罨畫池

罨畫池

罨畫池是中國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崇州市市中心的一處園林,是四川園林中川西園林的代表作之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罨畫池園林始建於唐朝,初名“東亭”,是一座衙署園林。唐代,從蜀州城西北向東南穿行的河流是州圃後園與民居的界河,高適詩中可見沿河植柳。五代時采土築城,城內形成西湖與東湖。北宋趙抃受邀來游時,東湖已名為罨畫池。加之後來軾的孫子蘇符任職蜀州時的增建以及陸游等文人的經營,罨畫池的園林格局大體奠定,並成為蜀中名勝。明代,官方在罨畫池內增建以紀念陸游、趙抃兩人為主題的趙陸公祠,罨畫池因而逐漸演變成為現今的公共性紀念園林。

罨畫池現存建築群多為清朝重建,全園由罨畫池、陸游祠和州文廟三部分組成,總占地34541平方米,其中水面14600平方米,建築面積5946平方米,全園格局及建築保存完好,是中國少數幾處保存至今的唐宋衙署園林之一。罨畫池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罨畫池
  • 總占地:34541平方米
  • 水面積:水面14600平方米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四川省成都市
  • 開放時間:夏天8:00-18:00;冬天8:30-17:30
  • 門票價格:8元
  • 著名景點:陸游祠、州文廟等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簡介,沿革,唐朝,宋朝,明清,近現代,造園藝術,格局,建築,環罨畫池,陸游祠,理水,堆山砌石,人文,楹聯,詩詞,

簡介

罨畫,意為彩色的畫。楊升庵丹鉛總錄解釋為雜彩色畫也。此園始建於唐代,成勝景於宋代,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蜀州任官時,留下不少吟詠罨畫池美景的詩篇。公園占地近60畝,池面10.6畝。池周樓橋亭閣古樸典雅,山石牆曲徑通幽,名貴花木千姿百態,盆景藝術享譽川西。罨畫池與另兩座國保單位陸游祠、崇州文廟毗鄰,三位一體,相得益彰。崇州市古稱蜀州,距成都25公里。北宋末年為蜀國公趙構潛藩,趙構即位宋高宗後,按慣例升蜀州為崇慶軍,又升為崇慶府。元至元二十年撤府為州,沿用至清末,民國時期撤為崇慶縣,1994年撤縣建市,易名崇州。罨畫池因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此為官而聞名。陸游祠為川西四合院書院式祠堂,祠內有梅園、梅閣、花徑、放翁堂、風月軒等建築。放翁堂內有陸游像,氣宇軒昂。祠內陳列有陸游的詩、畫及《懷成都十韻》、《游近村》等草書手跡石刻。罨畫池水面呈橢圓形,面積約10畝,被譽為蜀州勝景,以廣植梅花著稱。唐代裴迪與流寓成都的杜甫曾來此賞梅,相互和詩,杜甫在此留下了被譽為“古今詠梅第一”的《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一詩。州文廟建於明代,明末毀於戰亂,清順治十六年開始重建。殿宇巍峨,雄冠西川,中軸線上有萬世師表牌坊、外泮池、萬仞宮牆、欞星門、內泮池、戟門、大成殿、啟聖殿、尊經閣、敬一亭,兩側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坊,聖域、賢關門,金聲、玉振亭,鄉賢祠、名宦祠,衣冠所、禮器所,東廡、西廡,鐘樓、鼓樓等建築。
罨畫池罨畫池

沿革

唐朝

唐時,罨畫池及其東南一帶最初是蜀州(今崇州)州署的郡圃;,同時兼有驛站功能,被稱為“東亭”,當時此處並沒有湖池存在。唐時蜀州風氣“尚侈好文,俗好歌舞”,東亭也逐漸演變為蜀州地方官待客、游賞的衙署園林。唐上元元年(760年)冬,時任蜀州刺史的詩人裴迪邀杜甫一同在東亭送客,杜甫寫下的《和裴迪登臨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一詩是證明東亭具有園林性質的最早記載。詩中有“東閣官梅動詩興”一句,不僅說明了東亭作為官家衙署園林的事實,也使得園中的梅閣和梅園因杜詩而存留至今。
清光緒年間繪製的罨畫池地圖清光緒年間繪製的罨畫池地圖

宋朝

北宋慶曆年間(1041年-1048年),趙抃(字閱道)入蜀任江原知縣,並開始了較大規模的造園活動。趙抃在興修水利以引水灌溉農田時,順便將水引入郡圃並開鑿湖池蓄水,作起居觀游之用。園內此時已有“囿亭”、“東軒”等建築,還將開鑿湖池時所得的土石在池中堆成人工島。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趙抃作《蜀楊瑜邀游罨畫池》,詩中有“占勝芳菲地,標名罨畫池”兩句,不僅首次提到“罨畫池”之名,而且也指出,罨畫池得名於園中的繽紛花木。
北宋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蘇轍族孫蘇元老在崇州任知縣。他在任職期間對罨畫池繼續進行建設。在蘇元老的經營之下,罨畫池內造景已頗為豐富,擁有了溪、泉、湖、瀑等元素,同時園林建築也初具規模,亭、台、樓、閣等一應俱全,成為一處帶有濃郁人文氣息的衙署園林。
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春,陸游出任蜀州通判,居住在罨畫池南岸的恰齋。在蜀州期間,陸游寫下了120餘首描寫當地風物的詩作,其中30餘首都與罨畫池相關,對罨畫池的描寫非常詳致。陸游在詩中提到了罨畫池中小樓、朱閣、恰齋、萱房、放杯亭、重閣、畫船、小橋等園林建築,以及“三千官柳”、“百畝湖竹”等植物景觀,同時還記錄了在罨畫池中發生的捉蝶、垂釣、觀燕,戲魚,瓶插、彈鴉護雀、飲酒賦詩等遊園活動。陸游在離蜀後仍然對罨畫池十分留戀,寫下了“小閣東頭罨畫池,秋來長是憶幽期”等憶懷罨畫池的詩句。

明清

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崇慶州文廟一景明洪武元年(1368年),蜀地人士為了紀念曾在此地為官的陸游和趙抃,在罨畫池畔修建了趙陸二賢祠,祠門懸“琴鶴梅花”四宇匾額,其中“梅花”代表陸游的風骨氣節,“琴鶴”代表趙抃的清正廉潔(相傳趙抃入蜀為官時,隨身僅帶一琴一鶴)。從此之後罨畫池園林便以陸游、趙抃兩人為立意,建築與景點多用陸趙兩人的典故或詩文命名,逐步演變成為公共性紀念園林。同時,洪武年間在罨畫池南又修建了崇慶州文廟建築群。 清光緒年間繪製的罨畫池地圖
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罨畫池損毀嚴重,只有罨畫池、環湖道路和少量建築存留。清康熙年間開始重建崇慶州文廟建築群,並在罨畫池南岸土台之上重建尊經閣。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罨畫池園林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修葺與拓建,後繼建設工作一直持續到光緒年間,罨畫亭、琴鶴堂等建築都建於此時。同時,此期間崇慶州知州有不少江南人士,在修葺過程中亦借鑑了一些江南園林的造園手法。

近現代

民國五年(1916年),罨畫池被闢為公園。1955年,罨畫池被更名為人民公園,同時新建大門並廢除了原有的東門。新門位於西北角,面向較為繁華的大東街。1960年代,罨畫池東北角新增建了一組兼有船埠功能的亭、廊、榭。1974年,罨畫池東北角增建聽詩觀畫亭與池北半亭,並在尊經閣西南增建了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為立意的比鄰廊。1981年,人民公園復更名為罨畫池。1982年,對二賢祠進行修復,並將其改為了陸游祠。2008年起,崇州市開始對罨畫池及其周邊進行整體打造,計畫對罨畫池水環境進行整治,同時保護周邊特色民居,並對周邊臨街建築進行風貌整治。

造園藝術

格局

罨畫池全園由罨畫池、陸游祠和州文廟三部分組成,以罨畫池水面為中心進行布局,總占地34541平方米,其中水面14600平方米,占42%;建築面積5946平方米,僅占17%。全園水面寬廣、假山眾多、花木繁茂,而建築則多集中於罨畫池東南兩側,且較為疏朗,具有四川園林崇尚自然,造園注重營造山水的普遍特點。罨畫池中陸游祠和州文廟是兩組相對獨立的建築群,陸游祠軸線由罨畫池向東延伸而成,州文廟軸線由罨畫池向南延伸而成,使罨畫池全園總平面呈“T”型。 罨畫池內池是罨畫池全園的精華之處。
罨畫池內池是罨畫池全園的精華之處罨畫池內池是罨畫池全園的精華之處

建築

現存罨畫池建築群大都重建於清中後期,為典型的清代川西建築風格,由環罨畫池建築群、州文廟建築群和陸游祠建築群三部分組成,其中州文廟和陸游詞建築群相對獨立,但又與園林其它部分巧妙連線。

環罨畫池

環罨畫池建築群是園林建築群的主體又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尊經閣與罨畫亭,二是琴鶴堂庭院建築群,三是近代以來增建的亭、廊、水榭等建築。尊經閣與罨畫亭位於州文廟建築群軸線上,是州文廟建築群的延續,將州文廟建築群與罨畫池緊密聯繫起來。尊經閣建於罨畫池南土台之上,是全園的制高點,同時州文廟建築群軸線與陸游祠建築群在其前的花園相交,讓尊經閣也成為了罨畫池全園的景觀中心。尊經閣上視野極佳,可將罨畫池、州文廟、陸游祠景色盡收眼底。
琴鶴堂庭院建築群北臨外池、東納內池、西以雲牆同尊經閣相接,南面為陸游祠入口甬道,其所在之處為陸游任蜀州通判時所居住的“怡齋”舊址。琴鶴堂之名源於曾任江原縣令的趙抃“一琴一鶴”入蜀的典故。琴鶴堂庭院建築群由琴鶴堂、琴鶴堂庭院、問槑山館、瞑琴待鶴之軒、半潭秋水一房山、風送花香入酒卮、水面風來菡茗香(望月樓)、野趣亭、飛虹橋、雲牆曲巷、薈萃園等組成。琴鶴堂庭院建築群是罨畫池全園的精華之處,在造園藝術上成就最高,此處景致虛實有秩、疏密得當、步移景易,遊玩其中十分具有趣味性。
近代以來增建的建築主要包括比鄰廊、聽詩觀畫亭、池北半亭和池東北兼作船埠的亭、廊、榭等,其中比鄰廊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為立意。這些建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罨畫池外池西岸、北岸的空曠之感,也使全園的建築格局更加的平衡。

陸游祠

陸游祠中的梅馨千代陸游祠建築群位於罨畫池東南部,是一組有明確中軸線的左右對稱的紀念性建築。陸游祠所在處原為紀念趙抃、陸游兩人的趙陸公祠,1982年進行修復後改為紀念陸游一人的陸游祠。陸游祠紀念性流線起於尊經閣東南,建築自西向東沿軸線進行布局,依次為大門、入口甬道、梅馨千代(過廳)、香如故堂(序館)、兩廡、放翁堂(正殿)。放翁堂後的花園為梅園,園內建有吊梅閣(信有亭)、同心亭、驛樓等建築。陸游祠形制與其它四川祠堂建築差異不大,其入口甬道狹長,北為較矮的半透的花牆,南為較高的白牆,林木森森,較為特殊,但有助於建築紀念性的營造。
崇慶州文廟建築群位於罨畫池南部,是四川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文廟建築群之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毀於戰火,現存建築大都為清康熙年間重建,總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州文廟南起文廟街,北至罨畫池南岸,建築沿長約500m的南北軸線布置,由南到北依次為三牌坊、月兒池、照壁、儀門、欞星門、鼓樂亭、泮池、戟門、大成殿、鐘鼓樓、啟聖殿、尊經閣,另外罨畫亭與池北半亭也位於此軸線上。

理水

罨畫池內水面面積14600平方米,占總面積的42%,是園內景觀的主體。罨畫池整體呈“L”型,分為較小的內池與較大的外池,外池呈東西方向為長邊的長方形,從外池東南角向南延伸出內池,中間以三折廊橋作為分隔。另外園內還有一條水道聯通罨畫池與陸游祠、州文廟內水系。罨畫池原僅有外池,光緒年間,對罨畫池原有水系進行了梳理,開通了罨畫池西北角五雲溪入水口,又在外池東南角開鑿內池,並導內池水進入琴鶴堂建築群,並既而引出至陸游祠和州文廟建築群,最終與州文廟的泮池、月兒池相通。罨畫池外池景色開闊疏朗,內池景色精緻宜人,使用了水池尺度與建築疏密進行雙重對比的理水手法,豐富了空間層次,園內其它水系則與建築、假山等巧妙結合,形態豐富、設計精巧。

堆山砌石

罨畫池外池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時期四川園林的風格,多以土堆山,風格素樸,視野開闊,池中有一用土堆積而成的島嶼,上建有罨畫亭。罨畫池內池池岸均使用鐘乳石砌築而成,同時沿池岸分布有較多由鐘乳石砌築而成的假山,環池步道隱於假山之間,同時池畔的水面風來菡萏香(望月樓)、野趣亭等建築均建於假山之上。內池以西的琴鶴堂庭院以假山為特色,該假山亦為鐘乳石砌築而成,是四川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園林假山之一,形式優美,遊玩其中趣味十足。其山頂建有草亭,可俯瞰全園景色。

人文

罨畫池作為衙署園林,從唐代興建之初便一直由文人仕官經營,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是蜀中名勝之一。裴迪、趙抃、蘇元老、陸游等人由於在崇州為官而長期在罨畫池居住,並親自參與了罨畫池的建設工作,從而留下了大量關於罨畫池的文學作品。除主政崇州的仕官外,杜甫、范成大、張愛萍、流沙河等名人亦與罨畫池結緣。以下節選例舉部分與罨畫池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楹聯

懷壯志統一國土;含悲憤宿願末酬。——張愛萍(陸游祠大門)
斜日掩蓬塘,幾回香撲征衫,疑是湖山留過客;薰風來草閣,此際涼招團扇,安排筆墨畫先生。——胡蘭軒(香如故堂)
一代萃循良,曾來主江原風月;千秋猶景仰,何處接工部祠堂。——辛楷(放翁堂)
鐵馬嘶風,伴雨千回追曉夢;寒枝揀雪,隨香幾度覓詩魂。——張天健(陸游祠北廂房)
醉酒瞑琴臥;焚香待鶴歸。——佚名(瞑琴待鶴之軒)
罨畫訪遺蹤,問亭旁秋水,原是花開二度;詩翁留勝跡,聆檻外琴聲,豈才雪弄三翻。——劉蔭棠(池北迥廊)
天府度重關?迢遞音書,從來海記憶體知己;名園鄰聖域,參差祠廟,每到池邊仰古賢。——羅永嵩(罨畫池大門)

詩詞

東閣觀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占勝芳菲地,標名罨畫池。
水光菱在鑒,岸色錦舒帷。
風碎花千動,煙團柳四垂。
巧才吟不盡,精筆寫徒為。
照影搖歌榭,分香上酒卮。
主人邀客賞,和氣與春期。——趙抃《蜀楊瑜邀游罨畫池》
小閣東頭罨畫池,秋來常是憶幽期。——陸游《秋日懷東湖》之一
罨畫池邊小釣磯,垂竿幾度到斜暉。
青苹葉動知魚過,朱閣簾開看燕歸。——陸游《秋日懷東湖》之二
萬里西湖驚斷夢,二年東閣憶幽期。
插瓶直欲連全樹,簪帽憑誰揀好枝。——陸游《次韻張季長正字梅花》
籃輿晚繞湖,樂此新秋涼。
粉落竹方老,紅凋荷更香。——陸游《日暮至湖上方》
澹靄空濛,輕陰清潤,綺陌細塵初靜。
平橋系馬,畫閣移舟,湖水倒空如鏡。
掠岸飛花,傍檐新燕,都似學人無定。——陸游《蘇武慢》
鳥紗白葛一枝筇,罨畫池邊溯晚風。
雲葉初生高樹外,雨聲已到亂荷中。——陸游《池上晚雨》
閒隨渠水來,偶到湖光里。
仍呼水月舟,徑度雲錦地。
誰雲不解飲,我已荷香醉。
湖陰玉嬋娟,敻立紅妝外。——范成大《蜀州西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