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通信協定

網路通信協定

網路通信協定是一種網路通用語言,為連線不同作業系統和不同硬體體系結構網際網路引提供通信支持,是一種網路通用語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路通信協定
  • 外文名: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
  • 定義:是一種網路通用語言
  • 連線:不同作業系統
  • 稱為:微軟產品中通信協定的“母語”
定義,三要素,常見協定,TCP/IP分層協定,協定的使用建議,根據網路條件選擇:,儘量減少協定種類:,注意協定的版本:,協定的一致性:,5、其他協定和標準,

定義

網路通信協定是一種網路通用語言,為連線不同作業系統和不同硬體體系結構網際網路引提供通信支持,是一種網路通用語言。
例如,網路中一個微機用戶和一個大型主機的操作員進行通信,由於這兩個數據終端所用字元集不同,因此操作員所輸入的命令彼此不認識。為了能進行通信,規定每個終端都要將各自字元集中的字元先變換為標準字元集的字元後,才進入網路傳送,到達目的終端之後,再變換為該終端字元集的字元。因此,網路通信協定也可以理解為網路上各台計算機之間進行交流的一種語言。

三要素

網路通信協定由三個要素組成。
  • 語義,解釋控制信息每個部分的意義。它規定了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動作與做出什麼樣的回響。
  • 語法,用戶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與格式,以及數據出現的順序。
  • 時序,對事件發生順序的詳細說明。
可以形象地把這三個要素描述為:語義表示要做什麼,語法表示要怎么做,時序表示做的順序。

常見協定

常見的網路通信協定有:TCP/IP協定、IPX/SPX協定、NetBEUI協定等。
  • TCP/IP協定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傳輸控制協定/網際協定) 協定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支持任意規模的網路,幾乎可連線所有伺服器和工作站。在使用TCP/IP協定時需要進行複雜的設定,每個結點至少需要一個“IP位址”、一個“子網掩碼”、一個“默認網關”、一個“主機名”,對於一些初學者來說使用不太方便。
  • IPX/SPX及其兼容協定
IPX/SPX(Internetwork Packet Exchange/Sequences Packet Exchange,網際包交換/順序包交換)是Novell公司的通信協定集。IPX/SPX具有強大的路由功能,適合於大型網路使用。當用戶端接入NetWare伺服器時,IPX/SPX及其兼容協定是最好的選擇。但在非Novell網路環境中,IPX/SPX一般不使用。
  • NetBEUI協定
NetBEUI(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 NetBios增強用戶接口)協定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定,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定,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

TCP/IP分層協定

TCP/IP參考模型是首先由ARPANET所使用的網路體系結構,共分為四層:網路接口層(又稱鏈路層)、網路層(又稱互聯層)、傳輸層和套用層,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
每一層對應的協定有:
  • 網路接口層協定:Ethernet 802.3、Token Ring 802.5、X.25、Frame relay、HDLC、PPP ATM等。
  • 網路層協定:IP(Internet Protocol,英特網協定)、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控制報文協定)、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定)、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轉換協定)。
  • 傳輸層協定: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定)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定)。
  • 套用層協定: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檔案傳輸協定)、TELNET(用戶遠程登錄服務協定)、DNS(Domain Name Service,是域名解析服務)、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簡單郵件傳輸協定)、NFS(Network File System,網路檔案系統)、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定)。

協定的使用建議

根據網路條件選擇:

如網路存在多個網段或要通過路由器相連時,就不能使用不具備路由和跨網段操作功能的NetBEUI協定,而必須選擇IPX/SPX或TCP/IP等協定。

儘量減少協定種類:

一個網路中儘量只選擇一種通信協定,協定越多,占用計算機的記憶體資源就越多,影響了計算機的運行速度,不利於網路的管理。

注意協定的版本:

每個協定都有其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因而出現了不同的版本,每個版本的協定都有它最為合適的網路環境。在滿足網路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應儘量選擇高版本的通信協定。

協定的一致性:

如果要讓兩台實現互聯的計算機間進行對話,它們使用的通信協定必須相同。否則,中間需要一個“翻譯”進行不同協定的轉換,不僅影響了網路通信速率,同時也不利於網路的安全、穩定運行。

5、其他協定和標準

RS-232-C
RS-232-C是OSI基本參考模型物理層部分的規格,它決定了連線器形狀等物理特性、以0和1表示的電氣特性及表示信號意義的邏輯特性。
RS-232-C是EIA發表的,是RS-232-B的修改版。本來是為連線模擬通信線路中的數據機等DCE及電傳印表機等DTE拉接口而標準化的。很多個人計算機也用RS-232-C作為輸入輸出接口,用RS-232-C作為接口的個人計算機也很普及。
RS-232-C的如下特點:採用直通方式,雙向通信,基本頻帶,電流環方式,串列傳輸方式,DCE-DTE間使用的信號形態,交接方式,全雙工通信。RS-232-C在ITU建議的V.24和V.28規定的25引腳連線器在功能上具有互換性。
RS-232-C所使用的連線器為25引腳插入式連線器,一般稱為25引腳D-SUB。DTE端的電纜頂端接公插頭,DCE端接母插座。
RS-232-C所用電纜的形狀並不固定,但大多使用帶禁止的24芯電纜。電纜的最大長度為15m。使用RS-232-C在200K位/秒以下的任何速率都能進行數據傳輸。
RS-449
RS-449是1977年由EIA發表的標準,它規定了DTE和DCE之間的機械特性和電氣特性。RS-449是想取代RS-232-C而開發的標準,但是幾乎所有的數據通信設備廠家仍然採用原來的標準,所以RS-232-C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接口而被廣泛採用。
RS-449的連線器使用ISO規格的37引腳及9引腳的連線器,2次通道(返回字通道)電路以外的所有相互連線的電路都使用37引腳的連線器,而2次通道電路則採用9引腳連線器。
RS-449的電特性,對平衡電路來說由RS-422-A規定,大體與V.11具有相同規格,而RS-423-A大體與V.10具有相同規格。
V.35
V.35是通用終端接口的規定,其實V.35是對60-108kHz群頻寬線路進行48Kbps同步數據傳輸的數據機的規定,其中一部分內容記述了終端接口的規定。
V.35對機械特性即對連線器的形狀並未規定。但由於48Dbps-64Kbps的美國Bell規格數據機的普及,34引腳的ISO2593被廣泛採用。模擬傳輸用的音頻數據機的電氣條件使用V.28(不平衡電流環互連電路),而寬頻帶數據機則使用平衡電流環電路。
X.21
X.21是對公用數據網中的同步式終端(DTE)與線路終端(DCE)間接口的規定。主要是對兩個功能進行了規定:其一是與其他接口一樣,對電氣特性、連線器形狀、相互連線電路的功能特性等的物理層進行了規定;其二是為控制網路交換功能的網控制步驟,定義了網路層的功能。在專用線連線時只使用物理層功能,而線上路交換數據網中,則使用物理層和網路層的兩個功能。X.21接口用的連線器引腳也只用15引腳電氣特性分別參照V系列接口電氣條件的V.10和V.11。數字網的同步都是從屬於網路主時鐘的從屬同步。
HDLC
HDLC是可靠性高,高速傳輸的控制規程。其特點如下:可進行任意位組合的傳輸;可不等待接收端的應答,連續傳輸數據;錯誤控制嚴密;適合於計算機間的通信。HDLC相當於OSI基本參照模型的數據鏈路層部分的標準方式的一種。HDLC的適用領域很廣,近代協定的數據鏈路層大部分都是基於HDLC的。
SDLC
是IBM公司制定的協定,並成為SNA的數據鏈路控制層協定。實際上也包含於HDLC中。
FDDI
FDDI的傳輸速度為100Mbps,傳輸媒體為光纖,是令牌控制的LAN。FDDI的物理傳輸時鐘速度是125MHz,但實際速度只有100Mbps。可實際連線的工作站數最多有500個,但推薦使用100個以下。FDDI的連線形態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用一次環路和二次環路的兩個環構成的環形結構;另一種是以集線器為中心構成樹狀結構。工作站間的距離用光纖為2KM,用雙絞線則為100M。但對單模光纖制定了節點間的距離可以延長到超過2KM以上的標準。
FDDI有三種接口:DAS(雙配件站);SAS(單配件站);集線器(Concentrater)。通常僅使用一次環路,二次環路作為預備用系統處於備用狀態。
SNMP
TCP/IP協定集中網路管理協定。已經被普遍採用。使用SNMP管理模型,對INTERNET進行管理協定,是在TCP/IP套用層進行工作的。其優點為不依賴於網路物理層屬性即可規定協定,對全部網路與管理可以採用共同的協定,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可採用客戶/伺服器的方式,可稱之為代理(工具);如果管理者作為客戶機工作,可稱之為管理器或管理站。代理的功能應該包括對作業系統與網路管理層的管理,取得有關對象七層信息,並利用SNMP網路管理協定將該信息通知管理者。管理者本身應要求對有關對象信息存儲在代理中所含的MIB(管理信息庫)的虛擬資料庫里。
對SNMP而言,要求能夠取得或設定是由管理到代理網管對象本身的對象等內容。代理應完成管理器要求回答內容。同時,代理本身還應把因代理髮生事件通知管理器。
點到點協定PPP
作為RFC1171/1172而制定的PPP,是在點對點線路中對包括IP在內的LAN協定進行中繼Internet標準協定。PPP從作成當初開始就對應多協定,設計成具有不依存於網路層協定數據鏈路。在用PPP對各個網路層協定進行中繼的時候,每個網路層協定必須有某個對應於PPP規格,這些規格有些已經存在。PPP實際安裝已經開始,特別是必須適應多協定路由器廠家積極採用PPP。
PPP是由2種協定構成的:一種是為確保不依存於協定的數據鏈路而採用的LCP(數據鏈路控制協定);另一種為實現在PPP環境中利用網路層協定控制功有的NCP(網路控制協定)。NCP從其目的出發需要在每個網路層協定都是要作規定。NCP具體名稱在對應的網路層協定中有所不同。更準確地說,PPP所規定協定只是LCP,至於把NCP及網路層協定如何放入PPP幀中,要由開發各種網路層協定廠家進行。PPP幀具有傳輸LCP和NCP及網路層協定的功能。對利用LCP物理層規格沒有特殊限制。可以利用RS-232-C和RS-422/423、V.35等通用的物理連線器。傳輸速度套用領域也沒有特別規定,可以利用物理層規格所容許傳輸速度。而要採用全雙工方式通信線路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定
超文本傳輸協定(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網際網路上套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網路協定。所有的WWW檔案都必須遵守這個標準。設計HTTP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發布和接收HTML頁面的方法。1960年美國人Ted Nelson構思了一種通過計算機處理文本信息的方法,並稱之為超文本(hypertext),這成為了HTTP超文本傳輸協定標準架構的發展根基。Ted Nelson組織協調全球資訊網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和網際網路工程工作小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共同合作研究,最終發布了一系列的RFC,其中著名的RFC 2616定義了HTTP 1.1。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簡單郵件傳輸協定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即簡單郵件傳輸協定,它是一組用於由源地址到目的地址傳送郵件的規則,由它來控制信件的中轉方式。SMTP協定屬於TCP/IP協定簇,它幫助每台計算機在傳送或中轉信件時找到下一個目的地。通過SMTP協定所指定的伺服器,就可以把E-mail寄到收信人的伺服器上了,整個過程只要幾分鐘。SMTP伺服器則是遵循SMTP協定的傳送郵件伺服器,用來傳送或中轉發出的電子郵件
它使用由TCP提供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把郵件訊息從發信人的郵件伺服器傳送到收信人的郵件伺服器。跟大多數套用層協定一樣,SMTP也存在兩個 端:在發信人的郵件伺服器上執行的客戶端和在收信人的郵件伺服器上執行的伺服器端。SMTP的客戶端和伺服器端同時運行在每個郵件伺服器上。當一個郵件服 務器在向其他郵件伺服器傳送郵件訊息時,它是作為SMTP客戶在運行。
SMTP協定與人們用於面對面互動的禮儀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運行在傳送端郵件伺服器主機上的SMTP客戶,發起建立一個到運行在接收端郵件服務 器主機上的SMTP伺服器連線埠號25之間的TCP連線。如果接收郵件伺服器當前不在工作,SMTP客戶就等待一段時間後再嘗試建立該連線。SMTP客戶和伺服器先執行一些套用層握手操作。就像人們在轉手東西之前往往先自我介紹那樣,SMTP客戶和伺服器也在傳送信息之前先自我介紹一下。 在這個SMTP握手階段,SMTP客戶向伺服器分別指出發信人和收信人的電子郵件地址。彼此自我介紹完畢之後,客戶發出郵件訊息。
POP(Post Office Protocol,郵局協定
POP的全稱是 Post Office Protocol,即郵局協定,用於電子郵件的接收,它使用TCP的110連線埠。現在常用的是第三版 ,所以簡稱為 POP3。
POP3仍採用Client/Server工作模式,Client被稱為客戶端,一般我們日常使用電腦都是作為客戶端,而Server(伺服器)則是網管人員進行管理的。舉個形象的例子,Server(伺服器)是許多小信箱的集合,就像我們所居住樓房的信箱結構,而客戶端就好比是一個人拿著鑰匙去信箱開鎖取信一樣的道理。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無線套用協定
WAP(無線通訊協定)是在數字行動電話、網際網路或其他個人數字助理機(PDA)、計算機套用乃至未來的信息家電之間進行通訊的全球性開放標準。這一標準的誕生是WAP論壇成員努力的結果,WAP論壇是在1997年6月,由諾基亞、愛立信、 摩托羅拉和無線星球(Unwi redPlanet)共同組成的。
通過WAP這種技術,就可以將Internet 的大量信息及各種各樣的業務引入到行動電話、PALM等無線終端之中。無論你在何地、何時只要你需要信息,你就可以打開你的WAP手機,享受無窮無盡的網上信息或者網上資源。
WAP能夠運行於各種無線網路之上,如GSM、GPRS、CDMA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