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湊城市

緊湊城市

《緊湊城市》是2010年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緊湊城市
  • 作 者:徐新
  •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6月1日
  • ISBN:9787543217720
  • 開本:16開
  • 定價:15.00元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城市規劃中名詞,釋義,提出背景,理論要點,主要問題,借鑑意義,

內容簡介

該書主要是說作為一種極具集聚效應同時又有發散效應的人類生存空間,城市自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諸多內在矛盾:作為產業、人口、資源集聚之所,城市,特別是今天的大城市,無疑是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載體,對推進整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各種功能的集聚,又使城市承受著過多的壓力:人口過度膨脹,環境污染加劇,公共設施緊張,就業困難增大……
緊湊城市:城市規劃的術語,是針對城市無序蔓延發展而提出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
《緊湊城市:宜居、多樣和可持續的城市發展》內容簡介:種種負面因素的出現,使得城市以及城市化飽受詬病。作為工業化、現代化乃至晚近的全球化的重要表征,城市顯然指向先進的文明及先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然而,在此進程中,城市日益表現為經濟功能的專注性、城市規劃的功利性以及文化形態的單一性。那么,城市是否真的是先進、文明的,顯然又是聚訟紛紜的。

圖書目錄

導論
追問城市的意義
迷失的城市
城市的救贖
期待幸福之城
拾獲詩意的城市
美國:核心、平衡和混合
英國和荷蘭:傳統都市再生和複合功能
以色列:節約和環保
日本:都市發展與環境共生
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綠色、安全和便利
巴西:生態多樣化
在歷史中重塑城市
對“機動化導向”城市發展的反思:美國緊湊型城市發展規劃
控制城市蔓延:日本緊湊型城市發展政策
開發和功能的複合性:英國緊湊型城市發展措施
回歸傳統:德國和荷蘭緊湊型城市發展政策
把想像還給城市
躁動的城市
城市不再瘋狂
呵護城市的記憶
城市的別樣詮釋
留住海派經典
參考文獻

城市規劃中名詞

釋義

提倡一種高密集而多樣變化的城市。通過城市功能的相互疊加來增加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消耗和污染,追求可持續發展,反對功能分區,避免城市向郊區與鄉村擴張。反對小城市的統治地位,主張步行與建立鄰里關係。

提出背景

自布倫特蘭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和《里約熱內盧宣言》日發表至今, 對未來世界環境及資源的關注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同時, 全球正處於第三次城市化浪潮, 預計到2020年全球城市化率將達到55%, 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會消耗大量的資源及能源, 從而使當前脆弱的生態環境面臨極大的壓力, 並最終對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的挑戰因此, 城市已經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前沿陣地, 探尋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目前, 城市形態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已經成為國內外城市規劃領域的熱點議題, 其中歐洲學者所推崇的高密度、功能混合、公交導向的緊湊城市理論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緊湊城市理論是針對西方城市郊區蔓延和“ 邊緣城市” 無效性等問題而提出的回,其研究的範圍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 對開發中國家的研究涉及較少而我國城市化現在已經進入加速增長時期, “ 十一五” 期間全國城市化水平預計將達到46-48%, 隨著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 城市建設用地迅速擴張, 在資源遺乏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現狀下將給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 借鑑緊湊城市理論, 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城市化的健康發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理論要點

緊湊城市理論的積極倡導者是歐共體, 其理論構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許多歐洲歷史名城的高度密集發展模式的啟發, 認為緊湊的城市形態可以有效遏制城市蔓延, 保護郊區開敞空間, 減少能源消耗, 並為人們創造多樣化、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但緊湊城市理論目前尚存在爭議, 如緊湊城市主要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缺乏對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的影響;研究緊湊城市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以及緊湊城市所聲言的種種好處還有待驗證;高密度的城市形態可能導致交通擁堵、生活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問題等等。
①高密度的城市開發
緊湊城市理論主張採用高密度的城市土地利用開發模式, 認為可以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城市蔓延, 從而保護郊區的開敞空間農村、綠地等免遭開發,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縮短交通距離, 降低人們對小汽車的依賴, 鼓勵步行和腳踏車出行, 從而降低能源消耗, 減少廢氣排放乃至抑制全球變暖,祖另外, 高密度的城市開發可以在有限的城市範圍內容納更多的城市活動, 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利用效率, 減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人這符合規模經濟的原理。
②混合的土地利用
緊湊城市理論提倡適度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 認為將居住用地與工作地、休閒娛樂、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等混合布局, 可以在更短的通勤距離內提供更多的工作, 不僅可以降低交通需求, 減少能源消耗, 而且可以加強人們之間的聯繫, 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社區文化, 創造多樣化、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
③優先發展公共運輸
緊湊城市理論認為, 城市的低密度開發使人們的交通需求上升、通勤距離增大, 在出行方式上過度依賴小汽車, 從而導致汽車尾氣排放過多陰。因此, 該理論強調要優先發展公共運輸, 創建一個方便、快捷的城市公共運輸系統, 從而降低對小汽車的依賴, 減少尾氣排放, 改善城市環境。

主要問題

①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化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②城市建設用地呈粗放增長模式, 城市蔓延趨勢初顯。
③能源短缺與機動化矛盾日益突出, 大氣污染加劇。

借鑑意義

目前, 我國城市化已經進人加速增長階段, 預計到年全國將新增億城鎮人口, 新增的資源需求量相當於現有消耗量的為有效解決我國城市化面臨的種種問題, 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要探尋一條符合我國國情城市化之路, 筆者以為, 借鑑緊湊城市理論, 採取高密度、多樣化、公交導向的城市土地開發模式是實現我國城市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①土地資源短缺、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採取高密度的城市土地開發模式,城市土地利用的高密、高強度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納更多的人口和城市活動, 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土地、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通過提高各級城市中心地區、重要交通節點的容積率, 改善周邊空間環境, 完善配套設施建設, 從而達到容納更多的城市人口, 提高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的目的。同時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可以大大提高公共運輸設施的利用效率, 為建立高效的城市公共運輸系統提供有利條件。
②要堅持多樣化的、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開發模式,避免城市用地功能的單一化。適度混合的土地利用有利於創造一個綜合的、多功能、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 儘量就近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 增強人們之間的聯繫, 有利於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 創造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另外, 混合的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間鐘擺式的城市交通, 這對於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降低交通需求和能耗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③能源短缺和大氣污染問題的日益嚴峻, 使得我國在城市化建設中必須採取公共運輸優先的戰略。我國不能像美國等西方已開發國家那樣, 在出行方式上過度依賴小汽車, 那樣不僅無法應付巨大的交通能耗, 而且隨著人們的出行範圍的擴大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城市郊區化和人口密度的下降, 從而對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因此, 應在城市化建設中推行開發模式, 主要依靠便捷的、人性化的公共運輸系統解決人們日常的大部分出行問題, 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軌道交通建設,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交通能耗, 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量, 這對於緩解我國能源短缺, 改善城市大氣環境尤為必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