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敬如

羅敬如

羅敬如(1920-1997),著名的雕刻藝術大師、書法家、畫家,歷經三十餘年的追索,重新開發出失傳已久的苴卻硯,被譽為“新品苴卻硯之父”,“金石行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敬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雕刻藝術大師
敬如簡介,主要作品,敬如生平,

敬如簡介

羅敬如(1920-1997),石雕藝術家,歷經三十餘年的追索,重新開發失傳已久的苴卻硯,被譽為“新品苴卻硯之父”,“金石行家”。
羅敬如 雕刻長征組雕羅敬如 雕刻長征組雕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羅敬如完成了他長征組雕中的幾件重要作品:《遵義會議》、《紅軍過老山界》、《紅軍過雪山》、《紅軍攀岩》等,1956年6月創作的《紅軍叔叔住過的地方——白馬廟》,被層層推薦到北京展出後,又被選送到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展。該作品讓羅敬如先生在中國雕刻界一舉成名。這些作品構思巧妙、雕刻精湛,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遵義會議》,此作品現存於中國軍事博物館。
1984年,經過三十餘年的苦苦追尋,羅敬如終於找到了苴卻石源。又經過與其兒子、弟子的多年開發研製,失傳的苴卻硯終於再現輝煌。
1987年6月,羅敬如被攀枝花市苴卻硯廠特聘為總技術顧問。
1995年4月,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喬石在出訪日、韓兩國時,特意挑選了羅老先生指導雕刻的9方新品苴卻硯,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天皇、首相、參眾院長和韓國總統、總理,受到高度的評價。
羅敬如先生從藝五十餘年,學生弟子遍及全國,其獨特的羅氏雕刻手法,對攀西地區石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中國石雕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主要作品

1956年6月創作《紅軍叔叔住過的地方——白馬廟》,該作品被層層推薦到北京展出後,又被選送到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展。該作品讓羅敬如先生在中國雕刻界一舉成名。
紅軍叔叔住過的地方紅軍叔叔住過的地方
遵義會議遵義會議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羅敬如完成了他長征組雕中的幾件重要作品:《遵義會議》、《紅軍過老山界》、《紅軍過雪山》、《紅軍攀岩》等,這些作品構思巧妙、雕刻精湛,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遵義會議》,此作品現存於中國軍事博物館。
題材為《紅軍翻越老山界》的作品(最後一幅),於2017年6月11日公開與網友尺寸大約270×170×50mm ,領略其風采,需在20公分距離左右觀看,其中人物、樹木、動物栩栩如生,總計38個紅軍戰士、兩個老鄉,8匹戰馬,戰士身上背的手榴彈、彈藥箱、綁腿以及戰馬的鬃毛、馬蹄清晰可見,草房內還有一個端著水的老鄉。
這些不得不讓人感嘆其藝術的魅力,手法的精湛!

敬如生平

羅敬如,漢族,1920年生於四川三台,出身書香門第,自幼接受私塾教育。少年時期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十二歲獨自離鄉到四川雅安當學工以自謀生路,並在此偶遇一民間藝人,開始學習繪畫、書法和雕刻。
羅敬如
1936年至1952年在雅安天泉中學、榮經中學從事美術教育工作。
1952年西康地區(今涼山州彝族自治區,西昌為區政府所在地)解放後,32歲的羅敬如相應政府號召,報名到西康地區支援建設,後被安排在會理縣一中教書,全家隨之遷往會理縣。到會理後,羅敬如完成了《長征組雕》等一系列代表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爆發,創作被迫中斷。
文化大革命時期,羅敬如被定為黑三類,文革後期平反,重獲自由。
1984年,經過三十餘年的苦苦追尋,羅敬如終於找到了苴卻石源。又經過與其兒子、弟子的多年開發研製,失傳的苴卻硯終於再現輝煌。

1987年6月,羅敬如被攀枝花市苴卻硯廠特聘為總技術顧問。
羅敬如
羅敬如
1995年4月,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喬石在出訪日、韓兩國時,特意挑選了羅老先生指導雕刻的9方新品苴卻硯,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天皇、首相、參眾院長和韓國總統、總理,受到高度的評價。
1997年,腦淤血復發,在攀枝花逝世,享年7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