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慕路斯大帝

羅慕路斯大帝

羅慕路斯大帝(德語:Romulus der Große)是瑞士德語劇作家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的成名作,於1948年創作完成,1949年上演和發表,是一出“非歷史的四幕歷史喜劇”。《羅慕路斯大帝》直到1980年先後經歷過五次修改。該劇取材於羅馬歷史,以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夕為時代背景,虛構出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面對國庫空空如也,且日耳曼大軍壓境、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卻始終不理朝政,認為西羅馬帝國過去侵略成性,理當滅亡,僅自顧自養雞,即不反對帝國滅亡,也不逃走的情節,是一則充滿黑色幽默寓言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慕路斯大帝
  • 外文名:Romulus der Gro?e
  • 作者: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
  • 創作年份:1948年
  • 創作國家西羅馬
劇情梗概,出場人物,歷史背景,創作形式,

劇情梗概

《羅慕路斯大帝》設定時間為公元476年3月15日晨至16日晨,地點為羅慕路斯皇帝在坎帕尼亞的別墅。 劇本主人公羅慕路斯·奧古斯都是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他在一座鄉村別墅里飽食終日,專心致志飼養著一群母雞。一天,專差從早到晚不斷飛報:前線失守,日耳曼人正向羅馬進軍……他卻無動於衷,依然向古董商出售他的歷代皇祖們的胸像。東羅馬皇帝向他要求聯合抗擊入侵,他不予理會。廷臣們和他的妻女以及從敵獄逃回的未婚駙馬愛彌良心急如焚,一致要求退到西西里島去組織抵抗,他也不答應。這時“實業家”魯普夫趁火打劫,他願意替皇帝出一千萬金幣換回被敵人占領的義大利領土,條件是:公主必須嫁給他。皇后和愛彌良為了挽救“祖國”,忍辱負重,願意接受這個苛刻的條件。但羅慕路斯皇帝卻予以拒絕,並且反駁了大家對他的斥責,認為:當羅馬已變成了罪惡深重的帝國時,他自己當一個只知吃喝的無為皇帝,正是為了充當“羅馬的法官”來宣判這個帝國的死刑的。不久,他的家屬們在逃往西西里的途中葬身魚腹。後來,正當眾人對他以匕首相見的時候,日耳曼人到了。羅慕路斯要求日耳曼首領奧多亞克把他殺死。對方則說他是和他的侄子特奧德里希與全體百姓來歸順你的。但緊接著他又要求羅慕路斯搭救他,因為他預見到他的侄子一旦繼承了皇權以後,必將恢復舊羅馬的一切,那時他會把他殺死。最後羅慕路斯在日耳曼人的軍禮前宣告引退。
卡爾斯魯厄大學《羅慕路斯大帝》宣傳海報卡爾斯魯厄大學《羅慕路斯大帝》宣傳海報

出場人物

角色職業
西羅馬皇帝
其妻
其女
澤諾·德·伊紹里爾
東羅馬皇帝
愛彌良
羅馬貴族
國防大臣
圖利烏斯·羅通多斯
內務大臣
史普里烏斯·梯圖斯·馬瑪
騎兵隊隊長
阿基勒斯
侍從
皮拉穆斯
侍從
阿波利翁
藝術商人
凱撒·魯普夫
實業家
菲拉克斯
演員
日耳曼君主
特奧德里希
鄂多亞克
之侄
福斯福里多斯
侍臣
蘇爾富里德斯
侍臣
廚師一名,僕役若干,日耳曼人若干

歷史背景

《羅慕路斯大帝》選擇的歷史背景是歐洲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轉折時期。公元三世紀以後,以奴隸制為基礎的西羅馬帝國已過了它的全盛期而走向衰落,社會內部封建性的生產關係已開始萌芽。這時他面對北方處於原始公社末期的日耳曼人的迅速崛起和不斷入侵已不能抵禦,到了公元476年,羅慕路斯皇帝終於被鄂多亞克所廢,一度稱霸歐洲的西羅馬帝國隨之宣告滅亡。但鄂多亞克卻於493年被東哥特國王特奧德里希所殺。從作品看,作者所展示的歷史背景的大輪廓是真實的,他把日耳曼首領鄂多亞克塑造成正面形象也是正確的,因為日耳曼人對羅馬的入侵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但故事情節無疑是虛構的,所以作者加了個副標題:“非歷史的歷史劇”,並作過如下的說明:
“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十六歲接位,十七歲下台,遷進坎帕尼亞的盧古魯斯別墅,年俸六千金幣,他把他最心愛的母雞叫做羅馬。這是史實。歷代稱他為奧古斯都,我則把他變成一個成人,把他的在朝時間延長二十年,並稱他為‘大帝’”。
註:此處也許是作者,也許是翻譯的錯誤。歷史上養母雞的羅馬皇帝並不是羅慕路斯,而是更早時候的霍諾留皇帝。見普羅科匹烏斯的名著《查士丁尼戰爭史》中記載:當神色慌張的太監向霍諾留皇帝報告羅馬丟失的訊息時,他竟然菲夷所思地回答道:“這不可能!剛才它還在我手裡吃東西呢!”聰明的太監馬上明白過來,皇帝指的是他那隻恰巧也叫“羅馬”的寵物雞。
而鄂多亞克的原型應是西哥特王阿特里克,他的軍隊是繼公元前390年高盧人以後800年能夠攻入“永恆之城”羅馬的第一個蠻族武力。
作者的用意顯然不是想通過這個劇來再現歷史,而是借用歷史來闡述某種政治的、歷史的和哲學的觀點。為此,他讓主人公代表正義,穿上“傻瓜”的外衣,主持“審判世界的法庭”,揭露暴力統治的反人民本質,譴責“世界帝國”的強權政治,批判沙文主義和盲目的愛國主義等等。但是這個審判世界的法官最後卻不得不接受“世界法庭”對自己的審判。因為在作者看來,歷史的軌道是無法改變的,任何人在這方面的努力都必然得到悲劇的結局。因此鄂多亞克還在勝利之時,就預感到他的悲慘之日。這是作者強加給他的人物的宿命論哲學。

創作形式

《羅慕路斯大帝》在形式上採用了古典主義三一律”的原則:故事發生在一晝夜之間(時間統一);始終在皇帝的鄉村別墅(地點統一);情節始終圍繞著主人公單線發展(情節統一)。人物不是根據情節的發展而刻畫的性格典型,而是按照主題的需要設計的思想類型,例如東羅馬皇帝澤諾是沙文主義的化身,皇帝的未婚駙馬愛彌良是狹隘愛國主義的代表,騎兵隊隊長馬瑪是盲目英雄主義的樣板,皇后是小市民功名欲的標本。主人公開始是個滑稽可笑、為人所不齒的廢物。但第三幕以後,他逐漸顯示出是個捍衛正義的“法官”,越來越高大起來,人們對他由厭惡到同情到尊敬。迪倫馬特認為,整體世界是不可把握的,但個人世界是可以駕馭的,所以每個人都應“做他所應做的事情”。羅慕路斯大帝做了他應做的事情,因此他在整體世界中是失敗者,而在個人世界中卻是勝利者。迪倫馬特的其他作品也往往以個人世界的成功與整體世界的災難或政治領域的失敗相對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