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瑞收

縱瑞收

縱瑞收,男,1965年6月出生,農學學士。全國著名棉花大豆小麥玉米水稻花生甘薯專家。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全國農業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二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科技領軍人才。中國農學會、中國作物學會、中國遺傳學會會員。江蘇省十百千黨外人物。現任徐州市農業委員會推廣研究員。 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縱瑞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65年6月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學術研究,

人物簡介

縱瑞收,男,1987年安徽農師院大學本科畢業,農學學士學位,被直接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工作,2004年11月被國家人事部和農業部批准為“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現任徐州市農業委員會種子管理站“推廣研究員”。徐州市優秀專家; 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 2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2002年全國農業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004年入圍’江蘇省青年科學家獎“生命科學學科”前3名;先後榮獲國家、省、部級等各級科技成果獎20餘項,其中第1主持完成5項,獲國家、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等成果獎10餘項。參加完成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75-02-06和85-04-02課題研究。主持完成國家大豆等農業項目5項、省棉花項目16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多項。國家863項目申報主持人。發表論文60餘篇,參加國際學術交流、中國科協等全國學術交流10餘次。2006年以來徐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2002年參加地級宿遷市面向全國公開選拔副處級領導幹部職位中、取得了地級宿遷市農業局副局長領導崗位筆試和面試的第2名。“江蘇省十百千黨外人物 。

人物經歷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安徽農師院農學專業本科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
1987年7月至1992年6月,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工作。
1992年6月至今徐州市農業委員會種子站工作。
2004年被國家人事部和農業部批准為“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
社會任職:
1.徐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國農學會、中國作物學會、中國遺傳學會會員。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專家。 江蘇省十百千黨外人物。

學術研究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農業棉花大豆小麥玉米水稻花生甘薯新品種選育與技術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國家科技攻關項目75-02-06、01、02、03課題 “甘薯新品種選育與技術”研究。
2、國家科技攻關項目85-04-02、01、02課題 “甘薯新品種選育與技術”研究。
3、2006BAD13B04-1-01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棉花、麻類基因資源發掘與種質創新利用研究。
4、2004BA525B05-1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棉花、麻類基因資源保護與種質創新利用研究。
5、2006GB2A300037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雜交棉新品種產業化開發。
6、1998-2005國家大豆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項目8項。
7、2000-2010江蘇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項目16項。
8、抗黃萎病棉花資源的引進與利用、有色棉和優質棉國內外品種資源的引進等課題10餘項。
9、雜交玉米、水稻、穀子、小麥、 油菜、花生、高粱等作物品種引進試驗推廣等課題研究多項。
10、高產優質高效雜交棉新品種蘇棉23號的選育與開發套用。
發明專利:
1.高產優質強優勢抗蟲雜交棉新品種“蘇棉23號”、蘇審棉200401號、已授權 、2004-02-02
2. 高產優質通過國家試驗的強優勢抗蟲雜交棉新品種“徐銅3號”、申請尚未授權、2011-02-28
3、高產強優勢抗蟲雜交棉新品種“YZ-2”、晉審棉2101002、已授權、2010-05-05
4、蘇薯3號、6、7號、43-14甘薯品種;南農217、泗陽288、徐豆8、9號。
論文專著:
在國家級和學報級期刊《世界農業》《湖南農業大學學報》《河南科技大學學報》《中國農學通報》、等期刊上分別發表論文90餘篇。
發表中文論文:
1.縱瑞收、優良棉花親本的篩選創新利用、《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03期、61-64頁;
2.縱瑞收、優良棉花親本篩選創新利用研究與實踐、《世界農業》2007年10期、58-60頁;
3.縱瑞收、優良棉花親本篩選創新利用研究與實踐、《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S1期236;
4.強優勢雜交棉ZLTC-3和徐銅3號的選育研究《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4年2期;
5.優勢雜交棉育種經驗與技術理論探究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2期13-17;
6.優勢雜交棉選育的遺傳學基礎與實踐《現代農業科技》2005年2期,38~39;
7.優勢雜交棉的選育實踐與體會《山西棉花》 2003年 第03期,13~15;
8.棉花優良抗旱抗逆種質資源的篩選與創新利用研究《中國作物學會2007年學術論文集》、《2007年全國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9. 三系雜交棉育種繁育實踐與規模化利用研究探析 中國的遺傳學研究——遺傳學進步推動中國西部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年中國遺傳學會大會論文彙編 發表時間:2011-08-09
10. 彩色棉的試驗研究及其國內外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江蘇省遺傳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發表時間:2010-09-11
11.抗蟲棉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試驗研究 《江西棉花》2001年5期23-25;;
12.蘇棉23號的選育與生育特點及配套栽培技術 《種子世界》2004年6期;
13.淮北地區棉花葉齡指標與結鈴規律探討 《江蘇農林學院學報》2005年2期。
14.蘇棉23號高產配套栽培技術《江蘇農業科學》2006年第06期,68~69;
15.優勢雜交棉蘇棉23號選育報告與品種標準《山西棉花》2005年1期16~17;
16.蘇棉23號 《中國棉花》 2004年 第09期,31 ;
17.石遠321在江蘇徐州地區的高產栽培技術 《中國棉花》;1996;
18.蘇棉12號的生物學特性及配套高產技術《農牧產品開發》;1999;
19. 徐州市棉花生產品種布局與發展規劃建議 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 2010年 第14期
20. 三系雜交大豆研究進展與大豆雜種優勢的利用前景中國農業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CSAE 2011)論文集 發表時間:2011-10-22
21.徐州市大豆品種布局與生產發展規劃建議《安徽農學通報》2009年7期62頁;
22.大豆品種布局與生產發展規劃《2005年全國大豆遺傳育種學術會論文》14頁;
23.南農128大豆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農業科技通訊》;1997;
24.南農217大豆的生物學特性和高產栽培技術 《大豆通報》;1997;
25.甘薯庫源關係及其遺傳研究初報 《種子》1994年4期7-10頁;
26.徐薯18的豐產穩產性及其開發利用. 《江蘇農業科學》;1991;
27.甘薯品種源庫流關係探討《江蘇農業學報》1991年4期44-48頁;
28.徐薯43-14的特徵特性和栽培技術 《種子科技》1999;
29.高產優質小麥魯麥15號《當代農業》;1994
30種子包衣劑在小麥上的套用研究 《種子》;1995;
31.植物新品種產權保護狀況 《世界農業》;1996;
32. 袁隆平院士水稻一系法雜種優勢利用的理論基礎與核心技術 2009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發表時間:2009-11-29
33.植物克隆技術及其在農業上的套用探析《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2008;
34.人工種子及其開發利用前景 《農牧產品開發》;1992;
35中國黃淮海丘陵與半乾旱區域三系雜交穀子發展規劃探究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CSAE 2011)論文集 發表時間:2011-10-22
36.農業可持續發展探討---農業高新技術的利用《中國農學通報》2004年20卷;
37.推行實驗室能力驗證.提高種子檢驗能力《安徽農學通報》2010年6期139-140。
榮譽獎勵
1、2010-01-04抗病蟲棉花種質的創製與套用,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2名。
2、2011-02-25高產優質超高蛋白大豆泗陽288及其推廣套用,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第2名。
3、2008-05-06棉花種質資源創新、評價與利用,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2名。
4、2004年蘇棉14號的選育與套用 部級二等獎。
5.、2005年甘薯系列專用型新品種的篩選及推廣套用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6、2001年棉花對黃萎病抗性遺傳及抗病品種選育技術,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7、2000年優質高產夏大豆徐豆8號,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2名。
8、2001年棉花新品種石遠321,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等獎。
9、1999年南農217大豆在淮北地區的推廣套用,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2名。
10、1998年夏大豆新品種南農217的選育,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3名。
11、1999年棉屬種間雜交育種體系的創立,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發明特等獎。
12、1994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麥基因培育早熟高產抗病魯麥15號新品種,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等獎。
13、2002年全國農業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14、2000-2010優秀特貼專家。
15、2004年入圍’江蘇省青年科學家獎“生命科學學科”前3名。
16、2011年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 2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科技領軍人才。
17、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專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