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絲綢行業“十三五”發展綱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商務部等八部委《關於進一步促進繭絲綢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編制繭絲綢行業“十三五”發展綱要,為“十三五”期間我國繭絲綢行業發展提供指導和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繭絲綢行業“十三五”發展綱要
  • 發文機關:商 務 部
  • 發文時間:2016年11月28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商務主管部門(繭絲辦):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推動繭絲綢行業實現“質量效益型”增長,我部組織制定了《繭絲綢行業“十三五”發展綱要》,並經商務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商 務 部
2016年11月28日
繭絲綢行業“十三五”發展綱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商務部等八部委《關於進一步促進繭絲綢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商運發〔2013〕358號),編制繭絲綢行業“十三五”發展綱要,為“十三五”期間我國繭絲綢行業發展提供指導和依據。
一、“十二五”回顧
“十二五”期間,我國繭絲綢行業深化貿工農一體化改革,以“調結構、創品牌、促升級”為主線,基本完成了“十二五”初制定的各項目標,在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品牌建設、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五年累計實現蠶農直接收入1115.4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產值6413.0億元,真絲綢商品出口166.0億美元,為富農減貧、保護生態、繁榮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行業規模基本穩定,產業布局最佳化調整。
“十二五”期間,繭絲綢生產規模基本穩定,產需波動幅度較“十一五”時期大幅縮小,呈現了平穩運行態勢。據商務部和國家統計局統計,2015年末全國桑園面積1232.0萬畝,全年桑蠶繭產量62.8萬噸,生絲產量17.2萬噸,分別比2010年增長2.5%、-2.6%和3.4%。隨著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繭絲綢產業由東向西轉移繼續推進。2015年,中西部蠶繭產量、桑蠶絲產量占全國比例分別達到79.3%、71.4%,比“十一五”末分別提高11.0、12.8個百分點。東、中、西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布局結構持續最佳化。
(二)市場開拓力度加大,國內需求不斷釋放。
“十二五”期間,受傳統出口市場萎縮和國際競爭加劇影響,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較“十一五”略有下滑,年均出口 33.2億美元,比“十一五”期間下降2.2%。絲綢企業加大新興市場開拓力度,2015年,我國絲綢商品出口國家和地區達到183個,比2010年增加30個。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穩定提高,以蠶絲被、絲綢家紡、絲針織品、絲綢飾品、絲綢禮品為代表的絲綢產品消費逐漸升溫,內銷比重持續提高。“網際網路+絲綢”銷售模式逐步成熟,線上絲綢消費快速增長,市場潛力不斷釋放。
(三)科技研發取得突破,生產水平穩步提升。
“十二五”期間,我國蠶桑絲綢科技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全行業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71項,其中絲膠回收與綜合利用、家蠶基因組功能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級獎勵。家蠶病毒、蠶桑品種選育、絲綢工藝、資源綜合利用等研究居於國際領先地位。絲綢面料、服裝、服飾及家紡類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並逐步向食品、醫藥、環保等領域延伸拓展,產品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提花寬幅無梭織機、絲綢數碼噴墨印花等先進技術裝備廣泛套用,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真絲綢低浴比染色、塗料印花、繅絲廢水零排放及熱能回收技術裝備推廣使用,行業節能減排水平不斷提高。
(四)文化品牌融合發展,國際合作加快推進。
“十二五”期間,“文化+品牌”融合發展模式初見成效。民營資本和工業企業投資建設絲綢博物館和文化創意園積極性高漲,絲綢工業旅遊和文化旅遊方興未艾。蜀錦、宋錦、雲錦、緙絲等民間傳統絲綢工藝技法得到傳承和挖掘,絲綢非物質文化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全行業開展了系列整體宣傳活動,龍頭企業加大力度收購國外品牌、培育品牌消費群體,以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絲綢自主品牌體系正逐步形成。我國首個主導制定的生絲電子檢測國際標準研製成功,標誌著行業標準化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多次舉辦專業展會、國際論壇,為促進國內外產業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國內外各層次合作持續深入。
二、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我國繭絲綢業發展進入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既存在諸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同時也面臨嚴峻挑戰。
(一)有利方面。
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包括絲綢在內的紡織品服裝市場規模仍將繼續增長。發達經濟體仍是絲綢商品出口的主要市場,新興經濟體購買力提升,有利於擴大國際絲綢消費需求。“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將提升絲綢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的認知度和美譽度,拓展我國繭絲綢產業國際市場發展空間。從國內看,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中高端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紡織品消費結構升級步伐持續加快,絲綢消費市場前景看好。繅絲絹紡準產證、鮮繭收購資格認定製度先後取消,行業競爭將更加充分,市場化水平有望進一步提高。
(二)不利方面。
從國際看,國際市場需求疲軟態勢將維持較長一段時期,“快時尚”潮流持續蔓延,化纖、棉、毛等替代品強勢發展,印度、土耳其、越南等國加大絲綢行業政府投入和吸引外資的力度,與我國絲綢業競爭日益加劇,絲綢商品出口難度加大。部分國家貨幣競爭性貶值,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國繭絲綢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從國內看,我國勞動力、土地、資源等要素供求關係趨緊、成本持續攀升,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繭絲綢產業傳統比較優勢明顯弱化。蠶桑生產基礎薄弱的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絲綢生產技術與裝備研發相對滯後,產品設計與品牌建設能力不強,繭絲綢企業提質增效仍面臨嚴峻考驗。
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我國繭絲綢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更加堅實,也面臨激烈競爭和艱巨挑戰。只有準確把握行業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主動適應產業新形勢、滿足市場新要求,提升供給能力和要素生產率,加快轉型升級,才能化挑戰為機遇,迎來新的發展。
三、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市場導向和創新驅動,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努力拓展國內外有效需求,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動繭絲綢行業實現“質量效益型”增長,促進我國從絲綢生產大國向強國轉變。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強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增強企業改善供給的主體意識,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推動繭絲綢業轉型升級。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強化市場監管,維護良好市場秩序。
堅持深化改革,改善結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繭絲綢企業開發適應市場需求、滿足消費升級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促進供給升級和需求升級協調共進,推動提升繭絲綢業供給水平,更好地滿足現代消費需求。
堅持創新引領,傳承發展。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加大研發設計投入,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立足製造業基礎,不斷向“服務、品牌、文化”拓展產業領域。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絲綢文化內涵,將傳統技藝與新消費方式相融合,實現保護與發展內在統一。
(三)發展目標。
行業保持穩定發展——根據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確保市場有效供給,年均桑(柞)蠶繭產量穩定在75萬噸左右,絲產量穩定在17萬噸左右,真絲綢服裝產量達到3億件以上,國內絲綢消費穩步增長,絲綢商品出口保持在30億美元以上。
科技水平持續提升——產業科技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進程加快,蠶絲新材料、絲綢新產品不斷開發。行業科研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1%以上,專利授權量增長20%以上。到2020年,數位化智慧型自動繅絲技術得到廣泛套用,新增真絲綢織造設備中無梭織機比重達到95%以上,數位化絲綢印花技術普遍採用,絲綢服裝定製設計數位化技術逐步套用,優勢企業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
綠色環保步伐加快——蠶桑在生態保護方面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對環境治理的貢獻度提高。到2020年,烘繭、繅絲和絲綢印染等重點領域單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降低20%以上,絲綢工業單位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繅絲企業實現污水零排放,繭絲綢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主導制定國際繭絲綢標準,引進一批國際優秀絲綢設計、科研人才,形成10個以上具有國際影響的名企名品,提升中國絲綢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知名度,努力打造中國繭絲綢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
四、重點任務
(一)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區域布局。
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產業和區域結構,推進繭絲綢業的區域化協作和專業化分工,形成農工貿各環節、東中西各區域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中西部地區鞏固提升優質蠶桑基地、絲綢生態園區和新興產業集群;東部地區發揮技術、資本、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優勢,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協調東中西部主產省(市、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促進繭絲綢生產向優勢區域和企業集中,提升產業集聚水平。
(二)鞏固蠶桑生產,夯實發展基礎。
以家蠶基因組等研究成果為基礎,推動桑蠶種質創新,選育優良品種。健全蠶桑技術推廣網路,推廣使用先進技術。繼續加強蠶桑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究,推廣無害化生物農藥,健全病蟲害綜合防控和預警體系。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家庭農場、蠶農專業合作社等經營模式,積極利用土地流轉政策,建立和完善最低保護價收購、訂單農業、二次返利、蠶農入股等機制,穩定蠶繭產銷關係,夯實產業基礎。
(三)加強研發創新,增加供給品種。
加大對市場需求的研究、分析與挖掘力度,樹立“以需定產”思維,加強絲綢產品開發、外觀設計、產品包裝等方面創新,積極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豐富和細化產品種類。加快複合型、差異化、功能性新型絲綢纖維和含絲紡織產品開發,推動絲綢產品更新換代。發展裝飾、保健、產業用絲綢大類產品,積極拓寬市場領域,滿足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
(四)突破技術瓶頸,提升產品品質。
圍繞生產加工機械化智慧型化程度低等難題,大力推進新型裝備的改造與研發,加快新一代蠶種自控催青設備、桑枝剪伐設備、蠶室溫濕度調控設備、省力化飼養設備、蠶繭收烘設備、智慧型化繅絲設備、生絲電子檢測等關鍵裝備的研發與套用。加快絲綢產業信息化改造步伐,推廣產品加工過程線上監控檢測、電子織造、數碼印染等先進技術。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增強絲綢工業核心競爭力。
(五)增強品牌意識,培育知名品牌。
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提升產品附加值和軟實力,推動中國絲綢產品向中國絲綢品牌轉變。深入挖掘我國絲綢民族特色,拓展品牌歷史文化內涵。鼓勵企業加大研發設計投入,提升品牌設計創意水平和品牌影響力。按照“扶優扶強”和“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依託行業組織,跟蹤培育一批國內知名、具備國際影響力的絲綢品牌。
(六)開拓國內市場,擴大絲綢消費。
開發符合內需特點的絲綢產品,深入拓展國內絲綢消費市場。以個性化、定製化、高品質、“商品+服務”等為重點帶動絲綢消費結構升級。創新行銷模式,建設專業行銷網路和現代物流體系。引導絲綢企業加大行銷投入,通過兼併、特許經營等方式,擴大連鎖經營規模。積極融入網際網路經濟,推進無店鋪零售和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強繭絲綢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規範和建設,拓展服務功能。
(七)拓寬貿易渠道,促進對外合作。
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擴大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最佳化絲綢商品出口結構,提高終端絲綢產品出口比例,推動絲綢外貿向優質優價轉變。鼓勵進口國內緊缺的關鍵裝備、技術、服務,提升進口綜合效益。鼓勵企業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方向,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推廣產品與品牌,積極參與合作園區建設。支持優勢繭絲綢企業收購國外研發機構、品牌和行銷網路,整合全球產業資源。
(八)推進綜合利用,實現綠色發展。
在沙漠化、石漠化、荒漠化等環境惡劣地區擴大桑樹栽植範圍,充分發揮桑樹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加快繭絲綢資源循環、綜合利用和綠色加工等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支持企業加大桑柞蠶、蓖麻蠶、木薯蠶等繭絲資源在家紡、食品、醫療、保健、生物工程等領域產業化開發力度。加強科研院所與企業間合作,建立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提高行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益。加快絲綢行業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套用,推進無水、少水等新型絲綢染整技術的開發,提高繅絲、印染廢水回用比例,提升行業綠色生產水平。
(九)統籌保護開發,弘揚絲綢文化。
加強對蠶桑絲綢歷史文化遺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統絲綢技藝的保護,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地開展絲綢博物館、絲綢特色小鎮、蠶桑旅遊休閒科普基地建設。引導企業將絲綢歷史文化元素和市場需求有機融合,提高絲綢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支持企業、媒體等開展絲綢相關境內外宣傳展示,藉助舉辦國際大型賽會的有利時機,弘揚中國絲綢文化,鞏固絲綢的中華文化載體地位,提升中國絲綢的國際影響力。
五、保障措施
(一)推進規劃和標準體系建設。
各地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繭絲綢行業發展綱要,明確本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制定、宣傳、貫徹國家和行業性蠶桑繭絲綢標準,鼓勵各主產區或企業制定符合當地條件的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引導繭絲綢企業執行行業標準,提高采標率。鼓勵我國企業、機構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實施我國主導的絲綢國際標準。
(二)發揮政策引導作用。
支持各地將繭絲綢業發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綠色生態、精準扶貧、“產業+文化”戰略。在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前提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研究加大對優質蠶桑基地建設、繭絲綢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改造、產品設計與研發、節能減排、繭絲綢整體宣傳、絲綢“老字號”等的支持力度。引導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蠶桑絲綢業,推動繭絲綢產業鏈上下游融合和東西部互動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途徑籌集資金,解決融資難題。
(三)完善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
認真執行商事制度改革、行政審批改革有關規定,強化市場監管,促進公平競爭。加強對絲綢產品商標權、科研創意成果專利權、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保護,依法打擊各類侵權行為。加強飛機噴灑農藥的地區間、部門間協調,科學、有序安排蠶桑生產。加強對市場的監測分析,及時發布產品供求和價格信息,增強蠶農和企業決策的有效性、科學性,促進產需有序銜接。改革完善國家廠絲儲備制度,增強市場調控能力。
(四)提升行業組織服務能力。
引導行業組織積極貫徹落實產業政策,加強行業自律,推動行業誠信建設,規範企業行為,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減少行業內惡性競爭。支持行業組織開展行業統計和信息交流、品牌推廣、標準貫徹執行、市場拓展、國際交流合作等活動,建立與各國同行間的合作夥伴關係及民間對話機制。
(五)實施人才培養戰略。
圍繞產業發展目標,最佳化人才成長環境,制定人才激勵和引進相關政策,實施人才培養戰略。加強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建設,積極培養專業設計人才、高級技師、技術工人和新型蠶農。著力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隊伍,發揮企業家在創新創業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建設蠶桑、絲綢專業,鼓勵院、校、企聯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推進人才專業培養基地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