綸城

綸城

綸城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利民鎮東南三十五里。綸城原是夏朝時期虞國的城邑,夏朝君主姒相之子少康為避寒浞追殺,逃奔到有虞氏虞國),有虞國君主虞思讓其作為自己的庖正,少康就是在這裡釀造出了。後來虞思聯繫各方國幫助姒少康在綸城重新建立了夏政權,恢復夏王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綸城也就成為了夏朝中期的都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綸城
  • 地位夏朝中期都城
  • 事件少康中興
  • 地理位置:河南商丘虞城利民鎮東南三十五里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文獻記載,

地理位置

綸城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利民鎮東南三十五里。

歷史沿革

綸城原是夏朝時期虞國的城邑。夏朝君主姒相的兒子少康為避寒浞追殺,逃奔到有虞氏虞國),有虞國君主虞思讓其作為自己的庖正,少康就是在這裡釀造出了酒。
有虞國君主虞思將女兒二姚嫁給姒少康,並將有虞國東南部的綸城和周圍的土地分給他,使姒少康有田一成(方圓10里)、有眾一旅(500人),少康從此便有了根據地和戎行。姒少康在綸城廣施恩德,積極招納夏的餘眾,準備復國。
後來,虞思聯繫各方國幫助姒少康攻滅寒浞,並在綸城重新建立了夏政權,恢復夏王朝的統治,少康繼位後,關心生產,治理水患,使社會生產有了較快發展,得到貴族和平民的支持,夏朝統治得到鞏固,史稱“少康中興”。綸城也就成為了夏朝的都城。

文獻記載

《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少康“逃奔有虞,而邑諸綸”。杜預註:“綸,虞邑,綸音倫。”
唐代《通典》載:“宋州虞城縣有綸城,即少康邑。”
唐代《元和郡縣與志》 卷七 河南道 宋州載:“故綸城,縣東南三十五里。”
明末《讀史方輿紀要 卷五十 河南五 ◇歸德府 虞城縣》載:綸城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夏時虞國之邑。《左傳》少康奔有虞,邑諸綸,是也。
清乾隆八年《虞城縣誌》載:“綸城,在縣東南義原西鄉,按《左傳·哀公元年》少康逃奔有虞……而邑諸綸……所謂綸城即此地也。”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118頁):“綸,春秋虞邑。在今河南虞城縣東南。”
歷史學家顧頡剛《夏代地名今釋》記述的36個方國中就有“綸”,他還在《春秋戰國史講義》中說:“少康逃奔的有虞和他受封的在河南虞城縣。”以上記載的虞城縣是指古虞城縣城(利民鎮),今虞城縣城(原馬牧集)是20世紀50年代從利民鎮遷於此。從今利民鎮向東南30多里,即是虞城縣稍崗鎮的地域範圍。《商丘地區地名薈萃》載:“綸城:古邑名。在今虞城縣城東偏北11公里稍崗一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