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光銅柱坊

績光銅柱坊

“績光銅柱”坊橫跨在漳(州)泉(州)古驛道中,是目前廈門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石牌坊。石坊通高9米多,明間寬3.6米,次間寬1.23米,這一座古樸古香重檐仿木樓式結構的古龍坊,上檐鑲有鏤空“恩榮”聖匾,刻上“雙龍搶珠”、“太公釣魚”浮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績光銅柱坊
  • 地點:廈門
  • 建立時間:清代
  • :9米多
石坊正面鐫“績光銅柱”,背面鐫“思永峴碑”字樣,是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為紀念統一台灣的施琅將軍而立的。
施琅 (公元1627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是晉江衙口人。他原來是鄭成功部將,先後在同安有7年的活動時間。
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領兵自東山出發,在澎湖擊敗鄭軍統帥劉國軒,一舉解決了台灣統一問題。中秋佳節捷報傳到京城,龍顏大悅,隨即欽賜龍袍御衣並褒錫詩章,讚揚施琅統一台灣的功績。施琅逝世後,福建巡撫、學台、布政使、道、府、廳、縣等地方官員,為他建造了這座永久性的紀念牌坊。
石坊匾額的 “績光銅柱”和“思永峴碑”是對施琅的歌功,而且具有一定的典故。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帶兵平定交趾,立銅柱以表功,這就是“績光銅柱”的含義。而西晉羊祜任官時關心民瘼,深得民心,卒後百姓在他經常登游的峴山立碑紀念。因此,“績光銅標”、“思永峴碑”是歌頌施琅在統一台灣偉業中,像馬援那樣武績顯赫,像羊祜那樣綏懷遠近,值得後人永遠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