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憲第

“總憲第”是清左都御史署吏部尚書吳芳培的故宅,當地人又稱“新莊大夫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總憲第
  • 俗稱:新莊大夫第
  • 擁有者吳芳培
  • 年代:清代 
簡介,吳芳培,記載,

簡介

這座府第原有向東大門,上有白石門額刻“總憲第”三字。大門內有門廳和院落。現門廳已圮,存向南正屋一進七間,及右邊“梅源書屋”五間,合計建築面積約有677平方米。正屋一字形前牆,花磚門牆,白石門坊,上有矩形石額,門牆兩邊砌青石牆裙,外觀質樸大方。大門內側上首亦有石額,刻“清風入座”四字,後有吳芳培所撰跋文。
總憲第總憲第
前廳兩邊砌隔牆,開白石圓門通兩廂。堂廳三開間,前有四水到堂天井,兩邊各有三間正房。正房上有閣樓,前有廊檐和天井,天井中用磚石塔砌花墩,上置盆栽花卉。同寬敞的正屋相比,梅源書屋小巧雅致,前牆亦以花磚貼面,白石門坊,內有一字形長方天井。堂廳較小,兩邊共有四間廂房,上層有樓房。房前檐柱的斜撐上,鏤雕人物鳥獸,門扇窗欞上刻纏枝花紋。書屋前有小院落,尚存古井、桂花樹等物。相傳此屋是吳芳培課讀子孫的地方。

吳芳培

吳芳培一家有數處住宅,“清風入座”四字石碑提供了一條線索。吳芳培所寫的跋文稱:“乾隆三十一年歲次丙戌,先大夫朴堂公築室新成,題此四字額於廳前。培遷居此,模向石以示無忘先世之意。嘉慶三十一年丙子九月,吳芳培書”吳芳培的生父吳希文(號朴堂),曾任山西武寧府同知。由跋文可知,他在乾隆三十一年建西莊大夫第(已圮)。存一白石斷碑,刻“清風入座”四字,落款為“潘成章題”。潘成章是茂林附近的潘村人,做過山東金鄉縣令,攝萊州府同知。為官清廉自守,頗有清譽。吳希文請他題寫此四字,無非表示為官清廉之意。
吳希文的兄長吳俊髦乏嗣,以吳芳培承祀。他的居宅“贊治第”中,也有一塊“清風入座”四字青石碑(未落款)。現“贊治第”保存完好,包括門廳和正屋,建築面積約有782平方米。大廳三楹,正房六間,裝飾富麗堂皇。此外,據說“總憲第”建成以後,門前有關聖殿礙道,吳芳培沒有居住,又在九甲建東莊大夫第。不知此說確否,但在九甲確有一座大夫第,大門前小巷對面牆上原有墨書“東莊”二字。現大夫第存門牆及正屋一進五間,建築面積約256平方米。

記載

據縣誌和吳氏宗譜記載,吳芳培字霽菲、號雲樵,乾隆甲辰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四川正考官,順天府學正、會試副總裁、禮部及兵部侍郎等職,嘉二十三年(1818)擢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史部尚書,是涇縣歷史上最高品位的官員。道光二年(1822),告官歸里,兩月後逝世,享年七十歲。在他的宦海生涯中主要是文職,但也參加過一些軍事活動,深得嘉慶皇帝寵信。不僅在官職上屢有升遷,而且受到皇上的“慰勉”。
他去四川赴任主考時,途經湖北沔縣適農民起義軍攻城。吳芳培暫留助縣官籌劃守御,並與副考官魏元煜登城嚴陣以待,起義軍罷攻退去。他回到京城時,皇帝詢問有關情況,特加褒諭“深憫勞藎”。在他任兵部侍郎期間,京城發生過一起暴亂,林清等百餘武裝突入禁宮。吳芳培率兵同有關王、大臣等抗擊,很快予以平息。嘉慶六年他赴河南學正,臨行前皇帝特別面諭:“汝兩次考差俱取前列,舊歲典試入蜀道途受警。今特放河南,去京較近,離汝安徽亦不遠,汝其勉之。”皇上對他可謂關懷備至。嘉慶十三年,三品以上大員舉行“同考”,吳芳培寫的文章受到皇帝的褒獎:“寫作俱作,可雲好學”。被同僚們傳為“榮耀”。
到了道光皇帝登基以後,吳芳培好像失去了恩寵,上書告老還鄉很快得到“恩準”。他的家鄉流傳這樣一則故事:吳芳培告老還鄉時兩袖清風,同僚中有位知友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從皇上那兒“賺些錢”回家過日子。他向皇上告辭的那一天,特地叫人抬了十幾隻大木箱同時上朝。道光皇帝本來不喜歡吳芳培,看到他那十幾隻大木箱更加惱火,冷笑著對大臣們說:你們都說吳芳培為官清廉,現在你們看看他撈了多少錢財回去?他那位朋友奏道:吳芳培確實沒有錢,不過三朝老臣,回去總不能顯得太寒酸,是做樣子的。
道光皇帝怒道:他那沉重的大箱子裡裝的是什麼?那位朋友說都是裝的磚塊,裝裝面子而已。道光皇帝根本不信,傳諭打開箱子驗看,如果確是磚塊,就叫國庫給他全部換上金銀。木箱子當眾打開了,果然全是磚塊。道光皇帝十分意外,但是君無戲言,吳芳培帶著十幾箱金銀財寶回家。這則故事來自民間,反映了家鄉人認為他是位廉潔的大官,也許同“清風入座”四字有某種關係。
吳芳培在京為官期間,據說曾率領涇籍官紳訴訟,收回了被人占去的涇縣會館,為家鄉人做過一些事情。他還愛好吟詩,曾奉詔在重華宮茶宴聯句,才思清新敏捷。並著有《雲樵詩箋》四集印行於世,可惜其書留下來的甚少。有人記得他的這樣兩句詩:“莫學園東籬根筍,才成新竹便低頭”。破土而出竹筍,長成新竹便垂下頭來,借物喻人,表現了讀書人的“氣節”觀。是寫自己的襟懷,亦有誨勉後人之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