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國

總國(ふさのくに、捄國)是律令制以前大和政權稱呼後來的令制國體系中相當於下總國上總國安房國等三國的地域名。“總國”是後世採用的佳字,ふさのくに一詞本來是用“捄國”二字表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總國
  • 外文名:無
  • 出處:《古語拾遺》
  • 日語:ふさのくに
名稱來源,《古語拾遺》的記載,近年的研究,《陸路乃記》的觀點,沿革,總國分立,房州和總州(房總),

名稱來源

《古語拾遺》的記載

根據《古語拾遺》的記載,天富命帶領天日鷲命的孫子們,最初在阿波國麻植(後來的麻植郡)栽培穀物和麻,後來為了找尋更肥沃的土地率領一部分人乘著黑潮前往東方。在東方的陸地上登入後在新的土地上種植穀物和麻。因為麻培育特別好,所以用麻的日語別稱“總”來命名“總國”(另一說是“總道”)。在麻成功栽培的肥沃大地“總之國”中,天日鷲命的後裔阿波的忌部的居住地,以“阿波”之名命名為“安房”(二者在日語的讀音相同,都是あわのくに)。
根據《古語拾遺》的說法,“麻=總”的等式似乎成立,但“總”這個漢字和麻並不存在聯繫。因此,其中的疑問一直存在。在昭和42年(1967年)藤原宮發掘的木簡上記載著“己亥(699年)十月上捄國阿波評(安房郡、後來的安房國)……”的文字。最初剛發見的時候,解釋是“上捄”是“上狹國(=上總)”的別字。接下來又同樣在藤原宮發現了“天觀上〈捄〉國道前”字樣的木簡,這其間的文字無法判斷解讀,“捄”被認為是其它漢字的異體字,出現了好幾種說法。這時雖然也有觀點就是“捄”的本字,但“上捄”一詞意思仍然不通,這種觀點成了保留意見。

近年的研究

但之後的研究發現“捄”字的和訓讀音和“總”字同是“ふさ”,“天觀”也是那個時代實際存在的上總出身的僧侶,所以律令制以前“ふさ”很可能並不是表記為“總”字,而是捄國、上捄、下捄等的“捄”字。《大漢和辭典》中“捄”字的解釋是成穗的成熟的果實,那麻的果實在收穫時也可以用“捄”字表示,令制國成立後“捄”字被改為了和訓讀音相同的佳字“總”,所以《古語拾遺》中關於“總國”語源的的記載雖然是錯誤的,但“麻”和“總”也確實存在間接的聯繫,“總國”和“安房”的語源相同。
《帝王編年記》中記載上總國的成立時間是在安閒天皇元年(534年),因為與在語乾之後加上“前、中、後”字的吉備國、越國不同,而與毛國同是在語乾前加“上、下”字,所以一種觀點認為在6世紀中葉,“總國”被分割成“上總”、“下總”。一種觀點認為從6世紀到7世紀,這片區域有眾多國造分立,大和政權將所有國造所管理的區域合併為捄國(或是上捄國、下捄國)。一種觀點認為在後來的上總國的區域內被設定了六個國造,僅僅是六個國造中的武社國,在6世紀中葉至7世紀初就有不只一個勢力能夠建築與當時大和政權的大王陵的規模相匹敵的古墳,這些勢力與大和政權有緊密的聯繫。

《陸路乃記》的觀點

近藤芳樹的《陸路乃記》中認為總國並不僅僅包括安房國、上總國、下總國,也包括了相模國和武藏國。總國的一部分被分為總上(フサカミ)國和總下(フサシモ)國,フサカミ的フ省略後成了“サカミ”(與相模國的讀音近似),フサシモ的モ省略後再音變成“ムサシ”(與武藏國讀音相同)。相模國和武藏國的現物納租稅也是以布(麻)為主,而且還留下了“調布”、“麻布”等地名。

沿革

總國分立

律令時代以前,總國地區存在著須惠、馬來田、上海上、伊甚、武社、菊麻、阿波、印波、下海上、長狹、千葉等國造。從下海上國造管理的區域中分離出了匝瑳郡和香取郡也是在實行律令制之前。
一般認為大和政權把所有國造管理的區域都稱為總國,在律令制實行之後,幾經輾轉,將阿波國造和長狹國造管理的區域合併為安房國,印波國造和千葉國造及包含匝瑳郡和香取郡在內的下海上國造管理的區域合併為下總國,剩下的部分是上總國。但也有觀點認為令制國雖然是天智天皇時開始實行,但房總三國的設立是在孝德天皇時。

房州和總州(房總)

令制國後來都採用了中國風的別稱,安房國被稱為房州,上總國、下總國各自單獨被稱為總州,或兩國合稱為總州。房州和總州又合稱為房總。
房總的半島部分又被稱為房總半島,在現代也經常單獨把房總半島稱為房總。也有將包含總州在內的半島太平洋一側被稱為外房,東京灣一側被稱為內房的說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