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戴維·菲茨傑拉德

伯特·戴維·菲茨傑拉德(1902- )澳大利亞著名詩人。早年就讀於悉尼大學理科,後棄學從事測量工作,曾任政府測量官員。他1927年發表第一本詩 集《大阿波羅神:七首玄學詩》,1938年出版的《月光下的耕地》奠定了他在澳洲詩壇的重要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伯特·戴維·菲茨傑拉德
  • 國籍:澳大利亞
  • 出生日期:1902
  • 職業:詩人 
人物介紹,作品,水面,分別,酒杯,

人物介紹

羅伯特·戴維·菲茨傑拉德(1902- )澳大利亞著名詩人。早年就讀於悉尼大學理科,後棄學從事測量工作,曾任政府測量官員。他1927年發表第一本詩 集《大阿波羅神:七首玄學詩》,1938年出版的《月光下的耕地》奠定了他在澳洲詩壇的重要地位。其他詩集有《兩股潮水之間》1952)、《今夜的活動范 圍》(1953)、《最南端的十二個》(1962)、《四十年詩鈔》(1965)和《產品:羅伯特·戴·菲茨傑拉德後期詩歌》(1977)。菲茨傑拉德的 詩歌不以抒情取勝,而以哲理和思辨見長。他的作品題材廣泛。他談政治,談日常瑣事,但更喜歡探討人生哲理、探討藝術美,探討歷史與現實的關係以及此類具有 普遍意義和永恆價值的重大主題。

作品

水面

又一陣腳步匆匆——無數波濤
涌過黑色礁石;又一陣
殘酷追逐的狂笑;帶來嗡嗡巨響,
像來自豎琴和投射器的彈簧,
澄瑩的水面波瀾驟起:輕柔的小草
躲閃著遊動飄搖:頃刻間
落入狂笑的手掌回到原處……
不成形的形狀逃不出
黑暗的折磨,
不存在的思想
在元始和黑暗的陰影里
兩面延伸
受著電線橋塔的威脅——
那裡是更深的虛無;
其實本無所謂逃遁,
無所謂笑,
無所謂撥響那不是琴弦的琴弦,
那是寂靜的核心受到震撼。
深邃的無極也無所謂底
深度如何唯有靠猜測,
猜到深處,肺葉要破裂;
下去十丈便有百丈的失望,
總是一樣;仿佛萬丈毫釐
壓縮成相等的微極,
冰涼的頭腦變得僵硬,
展開之後,有限的能量便得以確定。
從靜寂的壓力中(那撥響的琴弦)
從虛無的痛苦中(那受黑暗折磨的
狂笑),從這一切之中
又開始一次新的遷移,
又一個新世界瀕臨誕生:
虛無中奔騰起恐怖的步伐,
在虛無的中心:
色彩光明與烈火凜然
生出眼睛和知性,聲音變作耳朵……
因為永恆不是空間的
無窮伸展,不是時間的永久綿延,
也不是循環運動的無限,
而是一個沒有內容的不定點,
是無法存在的元始的時前凝聚點,
它無所屬,甚至不屬於虛無——
根本沒有永恆:永恆背離了糾纏在一起的
無窮現實性,現實摧毀永恆
又復歸永恆,既是永恆又不是永恆。
永恆是你伸手摸一下鄰人的手,
是黑暗中茫然奔跑的腳步。
旋轉飄浮的世界重新
歸於不堪忍受的中心;
慧星尾巴即使再大,
也離不開它;
它是唯一的實在。
儘管自然的力量和法則
以龐大的結構
備下諸端的生死存亡與之抗衡,
但那只是不斷樹立發展的觀念的
一種模式,一個階段,不是其休止。
這些觀念是虛無的非物質表現,
而虛無才是關鍵。你可以說山有生命,
或者說生命是一種起伏如山的流體的
不完善的一面;就像思想
在頭腦中擇路曲行。
蛋殼破裂
在永恆瞬間的掌中;
萬物如初。
但瞬間的永恆
是驟變為現實的微小的點,
是紛繁的“也許”和“可能”,
是疾奔于海底的腳步。
也是外力
藉以制約內部的
瞬息的停頓——
蛋殼破裂在它的面前:
掙扎著嘰喳出世追逐起生命的全部喧囂與欲望,
部分衝破整體;
見到光和明朗的天,發現目標很簡單。
楊國斌譯
“水面”一詩是菲茨傑拉德公認的傑作,刊於1944年的
《公報》雜誌,後收入《今夜的活動範圍》(1953)。詩的題
目出自《舊約。創世記》:“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詩
中詩人以流暢如水的音樂般的語言和迷朦如霧的夢一般的形
象,探討了生死、永恆和創造的主題。

分別

月光豎在黑暗的松尖上,
疾呼著求援,可沒有回聲。
我戴上了盔甲。
再見,親愛的戀人,當你還在控制我。
閉上你那讓我失魂的眼睛。
我必須回到我自己的世界裡,
回到那些孤獨的星星
和被遺棄的天空之中。 
邵 龍譯

酒杯

當漫長的黑暗升起,
顯現出我的靈魂的底部,
我只是一個倒空的酒杯
把自己倒給了時間而不復存在。
我實話告訴你,
杯子裡我充滿了冒險般的
青春,洪水般的紅葡萄酒,
只是想用吻淹沒你。
姑娘,不是我自誇
我已經突然變得聰明,
我要把我的世界傾瀉出來
為你的黑睫毛和奇怪的眼睛祝福。
邵 龍譯
參考資料
*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