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條路:《新京報》10年傳奇

總有一條路:《新京報》10年傳奇

在創刊前,它被預言必死,然而其不但“一出生就風華正茂”,而且在中國傳媒江湖中高速馳騁了十年。在激烈的競爭與重重困境中,它如何突圍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在數位化、網路化時代,紙媒體逐漸沒落,它又如何保持發行和廣告收入的不斷增長?是什麼樣的精神在不斷傳承與複製,塑造出一支具有新聞理想、職業精神、專業能力的團隊?這裡獨家揭秘了《新京報》持續成長的經營秘訣;披露了《新京報》從傳統黨報改版、新型都市報探索到讀者視角的時政報導模式、不拘一格的言論版塊等方面一次次打破常規的創舉;展示了一件件重大新聞事件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精細剖析了《新京報》DNA,讓你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這樣一群有著“做最好的新聞”目標,永不滿足的自戀與折騰的媒體人。本書含有兩條主線,於巨觀處是北京報業競爭格局的十年變遷,於微觀處是《新京報》經典欄目創作秘籍,改版始末,編輯記者、發行人員的工作細節與逸聞趣事。本書是一本能讓普通人徹底讀懂《新京報》的特立獨行之內涵的通俗作品,也是業內人士獲取《新京報》經營創新秘密的權威報告。

基本介紹

  • 書名:總有一條路:《新京報》10年傳奇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1232853
  • 作者:曹保印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17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 首次全方位展示中國首家獲正式批准的跨地區聯合辦報試點,中國首家股份制結構的時政類報紙,也是目前北京地區版數最多、信息量最大的綜合性日報《新京報》的成長曆程,全面解讀其成功經營的秘訣。
 直擊楊新海特大殺人案、湖南嘉禾拆遷案、河北定州血案、汶川地震等重大新聞事件,內部爆料更多細節。
 披露傳統媒體人工作內幕。為寫此稿,作者採訪了新京報報社所有的中高層管理者、骨幹以及近40%的普通員工,從中選取了有代表性的故事,用幽默風趣的手法展示給大家。
 全書文字通俗流暢,處處閃現真知灼見,還原一個真實的《新京報》,值得每位讀者細細品讀!

作者簡介

曹保印
新京報傳媒研究院總監、《新京報傳媒研究》執行主編,著有《左手歷史 右手現實》《中國社會》《中國生態》《草根兒》《觀點保真》《Storie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NGOs》等40部中英文作品,其中《快跑,媽媽牛》榮獲2010年度冰心兒童圖書獎,《陪孩子看電影吧》入選2010年度新浪中國好書榜。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是我們的理想開啟《新京報》的生命,是我們的堅韌和激情支撐《新京報》走過艱難,走向榮光。
——戴自更 新京報社社長
心血澆鑄品牌,使命締造輝煌,十年成就傳奇。曹保印的這本書告訴我們:《新京報》記錄城事國事天下事,也書寫出自己驚心動魄的故事。
——朱永新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教授
作為創辦《新京報》的決策者之一,看了《總有一條路》,我倍感親切。我要對《新京報》說:“不管您走得多遠,我們為曾擁有您而感到自豪。”
——范以錦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原董事長
負責任,才能卓爾不群。有風骨,方能立於天地之間。《新京報》十年傳奇路,風骨與責任同行。
——師曾志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魯迅說,路是人走出來的。我以為需有兩個條件:較多荊棘載途,行者百折不撓。看看《新京報》這十年,讀讀這本書,深感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童兵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資深教授
無論媒體形態如何變化,無論政治與商業對新聞業有怎樣影響。我相信,有責任感、有榮譽感、有歷史感、有擔當感的新聞人永遠是社會最寶貴的財富,因為他們是社會進步的脊樑,是中國社會民主進步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本書為我們展現了這群人的智慧、困惑與堅守,是我們了解中國新聞人最好的視窗。
——吳飛 浙江大學國際文化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名人推薦

是我們的理想開啟《新京報》的生命,是我們的堅韌和激情支撐《新京報》走過艱難,走向榮光。
——戴自更 (新京報社社長)
心血澆鑄品牌,使命締造輝煌,十年成就傳奇。曹保印的這本書告訴我們:《新京報》記錄城事國事天下事,也書寫出自己驚心動魄的故事。
——朱永新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教授)
作為創辦《新京報》的決策者之一,看了《總有一條路》,我倍感親切。我要對《新京報》說:“不管您走得多遠,我們為曾擁有您而感到自豪。”
——范以錦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原董事長 )
負責任,才能卓爾不群。有風骨,方能立於天地之間。《新京報》十年傳奇路,風骨與責任同行。
——師曾志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魯迅說,路是人走出來的。我以為需有兩個條件:較多荊棘載途,行者百折不撓。看看《新京報》這十年,讀讀這本書,深感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童兵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資深教授)
無論媒體形態如何變化,無論政治與商業對新聞業有怎樣影響。我相信,有責任感、有榮譽感、有歷史感、有擔當感的新聞人永遠是社會最寶貴的財富,因為他們是社會進步的脊樑,是中國社會民主進步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本書為我們展現了這群人的智慧、困惑與堅守,是我們了解中國新聞人最好的視窗。
——吳飛 (浙江大學國際文化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圖書目錄

第一章歷史,真的開始了
偉大的城市,總會發出偉大的召喚
一拍即合的投緣,沒有底牌的談判
一場又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
一盆又一盆預言“必死”的冷水
不搶別人碗裡現有的米飯
歷史開始了!負責報導一切
第二章沒有路,就去闖一條
沒有什麼不可以被改變
五角還是一塊?這是大決策
沒有路,就去闖一條
你不投廣告,就是你的損失
奇蹟是可以創造的
新聞人的煉獄而不是天堂
第三章要吃飯,更要有尊嚴地吃
今天,我們把金獎頒給事實
每年數千萬元,要還是不要
做良知新聞,負責報導一切
要吃飯,更要有尊嚴地吃
堅決不能把自己也變得骯髒
靈魂飯:良知、風骨與自由
第四章只要出發,就一定能到達
去滄州,撬開公安的口
去嘉禾,曝光拆遷惡行
去定州,揭開血腥征地黑幕
去阜陽,逼問“白宮書記”
去汶川,記錄百姓苦難
去邁扎央,獨闖殺人賭場
第五章要想有地位,先要有作為
每個人都脫光了給人看
保衛東四八條,贏了!
保衛梁林故居,輸了!
要想有地位,先要有作為
北京人真該覺得羞愧
好的更需要改變
第六章DNA在,靈魂就在
因為理想,所以選擇
更大的胸懷,更悲憫的心
上學,一個都不能少!
捷運口睡著的“黃獅子”
最好的新聞在路上·記者在行動
最好的新聞在路上·父親的瓦刀
後記新聞是歷史的草稿
附錄一《新京報》發刊辭
附錄二新京報社社歌

後記

新聞是歷史的草稿

2012年11月29日,電影《1942》公映。30日晚,我獨自走進電影院,默默看著鏡頭裡的茫茫雪原,和那些在雪原里隨時倒斃、說著河南話的老鄉們,自始至終沒有流淚。我驚訝於自己的沉默。走出電影院,走進陰暗的電梯間,我不無吃驚地發現,和我一起看完電影的人們,大多像我一樣沉默,無人說笑,甚至無人議論。在無數人追求“娛樂至死”的時代,這樣的“娛樂體驗”,我第一次遭遇。
回到家裡,我寫了一條微博:“鄭重推薦#電影1942#如果你是河南人,你不能錯過《1942》,否則,你可能會錯過對河南歷史的記憶;如果你是中國人,你不能錯過《1942》,否則,你可能會錯過對民族苦難的體察;如果你是中國的年輕人,你更不能錯過《1942》,否則,你可能會錯過對國家現狀的反省……馮小剛沒給我廣告費,劉震雲也沒有。”發完微博,我便拿起史料彙編圖書《1942:河南大饑荒》,在書房裡默默閱讀,默默回憶童年時聽老人們講的吃野菜、草根、樹葉、榆樹皮、觀音土……的故事,直至窗外泛起熹微的晨光。
第二天上午,當我打開微博時,發現已經有371條轉發、75條評論,我知道,無數塵封多年的公共記憶,正在被這部電影傳遞出的歷史信號激活;一連串的“數字歷史”,如1937年—30萬人、1942年—300萬人、1962年—3000萬人……正在經過微博的傳播,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不過,作為專業新聞人,我也清醒地知道,如果沒有翔實史料的證實或證偽,如果沒有一個個名字一一對應這些數字,數字終究只是數字,很難具有更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在今天這個日益數位化的時代和社會裡,這樣的數字很容易再次被歷史的風沙湮沒,並且時代越是久遠,越難打撈數字背後的真相。
怎么辦?歷史是昨天的現實,現實是明天的歷史。打撈歷史,因此也就是打撈現實;同理,打撈現實,也同樣是打撈歷史。要讓傳說中的“數字歷史”豐滿起來,從數字中走出一個又一個有名有姓、有家有口、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愛有恨的人,就需要盡心竭力地打撈現實、打撈歷史。那么,除了秉筆直書的史學家,還有誰能通過文字、影像的力量,做這樣的“現實追問者”和“歷史打撈者”?
在電影《1942》中,有一位名叫白修德的《時代》周刊記者,他只身前往河南重災區,親眼看到了人吃人、狗吃人的慘相,震驚之下,在《時代》周刊發表相關報導,將災區慘相暴露於天下。在電影《1942》中,有一位名叫蔣鼎文的國民黨軍人,他對前來請求減免河南賦稅的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說:“如果老百姓死了,土地還會是中國的。但如果我的士兵餓死了,土地就會成為日本人的。”
歷史上,確有白修德其人,他全名是西奧多·哈羅德·懷特(Theodore Harold White),是《時代》周刊駐亞洲特派記者,1942年10月26日,他先是根據來自洛陽和鄭州的傳教士關於河南正發生饑荒的信件內容,寫成題為《十萬火急大逃亡》的報導,刊發於《時代》周刊;隨後,他又在1943年2月末深入河南重災區實地採訪,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後,寫成題為《等待收成》的報導,在無名的洛陽電報局職員的幫助下,未經國民黨重慶方面的新聞審查,經由成都的商業電信系統直接發往紐約,刊發於1943年3月22日《時代周刊》,河南災情隨即引發世界輿論譁然,蔣介石被迫賑災。而電影中蔣鼎文的那段台詞,正是白修德在其個人回憶錄《探索歷史——一個人的歷程》(In Search of History ——A Personal Adventure)中的記錄:“‘如果人民死了’,一個官員對我說,‘土地還會是中國的,但如果士兵餓死了,日本人就會占領這些土地。’”
顯然,記者白修德就是一位“現實追問者”和“歷史打撈者”,他不惜一切代價地追問現實真相,打撈被雪藏的歷史,紙媒《時代》周刊承載和傳播了他發出的信息。而在白修德之前,也已有中國紙媒的記者扮演了“現實追問者”和“歷史打撈者”的角色,比如重慶《大公報》記者張高峰及其報導《豫災實錄》,南陽《先鋒報》記者孫良田及其報導《重重災難下的豫北》,記者李蕤及其報導《無盡長的死亡線——記隴海線上的災胞》,記者流螢及其報導《喑啞的呼聲》《走出災民的“大聚口”》《風砂七十里》《從鞏縣到汜水》《驚人的“古董集”》《雨天絕糧記》等。
正是這些震撼人心的新聞,最終將河南的災情信息,一點點艱難地披露出來,使名為天災、實乃人禍的真相,慢慢大白於天下。也正是這些恪守良知和正義的記者,最終寫成了歷史的草稿,讓今天的人們窺一斑而見全豹地知曉了民族歷史的悲劇及其成因。今天,看著這些新聞發黃變枯的載體,如手工製作的重慶《大公報》、只能見到影印版的南陽《先鋒報》,感覺完全就是在看承載著歷史真相的史書,而不是生命短暫的報紙;報紙版面上的那些鉛印或油印的名字,更是從記者真正轉變成了歷史見證者,每一個名字都令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然而,這一切,對今天的很多年輕新聞人來說,都仿佛成了不可想像甚至不可思議的民間傳說。江湖,早已不再是從前可以笑傲權貴與生死的江湖。在越來越多人的眼裡,江湖成了名利場。在這裡,權貴不再被笑傲,而是被投機;生死不再被笑傲,而是被沆瀣。於是,在傳媒界,越來越多的人津津樂道於信息的傳播方式、信息的利益分配模式、信息的點石成金路徑、信息的投石問路渠道,新媒體、全媒體、雲媒體等概念被一再熱炒;各種基於計算機運用與信息傳輸的電子載體,開始向古老而傳統的紙質載體發出挑戰書甚至決鬥書,並且預言紙媒必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悲劇性地死去,真正地灰飛煙滅。
預言能否成真,還有待實踐的檢驗。在媒體發展的歷史上,類似的預言事實上並沒有變現。廣播誕生時,人們預言報紙會死去,但報紙活著;電視誕生時,人們預言廣播和報紙會死去,但廣播和報紙還是活著;網路誕生時,人們預言報紙、電視、廣播都會死去,但它們也還是活著;當移動終端越來越時尚時,人們更是預言連網路都會變成老古董,更不必說報紙、電視、廣播,這個預言能變現嗎?會不會又是一個荒唐的瑪雅人傳說?雖然如此,向新媒體轉型,向全媒體邁進,向雲媒體出發,還是成了越來越多紙媒的使命甚至宿命。與此同時,更有觀點不斷發出令人驚悚的警告:傳統紙媒已經無藥可救,數位化是找死,不數位化是等死。這種觀點顯然過於極端,屬於悲觀主義者的邏輯,畢竟,沒有誰會愚蠢到跑步進入墳墓,擁抱自己的墓碑。
可是,這些終究只是外在的皮肉,而不是內在的靈魂。在我看來,無論信息生成的技術多么發達,信息傳播的方式多么快捷、便利,信息本身永遠是最重要的。這其中,被良知與正義“靈魂附體”的信息核心,才是最有價值的。否則,信息便不再是閃閃發光、照亮世界的寶石,而是面目可憎、骯髒世界的垃圾。事實上,在網際網路的虛擬世界裡,垃圾正在日益淹沒寶石,無數的人們往往樂此不疲地在垃圾中“尋寶”,卻渾然忘記了無數的寶石正在被自己變成垃圾。這是誰的悲哀,又是誰的悲劇?
正因為這樣,我才要說,無論信息生成的技術多么日新月異,信息傳播的方式多么五花八門,作為專業新聞人,都始終要將生產富有良知與正義的信息,作為自己的首要也是唯一職責。舍此根本,對專業新聞人來說,信息都只是垃圾,製造這樣的信息都是罪惡。
所以,一個有責任感、有榮譽感、有歷史感、有擔當感的新聞人,一定是一個將良知與正義置於生死之上的新聞人,一個崇信“品質源於責任”的新聞人,一個把新聞當成歷史的草稿來書寫的新聞人,一個笑傲權貴與資本卻之於底層百姓甘心卑微的新聞人,一個毫不計較個人得失卻斤斤計較公共利益受損於萬一的新聞人,一個所有的抗爭、努力與奮鬥都只為了讓公共記憶被激活至少不“被失憶”的新聞人。
這樣的新聞人,才是活出了個人價值與公共價值的新聞人;這樣的新聞人群體,才是活出了個人尊嚴與國家尊嚴、民族尊嚴的新聞人群體。當一個媒體擁有這樣的新聞人群體,則無論它是否紙媒,都一定會活得生機勃勃,絕無所謂時日無多的可能。這樣的新聞人群體不死,包括紙媒在內的所有媒體就不會死。當一個國家擁有這樣的新聞媒體群,則無論它身處世界上的哪一個位置,都一定會活得有稜有角,不必自稱大國,而必定會被尊為示範天下的國家。這樣的新聞媒體不亡,則無論貧富大小,其所在的國家和民族就不會亡,並且由貧變富,由富變強,由小變大,由大變巨,始終有自信,有擔當。
所以,對一個媒體來說,培育一批又一批有責任感、有榮譽感、有歷史感、有擔當感的新聞人,讓他們都在被良知與正義“靈魂附體”的狀態下,全天候出發在追問現實、打撈歷史的路上,才是最值得運籌帷幄的第一要事;對一個國家來說,培育一批又一批有責任感、有榮譽感、有歷史感、有擔當感的新聞媒體,全天候出發在追問真相、反省歷史的路上,才是最值得未雨綢繆的第一國是。有了這樣的媒體人與媒體,1942的人間慘劇才會被徹底避免,更不必說此後還會再有更加悽慘的1962。
2003年11月11日《新京報》創刊,迄今將走過十年歷史。作為新京報人,我深知,倡導“品質源於責任”的《新京報》,正是我所期待的有責任感、有榮譽感、有歷史感、有擔當感的媒體,“一出生就風華正茂”的《新京報》,歷經十年磨鍊,在轉型全媒體之後,還將繼續“風華正茂”;而有著詩人的情懷、學者的專注、僧徒的虔誠、政治家的敏感的新京報人,我的親愛的同事們,更是被良知與正義“靈魂附體”,通過自己的報導,努力做有責任感、有榮譽感、有歷史感、有擔當感的新聞人,書寫著歷史的草稿。
鑒於此,我寫下此書,作為奉獻給《新京報》十周年的生日禮物。
書中大量引用《新京報》同事們的回憶文章,限於篇幅和引文的煩瑣,以及寫作時間的高度緊張,不再一一標明,乞請諒解,並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好在,我們共同的回憶,都只為了《新京報》的昨天更溫暖,明天更光明。十年一瞬,遠望百年!
曹保印
2013年9月24日

序言

我的前面沒有路,我的後面是條路

在轉型期的中國,《新京報》注定是一個傳奇,十年前是一個傳奇,十年間是一個傳奇,十年後還將是一個傳奇。
不過,當我寫下這句話時,我又突然想:在轉型期的中國,除了作為媒體的《新京報》,恐怕只有為數極少的中國人,能將自己的生命過成傳奇,過去是傳奇,當下是傳奇,今後還將繼續是傳奇。
儘管,當今中國每天都發生著種種電閃雷鳴的傳奇,也有很多人在參與創造著傳奇,但是,這些傳奇常常會和大多數人擦肩而過,沒等你回過神來,傳奇就已經成為真正的傳奇,讓你望塵莫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轉型期的中國,你不能按常理出牌,也不能按常理看牌,還不能按常理打牌,因為你參與遊戲的牌局本身,就是沒有規則的,或者說,規則無法設定,瞬息萬變。變,是轉型期中國不變的常態。認不清這一點,你連參與牌局的資格都將喪失。
在這樣的牌局中,不輸,已經是極難達到的目標;贏,更會成為傳奇。贏家,絕大多數不是玩牌者,而是允許你玩牌者。這個看似在牌局之外,實則深入整個牌局、允許你玩牌者,雖然無時無刻不在你身邊,雖然你能感受其真實的溫度與氣息,但你永遠看不到。
然而,贏,也絕非完全沒有可能。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參透牌局。至少,你是否能在牌局悄然巨變的瞬間,捕捉住轉瞬即逝的機會,以電閃雷鳴之勢,打出不讓自己身陷絕境的王牌,卻又從不拋掉自己的底牌。做不到這一點,你要么尷尬陪玩,要么直接出局。
在當代中國,作為一個人,活著,就是不輸;有尊嚴地活著,就是傳奇;有尊嚴而又有意義地活著,那就是神跡。作為一個媒體,同樣的道理,活著,就是不輸;有尊嚴地活著,就是傳奇;有尊嚴而又有意義地活著,同樣也是神跡。而有尊嚴、有意義的全部核心,並不在於你有多么高超的牌技,可以遊刃有餘地出局入局,而在於你將自己的靈魂置於何處,你信
仰著什麼,堅守著什麼,追求著什麼。
一句話:你的價值觀等於你全部的尊嚴。要想過一種完整的、有尊嚴的生活,就必須堅定地擁有一種完整的、能讓整個世界也能讓你自己美好的價值觀。舍此,沒有第二條路。美好的價值觀,是你的唯一選擇,它就是你全部精神生命的DNA,是你的靈魂,也是你最重要的底牌。有了這樣的DNA,縱然你的前面沒有路,但轉過身去,你的後面就是路。而如果沒
有這樣的DNA,你的前後左右就都不會有路,整個世界就是你的囚籠。不是別人囚禁了你,是你自己囚禁了自己。
換句話說,尊嚴從來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你自己堅守和爭取來的。一個沒有尊嚴的人,一定是自己將尊嚴拋棄、出賣的人。同理,一個沒有尊嚴的媒體,也一定是自己將尊嚴拋棄、出賣的媒體。
正像我在書中所寫,對《新京報》來說,DNA在,靈魂就在。靈魂在,尊嚴就會在。而一個有尊嚴的媒體,才會贏得公眾的尊重,也才會贏得質疑者、批評者、監督者的尊重。
現任新京報傳媒副總裁楊曦微對此感受非常深。
2009年2月,蒙牛特侖蘇事件曝光,但蹊蹺的是,很快各媒體包括網路在內,關於蒙牛的負面報導戛然而止,隨即出現的是特侖蘇在各媒體鋪天蓋地的廣告。顯然,很多媒體已被收買。在蒙牛特侖蘇事件上,《新京報》並不是首報,而在這個事件之前,也並不例外地被蒙牛簽了特侖蘇廣告,A03時事評論版半版,從周一刊至周五。凡是在《新京報》上刊發過
廣告的客戶都知道,除了頭版封面廣告,在報紙所有的版面中,時事評論版是廣告費最高的。
在蒙牛特侖蘇廣告刊出前兩天,時任《新京報》廣告中心負責人之一的楊曦微,接到流程管理部總監唐紅斌電話,讓他通知蒙牛,用其他廣告替換下周一將刊登的特侖蘇廣告。楊曦微問為什麼?結果被告知,采編要求換。原來,《新京報》經過深入的調查採訪,已經準備好從下周一開始,報導蒙牛特侖蘇事件,並且每天在時事評論版刊發評論,質疑特侖蘇的產
品質量問題;同時,在A疊做深度報導,計畫也是報導一周。采編與經營,直接發生了對撞。
楊曦微沒有直接給蒙牛當時負責政府公關和媒體傳播的副總裁李彤打電話,而是讓分管食品的高級經理和業務同事馬上聯繫蒙牛相關人員,得到的答覆是,沒有別的稿子可換。蒙牛表示接受《新京報》曝其負面,但蒙牛的廣告不能隨意被替換和取消,因為稿件符合廣告法,也跟新京報社簽訂了法律生效的認刊書。
看在100多萬元白花花銀子的份上,楊曦微跟報社相關領導溝通,能否讓特侖蘇廣告和報社對蒙牛的負面報導同時都上,但得到的答覆是,《新京報》不能像其他媒體,明明知道特侖蘇有問題了,出錢可以消負面,出錢還可以上廣告,要是這樣,何以言《新京報》的責任?
最後,廣告還是撤了。而一直以來,蒙牛跟《新京報》的合作非常好,並且是食品行業廣告大戶,如果在這個關鍵時刻撤了特侖蘇的廣告,《新京報》將要損失的,又豈止是一個100萬元?然而,《新京報》毅然選擇了對公眾負責,選擇屬於自己的媒體尊嚴。這件事情之後,儘管蒙牛一度不理解,甚至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利益權衡後,依然將廣
告投放在《新京報》上。有過類似經歷的廣告大戶,還有國美電器,它在《新京報》的廣告投放,比蒙牛的還要多。
通過上面這個故事,你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新京報》贏了,而且一贏就是連續十年,成就了自己的傳奇,贏得了自己的尊嚴,創造了“品質源於責任”的《新京報》品牌形象。
然而,在風雨十年間,《新京報》也曾遭遇多次重大危機,而每一次重大危機,都幾乎將《新京報》置於絕境。2003年年底,《新京報》創刊不久,首任總經理喻華峰、首任總編輯程益中因涉“南都案”,身陷牢獄,雖然程益中被無罪釋放,並獲世界新聞自由獎,但卻從此被迫與《新京報》無緣;而喻華峰則被判刑,四年之後才提前出獄,也從此被迫與《新京報》無緣。在喻華峰、程益中先後入獄之後,《新京報》不但面臨高級管理層的重大缺位,而且面臨辦報資金突然極為緊張的重大難題,即便如此,《新京報》依然恪守自己讓世界更美好、讓中國更美好的價值觀,艱難而隱忍地走出了風暴區,品質依然,責任依然,風骨依然。
2005年年底,《新京報》又一次遭遇外圍風暴,第二任總編輯楊斌和兩位副總編輯突然被撤職,這不僅引發外界高度關注,而且引發內部強烈震盪,多位中層管理人員和骨幹員工辭職,《新京報》再次陷入風暴區。在種種猜測如蜂行蟻聚,各種壓力空前突降,外界紛紛擔憂《新京報》從此了無風骨之後,《新京報》又在極短時間內突出重圍,繼續甚至更加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品質更高,責任更強,風骨更勁,不但沒有拋棄、出賣自己的尊嚴,反而更加努力,堅持做一份有尊嚴的報紙。
此後,2011年9月、2013年1月,《新京報》又連續遭遇外圍強大風暴,但身處風暴中心的《新京報》,依然堅守住了自己的價值底線,堅守住了自己的媒體尊嚴,《新京報》人也堅守住了自己職業報人的風骨。在很多人看來《新京報》已經無路可走的時候,《新京報》不但依然堅定地走著自己的路,而且在新媒體技術的巨大挑戰之下,轉身全媒體,努力做互聯
網時代最美好的報紙,堅定守望百年大報夢。
事實上,自2003年11月11日創刊之日起,十年來,《新京報》一直將自己定位成以責任為靈魂,致力於記錄時代步伐,追求進步、美好的報紙。一次次,《新京報》的前面似乎沒有了路,但一次次,《新京報》都忍辱負重,突破重圍,重新走出了一條新路。對《新京報》來說,路變了,但路標沒有變,所以,無論遭遇多少磨難,《新京報》都一直向前。
傳奇十年路,《新京報》告訴世人兩個字:尊嚴。
有尊嚴,所以有價值。有價值,所以有靈魂。有靈魂,所以有品格。有品格,所以有未來。《新京報》如此,每個人也應當如此。
曹保印
2013年9月2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