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施氏大厝

同安施氏大厝

施氏大厝位於廈門市同安區霞露街123號,是施琅將軍駐防同安時期住宅建築群的一部分,原先這裡有施氏祖祠及兩座生活起居大厝,現在僅存大厝一座。當我們走進大厝的院子,一眼就看到大廳里供奉著施琅的塑像,屋頂上懸掛著“武魁”的牌匾,斑駁的牆體和門板,鐫刻著一段輝煌的歷史,而庭院裡盛開的鮮花和旺盛的人丁,讓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古老的年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安施氏大厝
  • 位於:廈門市同安區霞露街123號
  • 厝主:施琅
  • 級別:市級
背景故事,文物保護,

背景故事

施琅生於1621年,死於1696年,福建晉江衙口鎮人,先後擔任清軍副將、總兵、福建水師提督。清順治14年(公元1657年),施琅赴同安任副將後,在施氏大厝居住了6年,現在大厝內仍然住著施琅的後裔—他的第24代孫施重慶和他的孩子是第25代。
儘管經歷了300多年的風風雨雨,施氏大厝內還保存著施琅將軍的一些遺物。
同安區文化局局長顏立水說,相傳這個就是他當時養馬的馬槽,施氏大厝的施氏後裔還給他保留著。
施琅最大的功績是統一台灣和力主保留台灣、守衛台灣。康熙22年(公元1683年),施琅率兩萬精兵和三百艘戰船東征台灣,在澎湖大敗鄭軍劉國軒部,迫使鄭成功之孫——鄭克爽的鄭氏集團投降。台灣統一後,在朝野多數主張放棄台灣的緊要關頭,施琅大聲疾呼:台灣斷不可棄。康熙皇帝最終採納了施琅的意見,設立了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於是正式納入清朝的版圖,防止了國家分裂,施琅被清廷授以靖海將軍,封靖海侯,卒後追贈太子少傅,賜謚囊壯。後人為了歌頌施琅為國家統一做出的功績,在同安城郊的頂溪頭村立了“績光銅柱”坊。
同安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洪文章說:“時間大概在1718年,也就是康熙年間,績光銅柱是取漢代一個叫績光(的人)的典故,表達施琅跟這樣一個人的功績可以相提並論。”
績光銅柱坊匾額題有“績光銅柱”和“思永峴碑”,其典故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因功勳卓著,朝廷為其立銅柱以表功;西晉羊祜都督荊州,因其常登峴山,後人立碑其地。立績光銅柱坊的意思是歌頌施琅象馬援一樣建立偉大功績,象羊祜一樣有德於鄉親,永遠值得懷念。
今施氏後代廣泛分布在台灣各地。

文物保護

2000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被公布為廈門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蹟。
但由於還沒有施予有效的保護措施,施氏大厝正面臨被歷史歲月湮沒的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