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文人

繩文人

繩文人(英語:Jomon people、日語:じょうもんじん),是日本繩文文化時代的人,繩文時代是日本舊石器時代後期,約公元前16000年前到3000年前彌生時代前期的居民。這一時期在日本列島生活的人由於製作繩文圖案的陶器,因此被稱為繩文人。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等研究人員宣布,他們成功解讀了日本古代繩文人的遺傳信息,並推斷繩文人和中國漢族擁有共同祖先。

繩文人祖先大約從3.8萬年至1.8萬年前從亞洲大陸來到日本,與中國漢族有著共同祖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繩文人
  • 外文名:Jomon people、じょうもんじん
  • 所處時代:繩文時代
  • 活動年代:公元前16000年-公元前3000年
  • 現代後裔:蝦夷,阿依努,琉球民族,大和民族
  • 所在地區:16000~3000年舊石器的日本列島
  • 人種類型:蒙古人種與澳美人種混合體質
  • 人種來源:舊石器時代中國大陸
概念,特徵,研究,與漢族關係,

概念

繩文人是日本繩文文化時代的居民,繩文時代是日本舊石器時代後期,約公元前16000年以前到3000年前後的時代居民,由於製作繩文陶器並定義為繩文人,繩文人來源在前期一直是未解之謎的,由於出土繩文人人骨只有女性保留完整,根據3800年發現繩文女性人骨祖源測試結果顯示繩文人mt-dna為n9b,其主要集中於北亞尼夫赫和烏爾奇人當中,繩文男性祖源依然是未知的利用現代較為接近繩文人阿依努或琉球人推斷為d1b和c1a,其中d1b的兄弟支系存在於青藏高原各個民族中以及印度洋安達曼群島尼格利陀人他們父系D-m174來自於6萬年前最走出非洲來到東亞現代人類。其中c1a兄弟支系主要存在於北亞蒙古族和通古斯以及澳大利亞土著中共同來自於5萬年第二批走出非洲男性c-m130,近年來通過3800年前復原繩文人女性常染色體發現繩文人應當與漢族擁有一個祖先且在3.8萬年~1.8萬年在亞洲大陸分離遷往日本,現代日本疑似有35%男性人口y染色體來自於舊石器時代繩文人,也有日本學者表示大和民族y染色體d1b可能是近代與阿依努和琉球混血帶來,因為依然很難測出舊石器時代繩文男性Y染色體單倍群,現代本州和族大約繼承10%繩文人常染色體,阿依努族為70%.琉球族30%

特徵

繩文體質特徵基本形態以蒙古人種形態為主同時夾雜著一定低緯度特徵,也有學者認為繩文人是原始蒙古人種,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種,成年男性身高不到165厘米,成年女性不到150厘米,根據吉林大學教授周蜜與朱泓,中國考古學家汪洋,對舊石器時代繩文人人骨與現代人種對比發現繩文人中應當也分為渡來系和土著系因為在繩文時代前之,日本就已經發現更古老骸骨如港川人及明石原人而這些更古老骸骨其港川人接近舊石器時代廣西柳江人,以美拉尼西亞特徵為主,而繩文人也應該分為繩文時代渡來人與日本更古老土著明石原人及港川人混血形成的製作繩文陶器文化居民時代,吉林大學考古學人類學家朱泓利用體質人類學對繩文時代居民出土人骨進行體質測量發現繩文時代絕大部分居民人骨接近於同時代古東北青銅時代居民,呈現出現代東北亞蒙古人種特徵,少部分居民接近同時代古華南人種類似於現代澳大利亞及美拉尼西亞人種(尼格羅-澳大利亞)特徵。因此繩文人應當是北方蒙古人種同日本更古老舊石器居民港川人(類澳美形態)黑色人種混血形成,其合併組體質特徵為,膚色偏黃,面部扁平且極為寬闊,短面,鼻根凹陷,且有較強的闊鼻特徵,根據出土人骨數據顯示繩文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57cm,但是膚色卻是黃色的,矮而不黑

研究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與國立遺傳學研究所、東京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完成了繩文人的全基因組解讀。由此可以推斷繩文人是在3.8萬~1.8萬年前從大陸集團中分離出來的。在人類學研究中引入最新的基因組解析的趨勢在世界上也被推進,目前已經誕生了改變傳統觀念的劃時代成果。通過對繩文人基因組的完全解讀,探尋日本人起源的研究有望加速。
繩文人是大約1.6萬年前至3000年前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人群。誕生於非洲大陸的人類在4萬~5萬年前進入東亞地區。據推測,部分人經過西南諸島、朝鮮半島、庫頁島等遷往日本列島。這些古人通過狩獵和採集生活,廣泛分布於日本各地。自3000年前之後又有彌生人這一新的人類集團從大陸遷到日本,不斷推進與繩文人的混血。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組成的團隊1990年代對位於北海道禮文島的船舶遺址進行發掘,從生活在約3800年~3500年前的繩文人女性牙齒中提取了DNA。研究團隊將得到的遺傳信息與現代東亞人進行比對,發現了繩文人的祖先集團與現代漢族人祖先的分離時間。
儘管此前已將各種各樣的發掘物品和史料結合起來對分離時間進行了推測,但僅靠基因組信息就鎖定年代這還是首次。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員神澤秀明表示“準確解析日本史前人類的全基因組尚屬首次”。
通過基因組信息研究團隊獲得了此次解析的一位繩文人女性的詳細情況。研究團隊發現,她分解脂肪的基因發生變異,說明體質上適應了狩獵生活下以肉食為主、油性較大的飲食。另外她被認為對酒也比較耐受。面部表情方面也存在多項遺傳性特徵,研究團隊於2018年發表了面部復原圖。
研究團隊考慮今後解析30個左右的個體,調查地區差異。照此下去,如果能建立起繩文人的資料庫,就能逐步揭開繩文人是如何向日本列島擴散的,以及與隨後進入日本列島的彌生人之間進行了怎樣的交融。這將有助於查明遺傳病的起源等,在醫學研究方面發揮作用。
繩文人與彌生人:在繩文人開始生活在日本列島之後,約3000~1700年前彌生人也遷移到日本。繩文人和彌生人之間不斷混血。此次的研究還發現,混血程度在各地區存在差異。在東京採樣的本州人群保留了約10%的繩文人基因。而北海道的阿伊奴人則保留了約70%,沖繩縣的人群保持了30%。

與漢族關係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研究人員2019年5月13日宣布,他們成功解讀了日本古代繩文人的遺傳信息,並推斷繩文人和中國漢族擁有共同祖先。
繩文人是指約1.6萬年前至約3000年前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古人,因製作繩文圖案的陶器而得名。此前日本有研究顯示,現代日本人的基因組約有15%來自繩文人。
據日本時事社等媒體報導,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領銜的研究小組解析了一名生活在3500年至3800年前的女性繩文人遺骸的基因信息。這具遺骸發掘於日本北海道的一處船舶遺蹟中,研究小組從其牙齒中採集了脫氧核糖核酸(DNA),並實現了和現代人骨骼幾乎同等精度的基因組解讀。
研究人員推斷,繩文人祖先大約從3.8萬年至1.8萬年前從亞洲大陸來到日本,與中國漢族有著共同祖先。繩文人以比較小的群體過著狩獵採集生活。從這名女性繩文人遺骸的遺傳信息等可以判斷,她具有較強的酒精耐受性,能適應高脂肪的飲食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