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僱傭軍

金三角和緬北地區,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原因,生活著一個特殊而神秘的群體--緬甸僱傭軍。至今,那裡仍然生活著許多僱傭軍人,他們分別為緬甸各種地方勢力、民族武裝,甚至各種大小毒梟服務,生存及發展狀況鮮為人知。來源複雜,既有當地人,又有文革期間流落至此的中國知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緬甸僱傭軍
  • 性質:一種商業化的作戰部隊
  • 組成:基本上是由退役的士兵組建而成
  • 職能:包括押送、平叛、救人質、破壞等
  • 規模:從要人保護到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 主要意思:主要是指緬北僱傭軍
  • 出現時間:16世紀
  • 典型事件:黑猛龍事件
定義,緬北僱傭軍,淵源,黑猛龍事件,未來,

定義

僱傭兵就是一種商業化的作戰部隊,基本上是由退役的士兵組建而成。職能很多,包括押送、平叛、救人質、破壞等。規模也不同,從要人保護到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只要你錢夠,且在人家能力範圍內,就可以達成商業共識。如美軍海軍陸戰隊的退役士兵,因為就業難度大於普通士兵,但自身單兵技術過硬,迫於生活加入僱傭軍或保全公司(與中國的保全絕非同一層次),而且薪金相當豐厚,契約期一般為半年的較多。但僱傭軍不受國際法的保護(國際法規定,敵對國之間,不得虐殺對方的戰俘),所以說一般死了也是白死,連收屍都沒人。僱傭兵最好是曾經當過兵的,最好是特種兵。沒當過兵也可以,不過訓練很艱苦就是了。全球比較有名的幾個僱傭兵有南非的EO公司,美國的黑水保全公司。

緬北僱傭軍

緬甸的僱傭軍主要是指緬北僱傭軍,在著名的金三角和緬北地區,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原因,就一直生活著一個特殊而神秘的群體--緬甸僱傭軍。至今,那裡仍然生活著許多僱傭軍人,他們分別為緬甸各種地方勢力、民族武裝,甚至各種大小毒梟服務,生存及發展狀況鮮為人知。一直以來,“以毒養軍,以軍護毒”是緬北眾多僱傭軍的主題。
在緬北,幾乎所有的民族武裝控制地區都有這樣的規定:兒童必須學習軍事知識,男子從十三四歲起就必須當兵,而且終身不能退伍,即使以後不在軍隊里也只能算“休假”,有戰事發生就必須馬上回來;每戶人家如果有5名子女必須3名參軍,有3或4名子女必須兩名參軍,有兩名子女必須一名參軍,如果沒有男子就招女兵。
當然,緬北軍隊中也有不少人是自願參軍的,因為很多當地年輕人會認為穿軍裝、扛槍既好看又神氣,而且吃飯不要錢。曾經是北京大學學生,後到緬北參加地方武裝,緬甸仰光經商的四川籍人屈春輝在其《金三角15年親歷記》一書中認為,緬北地區的政治和社會生態是過去無數士兵的勇敢流血搏來的,緬北誰都希望當兵,哪怕是中國人來這裡當兵也不被排斥,因為這是年輕人的一條出路,所以沒有人會說三道四。
緬甸是軍人政府,在各種民族自治特區也不例外。所有政府官員都有軍階,他們工作時間是官員,下班脫下軍裝就是商人,每家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生意可以做。因此,許多人去到果敢、邦康等緬北地區,在那裡“進政府工作”和當兵幾乎是同樣的概念。

淵源

緬北的僱傭軍,在東南亞的歷史相當悠久,16世紀已有不少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以僱傭軍的面目出現,混跡於東南亞各國。在今緬甸若開地區和孟加拉國南部,當時有個阿拉乾國,國王軍隊里就有不少葡萄牙僱傭軍,他們表面上效忠國王,暗中卻從事著海盜和擄掠奴隸的罪惡活動。
1953年春天,緬甸政府不惜重金雇來原英屬印度國際軍團(多為錫金與尼泊爾裔),向國民黨殘軍發起了一場名為“旱季風暴”的攻勢,雙方投入10萬兵力進行搏殺,成為迄今為止金三角最大的戰事。最後國際軍團全軍覆沒,總指揮丹尼爾開槍自殺。而國民黨殘部為了生存,後來也從昔日的抗日軍隊淪落為金三角地區一支組織較為嚴密的武裝販毒集團或臨時僱傭軍。
除了外來的僱傭兵,在緬甸北部山區,當地的男人也有當兵打仗的“歷史傳統”,甚至有不少緬籍華人的後裔參加了緬甸的各種戰爭。在新中國成立以前,許多在國內難以謀生,或者在國內犯了事、欠了賭債的人都習慣性地往緬甸跑,而許多人為了吃飯都選擇了當兵,在兵匪成群的緬北,加入這樣的行當要求不高且很容易餬口。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部分國民黨殘軍逃入緬北和金三角地區活動,也不斷吸引了一些不明真相和反對新中國政權的人出境參軍。而後來國內的“大躍進”和“文革”等政治運動又使得大批人遷居緬甸,許多人參加了包括國民黨殘軍在內的各種武裝。
尤其到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時期,大批來自上海、北京、四川和昆明的“知青”,在中緬邊境地區的鄉鎮、山寨“紮下了根”。當時,境外的緬共武裝正如火如荼地發展,於是從1970年底至1971年,成百上千名“知青”跨出國門成為緬共戰士。這一批被後人稱為“精神僱傭軍”的中國年輕人加入緬共後,很快參加了各種戰役。在與緬軍和其他武裝的對峙衝突中,剛學會打槍的知青們真正嘗到戰爭的苦頭,許多人在戰鬥中犧牲、失散。少數流落的女知青,甚至靠出賣肉體維持生計。
現在,在距緬北“果敢國門”不遠的一座小山上,仍然保留著一座鮮為人知的“烈士陵園”,是當年“緬甸共產黨果敢縣委員會”為“緬共人民軍”死亡官兵所建。當地人告訴記者,其中不少死者是來自中國的知青。
1970年代後,隨著金三角和緬北地區毒品種植、加工和販運量的擴大,各種大小武裝也紛紛成立。此外,儘管緬共於1989年垮台,但其主要武裝力量分裂成為緬北的四支地方武裝,經與緬甸政府談判後形成各種“特區”,一直割據至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與緬甸山水相連的中國,儼然成為緬北各民族和派系武裝的重要兵源地。

黑猛龍事件

黑猛龍事件:僱傭軍的悲哀命運
黑猛龍事件,該事件的是原猛古“保衛軍”副司令“洪老四”。此人做毒品生意發財之後,想聯合另一個副司令李尼門推翻保衛軍司令孟撒拉,於是公開出錢招兵買馬。中國許多邊民和到雲南打工的外省年輕人跑到猛古加入洪老四的僱傭軍,到2000年9月發生“猛古兵變”時,洪老四已經招募了數百名僱傭軍,最高峰時有700多人。
2000年9月,連年戰爭不斷的猛古地區再度響起槍聲,李尼門的數百名僱傭軍在經過簡單的動員、訓練後,穿上常見的迷彩服領到衝鋒鎗參加了戰鬥,並順利地抓住了孟撒拉。隨後,孟撒拉的支持者們將其救了出來。孟撒拉同樣到處募兵,雙方不斷在猛古地區的山上和緬中的界河邊發生激烈戰鬥,不少傷兵還被送進中國的一些邊境醫院救治。猛古的不少居民被流彈擊中,倖存者紛紛扶老攜幼逃往猛古河對岸的中國芒海鎮避難,芒海鎮的難民一度多達近3000人。
正當李、孟雙方打得筋疲力盡、兩敗俱傷時,一直隔岸觀火的緬甸政府國防軍認為收復猛古的良機到了,於是抽調兩支王牌部隊火速包圍了猛古地區,緊接著軟禁了孟撒拉。2000年11月24日,國防軍設下談判計謀,在猛古城附近的“黑猛龍鎮”一口氣將包括李尼門在內的100多人消滅。緬甸政府國防軍搶先封鎖了通往中國邊境一線,使僱傭軍無法逃往中國境內。臨許多士兵拚命想通過界河跑到中國這一邊躲避,但都被政府軍的機關槍打死在離界河不遠的地方。當時一些僱傭兵眼看情形不對,紛紛跪地舉槍投降,兩百四十多人投降了以後,被緬甸政府國防軍集體槍殺。這件事情在後來被稱為“黑猛龍事件”。

未來

近年,由於國際社會對毒品的打擊越來越嚴,為避免目標過大,現在緬北的毒梟和軍隊已出現‘分開經營’的新情況,即販毒的不養軍隊,養軍隊的不販毒,然後雙方採取押運合作的方式,巧妙地逃避打擊。
事實上,儘管禁毒的呼聲越來越大,但由於緬北許多民族長期靠種植罌粟為生,當地民族首領與毒品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地方民族武裝“以毒養軍,以軍護毒 ”的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改變,他們不但經常與中央政府發生軍事衝突,互相間也不斷明爭暗鬥。不休的戰事除了勞民傷財,還要搭上士兵和平民的性命,常常引起國際關注,損害緬甸的國家安全。
然而不容迴避的事實是,進入21世紀初,緬北地區仍然存在著多支民族武裝力量,軍隊人數從數十人到數萬人不等;另外還有從各軍中分裂出來的小武裝,他們羽翼未豐,對僱傭兵的需求更是有增無減。其未來正如中國一名長期從事禁毒工作的人士所言:“只要緬北還有人種植罌粟,毒梟就會始終存在,僱傭軍同樣不會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