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姆族

羅姆族

羅姆族,也稱羅姆人,是一個非地域性、內部分化明顯且被邊緣化的少數民族,起源於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

一般外族都稱之為吉普賽人,但羅姆人把這些已經定居的吉普賽人稱為“辛特人”,認為他們已放棄了真正的吉普賽生活。“真正”吉普賽人按照他們在歐洲固定流動區的形成的先後,分成了幾個居民集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姆族
  • 又稱:羅姆人
  • 人口:500-1000萬
  • 起源:印度北部
區別,歷史,人口,現狀,保護,文化,維權,

區別

羅姆族在不同地區的稱呼略有不同。在巴爾幹半島和中歐,被稱作卡爾德拉什人(Kalderash),占全部歐洲和北美吉普賽人的大多數;在伊比利亞半島、北非和法國南部,被稱作叫吉塔諾人(Gitanos),在法國、亞爾薩斯和德國,被稱作馬努什人(Manush)。歐洲亦有許多國家稱羅姆人為茨岡人。不過,大多數羅姆人都認為“吉卜賽人”這個名稱有歧視意義,所以不使用。而在羅姆語即吉普賽語(Romany)中自稱羅姆人。羅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稱,歐洲人曾認為羅姆人有先天的超自然能力(如算命等)。但羅姆人在歷史上也遭受了歧視和迫害,納粹德國曾將羅姆人和猶太人一樣關進集中營進行屠殺,至今有許多人對羅姆人仍保有極其反面的印象,認為羅姆人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販子。

歷史

羅姆族人約於公元1000年離開印度,經阿富汗、波斯、亞美尼亞、土耳其等地,到達歐洲,至今仍有羅姆族人散居伊朗等地。14世紀時羅姆族人已到達巴爾幹半島,16世紀時已遍布歐洲各地,包括蘇格蘭、瑞典等地。另有羅姆族人經敘利亞到達北非,再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班牙。印度北部至今仍有和羅姆人相似的民族居住。
羅姆族人長途遷徙的原因至今仍是歷史界之謎。有學者稱,羅姆族人的祖先是低種姓的印度教徒,應徵入僱傭兵軍隊後,升為剎帝利(即戰士)種姓,同時被派往西面以抵制伊斯蘭教國家的擴張。另有學者稱,穆斯林征服印度北部後,其俘虜淪為奴隸並發展出自身獨特的文化,成為羅姆族人的前身。但羅姆族人到達中東後,為何不折返印度,反而繼續前進,進入歐洲,則是一個不解之謎。
羅姆族人後來也大量遷入美洲。
“吉普賽”一詞源於歐洲人對羅姆族人起源的誤解,當時歐洲人誤以為羅姆族人來自埃及,於是稱之為“埃及人”,而“吉普賽”(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變。

人口

全世界約有500萬至1000萬羅姆人,其中大多數居住在歐洲。羅姆人主要聚居地有:巴爾幹半島、中歐、美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西歐、中東、北非也有羅姆人居住。
羅姆人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美國的人口超過50萬。斯洛伐克的羅姆人占總人口的約5%-6%,其比例在世界各國當中排名第一。

現狀

由於羅姆族人和所屬國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羅姆人對羅姆族人普遍存在較壞的印象,認為羅姆族人不能融入社會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販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對羅姆族人的迫害達到高潮,當時納粹德國將羅姆族人和猶太人一樣關進集中營進行種族屠殺,約有40萬羅姆人遇難。
在今天,有一部分羅姆族人試圖保持其傳統生活方式,居無定所。但在東歐許多地區,羅姆族人定居在生活條件極差的棚戶區內,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時有衝突。但在其他地區,羅姆族人則靠其傳統文化(如羅馬尼亞羅姆人的傳統銅匠工藝)成功致富。
在東歐共產主義時期,東歐各國由於實行計畫經濟,羅姆族人在就業方面障礙較少,但後來東歐轉為市場經濟以後,羅姆族人失業問題愈顯嚴重。現在在一部分國家有大量的羅姆族人靠社會福利為生,但這造成了針對羅姆族人的歧視的加深,同時也創造了社會隱患,如斯洛伐克在進行社會福利改革時曾有羅姆族人聚居點發生騷亂。

保護

2005年2月,在世界銀行、公開社會研究中心、歐盟等組織的支持下,中東歐8國在索非亞正式啟動了“2005-2015羅姆人融合十年倡議”。在“倡議”要求下,中東歐國家更加積極地關注羅姆保護問題,不少國際組織也積極參與到“倡議”行動之中。1996年,歐盟委員會籌辦了包括歐洲很多羅姆機構參與的圓桌會議,會議出台了一個檔案:“羅姆——一個真正的歐洲民族”(The Roma——A Truly European People),檔案強調了歐洲各機構在該方面的責任,成為關於羅姆問題的一個指導性檔案。
在“倡議”精神指導下,各國都出台了“國家行動計畫”,並在2005年先後執行。“國家行動計畫”明確了目標、達到目標之措施、每項措施的負責機構和監測機構、每項工作的完成時間、資金來源等項目。其次,建立了羅姆人事務機構的負責機構。除了加強現有機構中的羅姆機構之外,各國都建立了羅姆人事務的“工作組”(Working Group),在匈牙利還建立了羅姆事務理事會(Council of Roma Affairs),由羅姆知識分子和一些非羅姆知識分子組成,由首相任理事會主席,主要是為政府制定羅姆人政策提供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克羅地亞建立了“政府委員會”(Governmental Committee),由各部代表、政府相關機構代表和8名羅姆人代表組成,是克羅地亞羅姆人事務的指揮機構和協調結構。 再次,完善了羅姆保護制度、法律並發起了各種形式的羅姆保護活動和項目。例如,2004年3月,匈牙利政府出台了1021/2004號政府法令,主題是促進羅姆人的社會融合;2006年,羅馬尼亞政府對羅馬尼亞羅姆人總政策——2001年的“改善羅姆人處境戰略”(Strteg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Roma)進行了修改,以適應“倡議”要求;2006年6月,保加利亞出台“學校教育與學前養育教導發展計畫”(the National Programm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Pre-School Upbring and Instruction),闡述了在羅姆人在教育領域融入政策。塞爾維亞出台的《國家就業戰略:2005--2010》、《國家就業行動計畫(2006—2008)》、《國家就業服務工作計畫》之中,都明確指出,羅姆人是重點對象之一。
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和民間團體參加到羅姆人保護的行動之中。這些組織除了上面提到的國際夥伴組織外,還有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委員辦公室、聯合國婦女權利委員會、歐盟、羅姆婦女論壇等。從這些組織的大致功能來看,資金來源除了具體國家之外,主要是世界銀行、倡議信任基金會、索羅斯基金會、歐盟等;在監控方面,國際籌劃指導委員會主要從內部進行領導和監控,而公開社會研究中心及其支持下成立的相關機構——比較著名的是“歐盟監測與支持項目處”(EU Monitoring and Advocacy Program)、“教育支持項目處”(Education Support Program)、“羅姆參與項目處”(Roma Participation Program),歐洲羅姆人權利中心,歐盟委員會,歐洲法院,國際特赦組織(International Amnesty Organization)等則是外部的監控組織。從這些國際組織與“倡議”的聯繫程度來看,形成了以公開社會研究中心、歐洲羅姆人權利中心為核心,以聯合國、歐盟、世界銀行、歐洲羅姆信息中心、國際特赦組織、少數群體權利中心(Minority Rights Center)、羅姆婦女論壇等為外圍的國際監測體系,對9國執行“倡議”,促使羅姆人融入社會的情況進行直接的比較、施壓,從而促使這些國家加強羅姆保護。
羅姆人自身的社會參與程度也提高了。2004年6月,匈牙利選出了歐洲議會的第一名羅姆議員,Lívia Járóka女士。在“倡議”國家,每年在世界羅姆人日——4月8日前後,都普遍舉行慶祝羅姆的各種活動。
在“倡議”影響下,各種支持羅姆人發展的項目、羅姆人論壇、會議和活動逐漸在相關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和參與下展開了。例如2003年開始的“羅姆婦女論壇”,舉辦了多次論壇活動,此後接連舉行了 “羅姆青年論壇”,“羅姆婦女權利運動”,“羅姆權利運動”,以及參加索非亞的“就業領域交流會”等活動。2007年3月,在歐盟和歐洲青年論壇的籌辦下,舉辦了羅姆青年峰會。2007年5月10-11日,保加利亞以“倡議”輪值主席國身份,在保加利亞政府和“倡議信任基金會”的和合作下,在索非亞舉行了關於羅姆問題的“就業領域經驗交流會”,包括“倡議”國家在內的60多國政府和不少相關學者參加了這次聚會。2007年6月11—12一些“倡議”參與國羅姆藝術家積極參與了在威尼斯舉行的“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並參與組建了“羅姆展台”,展台於6月10日開放,11月21日結束,這是羅姆人第一次亮相這個重大活動。

文化

羅姆族人結婚較早,女性不少在未滿20歲時就已成婚。
羅姆音樂著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間大跨度的滑動,歌唱以其情感豐富而著稱,羅姆族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曼戈舞的主要源頭之一。
描寫羅姆族人的文學、音樂作品有:
小說《巴黎聖母院》(維克多·雨果)
歌劇《卡門》(喬治·比才)

維權

法國及歐洲多個城市2010年9月4日爆發示威遊行,抗議法國政府今年夏季推出的以驅逐羅姆族等“遊民”為主的安全政策。這次遊行由法國100多個非政府組織和人權組織發起,法國主要的反對黨社會黨和綠黨等也參與了遊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