的率領下,薩克森人的盟友丹麥人摧毀了斯拉夫人的王侯城堡羅斯托克(urbs roztoc)。但不久此地即得以重建,而且擁有了一個貿易區,很多手工業者和商人來此發展。據史書記載,
1189年此地建有城堡,市場,以及牧師是德意志人的聖克雷門斯教堂。
1200年左右,這一地區因為人口的增長顯得過於擁擠,於是信奉基督教的德意志移民選擇了一處與這片河畔低地鄰近的對岸高地,依照呂貝克的模式建立新區,成為羅斯托克歷史中的第一個城市核心,其代表建築是老市場和聖彼得教堂(當時大概只是一座木製小教堂)。
羅斯托克很快發展為梅克倫堡實際的核心城市。1214年丹麥國王瓦爾德馬爾二世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手中攫取了梅克倫堡的分封權。1218年,聖彼得教堂周圍的新區首次被史書證實:在一份流傳至今的1218年6月24日簽署的公文中,梅克倫堡侯爵及羅斯托克領主海因里希·博爾文一世認可羅斯托克享有呂貝克式的城市權,這個日期如今被當作城市的實際生日。接下來的幾十年城區繼續擴展,1232年新市場和聖瑪麗亞教堂所在的中城區建成,1252年忽布市場和昔日聖雅克比教堂所在的新城區建成。
1251年,丹麥國王阿貝爾授予羅斯托克與此前授予呂貝克的同等的貿易特權。1252年,在新城區建成前後,羅斯托克的城市權再次被認可,並批准了關稅豁免權,這也是此後城市實力壯大的基礎。
羅斯托克的幾個城區於1265年正式合併,新市場成為城市的中心,還修築城牆加強防禦。城牆以內的區域約一平方公里是傳統意義上的市區,即古城區,直到十九世紀市區才向城牆外擴展。
羅斯托克的漢薩傳統始於1283年,是年,呂貝克維斯馬、羅斯托克、施特拉爾松德、格萊夫斯瓦爾德、施忒廷、德明安克拉姆八個城市和幾位侯爵締結羅斯托克永久和平盟約,漢薩同盟的文德商區由此建立。1323年,羅斯托克從丹麥人手中買下了小漁村瓦爾諾明德,得到了出海口。1325年和1358年,羅斯托克先後獲得了鑄幣權和完全司法權,成為漢薩同盟中舉足輕重的成員。可以證明城市重要地位的事件是:1419年北歐最古老的大學之一羅斯托克大學由教皇馬丁五世許可在此成立 。
羅斯托克直到1669年最後一屆漢薩大會都是漢薩成員,而王侯對城市的控制強化所導致的漢薩同盟的衰落也體現在羅斯托克的歷史中。1484年教皇因諾森八世在一則教諭中宣布聖雅各比教堂為天主教機構,此舉受到一些羅斯托克人抗議,引起從1486年持續到1491年的教堂爭端,什未林的公爵以此為由處罰城市,抬高捐稅,從市民中徵兵充實梅克倫堡軍隊。1487年拉策堡主教將羅斯托克革出教會,大學因而遷往呂貝克,次年教皇又允許大學返回羅斯托克。
1520年左右,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學說傳入羅斯托克,改革相對迅速的得以實施。1531年,市議會決定將路德學說套用在宗教活動中。
1565年城市和公爵之間又產生糾紛,其後果影響深遠。糾紛起因和有利於公爵的啤酒股份有關,爭執過程中,羅斯托克拒絕對公爵約翰·阿爾布萊希特一世進行形式上的宣誓效忠,於是公爵率五百騎兵前來質問,並下令拆除施泰因門、部分城牆和一處防衛塔,以準備石料修建一個便於他控制城市的要塞。1573年,第一次羅斯托克繼承條約簽訂,確保了領主對城市數百年的世襲統治及最高裁判權,總算平息了這場風波。市民們於翌年早春拆除了要塞,之前被公爵拆除的設施於1575年到1577年間重建,新的施泰因門帶有荷蘭式的文藝復興風格。施泰因門內側可以看到一句拉丁文格言SIT INTRA TE CONCORDIA ET PUBLICA FELICITAS,意為“城內一致 眾生康樂”,隱約表達出對公爵的反感。1584年的第二次羅斯托克繼承條約又讓城市交出一些往日享有的特權,羅斯托克曾試圖像呂貝克一樣變成神聖羅馬帝國的直轄市,然而繼承條約讓這個願望遙不可及。
在導致漢薩同盟崩潰的三十年戰爭中,羅斯托克幾經易手和劫掠,飽受苦難,糾紛種種。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控制了瓦爾諾明德,徵收關稅。神聖羅馬帝國一方的華倫斯坦在羅斯托克修築了工事,作為其征服波美拉尼亞行動的基地,但1631年城市又落入瑞典人之手。戰爭讓城市陷入財政困境,而1677年的大火讓城市徹底失去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重要地位。城市人口從1594年的14800人縮減到1677年的5000人。北方戰爭七年戰爭讓城市更加衰敗,梅克倫堡公爵又於1755和1788年提出新的繼承條約保障對城市的控制。
羅斯托克在十八世紀末才開始緩慢復興。1806年梅克倫堡被法國人占領,羅斯托克不得不屈服於大陸封鎖令的各項條款,市民也要承擔在拿破崙軍隊服役的義務。然而有一個羅斯托克人站在反法同盟一側,這就是出生在羅斯托克托伊藤溫克爾的普魯士陸軍元帥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滑鐵盧戰役中,布呂歇爾率領的普軍是擊敗拿破崙的決定性力量。
十九世紀,全面工業化給城市帶來了新的財富,體現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建築設施中。1830年左右,羅斯托克人在城外修建了別墅區(即施泰因門城前區)和工人區(即科略佩林門城前區),同一時期,瓦爾諾明德業發展成為德國最重要的一處海濱療養場所。
1852年,德國第一艘螺旋槳蒸汽船在羅斯托克製造成功。1870年,大學的新建主樓交付使用。1891年,尼普頓造船和機械股份公司成立,這也是梅克倫堡的第一個大型工業企業。弗里德里希·維特化學廠等其它工業設施,農業機械製造,建築業,以及行政和銀行機構的發展,也為城市的崛起做出了貢獻。
迅速的工業化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對境遇不滿的貧苦工人要求停戰,以及剷除梅克倫堡的半封建制度。羅斯托克人民參與促成了梅克倫堡的民主化和大公統治的終結。羅斯托克的第一部民主基本法的首要內容即是廢止妨礙城市自由發展的1788年繼承條約。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城市繼續工業化。1922年,恩斯特·海因克爾的飛機製造廠在羅斯托克成立,1933年成為德國的重點軍工企業,1939年在這裡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渦輪驅動噴氣式飛機海因克爾He178。城市人口從1890年的44000人增長至1939年的1210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羅斯托克的軍工企業引來了盟軍對城市的轟炸。1942年,英國空軍襲擊了海因克爾公司和阿拉多公司的設施以及其它目標,一處潛艇工廠和兩處飛機工廠被摧毀,大片市區也被破壞。1945年5月1日,蘇聯紅軍占領了羅斯托克。飛機製造廠殘餘的設備被運往蘇聯作為賠款。尼普頓船廠被重建,不久又在瓦爾諾明德建成了瓦爾諾船廠,在戰後初期這兩座船廠的收益均用於支付賠款。
1950年,城市人口又恢復到戰前水平。在市區的重建工作中,城市劇院等很多建築無法挽救,而聖雅克比教堂等一些可以挽救的建築根據新的市區規劃被拆除。1953年開始在羅伊特斯哈根修建戰後第一個史達林風格的新式建築區。
1952年民主德國的沿海地區規劃為羅斯托克大區,羅斯托克成為首府,並在幾年中發展成為民主德國的造船和航運中心。在船廠以外又成立了狄塞爾發動機廠、漁業聯營公司和德意志海運公司。戰後初期,民主德國沒有大規模海港,於是從1957年到1960年,在羅斯托克修築了遠洋港口,同時海事高等教育得到發展,大學成立了造船系,瓦爾諾明德造船技術學院與伍斯特羅航海學院合併辦學。經濟的繁榮吸引了大量新移民,1988年,城市人口數超過25萬。
1990年德國統一後,德國羅斯托克的市容和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一些古蹟進行了維修,例如聖彼得教堂塔頂的重建。2000年,城市人口數回落到20萬左右,之後趨於穩定。近年來,羅斯托克致力於發展經濟和國際交流,曾承辦2003年的國際園藝博覽會,與萊比錫聯合申辦2012年奧運會,漢薩航海節也是城市面向國際的一項重要活動。

政治

羅斯托克的市民議會是市民的代表機構,議員由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五年一屆。目前的市民議會共53席,其中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民社黨各13席,社民黨11席,綠黨6席,自民黨和羅斯托克社團各3席,其它組織4席。2002年,羅斯托克市長由議會間接選舉產生改為直接民選產生,現任市長羅蘭德·梅特靈於2005年2月27日當選。市民議會主席和市長共同代表城市。
羅斯托克有八個行政區,負責管理下屬31個小區的日常事務。此外還設有市民議會下屬的19個市民代表處,負責回復諮詢和聽取民意。青年機構和社會機構正在計畫分派到各行政區,以向市民提供便利。

徽章旗幟標識

羅斯托克歷史上使用過三種徽章。最早出現的一種叫做Sigillum,圖案是戴著王冠的牛頭,1257年開始作為城市印章,後來又成為梅克倫堡的徽章。叫做Secretum的徽章於1307年開始使用,圖案是一頭獅鷲。城市現在使用的是產生於1367年的叫做Signum的徽章,由象徵文德領主的藍底金色獅鷲和象徵漢薩同盟的銀紅色帶組成。在施泰因門內側可以看到這三種徽章的浮雕。
市旗市旗
現在的市旗於1991年啟用,圖案設計參照Signum徽章,旗面長寬比5:3,藍銀紅三色比例為2:1:1,獅鷲朝向旗桿方位。城市標識也源自Signum徽章,於1993年啟用。

旅遊景點

在羅斯托克可以看到很多漢薩時代的磚石哥德式建築。中世紀古城的施泰因門,科略佩林門,門興門,庫門,以及幾段城牆保存完好。古城內的主要景點有:
聖瑪麗亞教堂,位於古城中心,臨近新市場和山羊市場,建於十三世紀,是一座壯麗的磚石哥德式教堂,大廳平面為十字型,教堂內部建築以1379年製成的天文鐘為代表。 聖尼古拉教堂,位於古城東南端,亦建於十三世紀,在二戰中嚴重破損,修繕之後主要用於舉辦音樂會,因為教堂聲響效果甚佳。
聖彼得教堂,位於古城東端,建於十四世紀,塔樓高117米,曾有導航作用。 市政廳,位於新市場東側,十三世紀首建,為磚石哥特風格,十八世紀改建,增加了巴洛克風格的門面和宴會廳。
科略佩林街,從新市場延伸到科略佩林門,是城市的主要步行街。 大學廣場,在科略佩林街中段,建有一座布呂歇爾紀念像,廣場附近有大學主樓,巴洛克廳,生活之趣噴泉等建築。
聖十字修道院,與大學主樓相鄰,1270年由丹麥女王瑪格麗特創建,1976年在此開辦文化歷史博物館。
還有兩座教堂位於古城外:即科略佩林門城前區的聖靈教堂和瓦爾諾明德的新教教堂。
古城區和瓦爾諾明德海濱是羅斯托克的主要旅遊觀光場所。此外園藝博覽會園區、動物園和林區也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