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曼哈頓計畫

網路曼哈頓計畫

2015年2月22日,《連線》雜誌日前發表凱文·鮑爾森(Kevin Poulsen)的署名文章稱,黑客入侵事件頻發導致美國社會期待政府展開網路安全領域的“曼哈頓計畫”,但是美國政府一直避而不談。實際上根據卡巴斯基的研究發現和斯諾登披露的信息推測,美國國家安全局十多年前就開展了類似的研究,他們不僅在黑客技術上遙遙領先,而且不以網路防禦為目的,而是完全以攻擊為宗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路曼哈頓計畫
簡介,戰略決策,

簡介

谷歌搜尋“網路曼哈頓計畫”出現的結果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在計算機主題的二戰典故當中僅次於“電子珍珠港”。2015年1月份,Medium網站上有一篇流行很廣的文章,作者馬克·古德曼(Marc Goodman)指出了這項計畫可能實現的目標。“這個曼哈頓計畫有助於創造相關工具來保護我們自己,包括更具活力、更加安全、確保隱私的作業系統。”古德曼寫道,“這項研究還能產生能夠自我修復的軟體和硬體,比今天的所有系統更能抵擋攻擊,防止系統崩潰。”
歐巴馬總統在國情咨文里提到了網路安全,但他的提議不僅不擴大網路安全研究,而且有可能認定這些活動違法。在上周的白宮網路安全峰會上,歐巴馬向矽谷巨頭表示,他了解黑客問題,“我們都知道需要做什麼,我們必須締造出更強大的防線,搗毀更多的攻擊”。但是這一次,他針對該問題提出的見解僅僅是一道不痛不癢的行政命令,要求改進政府與行業間的信息共享。那些期待羅斯福式舉措的人們肯定要失望了。
這項計畫至少在2001年就已經啟動,像二戰期間的曼哈頓計畫一樣,這個計畫同樣高度保密,秘密推動技術大幅進步,並擁有全美國最聰明的一些大腦參與。我們之前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是因為這個計畫並不像外界呼籲的那樣以防守為宗旨。相反,與原版曼哈頓計畫,美國的網路安全版曼哈頓計畫完全鼓勵進攻。
俄羅斯產品公司卡巴斯基披露了這則信息。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卡巴斯基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這項計算機間諜活動的組織程式,並稱之為“方程組”。通過此前披露的信息,我們可以推測出這實際上是美國國家安全局(以下簡稱NSA)的“獲取特定情報行動辦公室”(簡稱TAO)。自從2013年底德國《明鏡周刊》公布了長達50頁的NSA黑客與間諜工具庫以來,NSA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實力就為外界所熟知。但是這份目錄里關於NSA這項技術的介紹只有一頁,無法反映全貌,因此必須實際操作這項技術,然後加以分解,這正是卡巴斯基所做的事情。
卡巴斯基發現,有六個系列的惡意軟體(NSA稱之為“植入”)可以歸到“方程組”名下,最古老的一個可以追溯到2001年。這些惡意軟體之所以一直沒有被發現,是因為NSA對其使用範圍非常有限,而且推進過程非常謹慎。在第一個階段,NSA可能會攻擊一個網際網路論壇或廣告網路,並利用它開啟一個針對潛在目標的簡單“驗證器”後門。這個驗證器會對每一台新感染的計算機進行查驗,確定它是否屬於NSA感興趣的範圍。如果不屬於,NSA就會將其悄然移除,沒有人會發現。
如果某台計算機令NSA感興趣,這個驗證器就會採取下一步行動,從suddenplot.com或technicalconsumerreports.com等NSA秘密網站載入一個更加高級的植入工具。事情從這裡開始變得有趣了。卡巴斯基發現,NSA的頂級惡意軟體比公開報導的軟體領先一代,它使用精心設計的軟體bootkit從根部控制作業系統,將自己加密隱藏到Windows註冊表里,這樣防毒軟體無法在計算機磁碟上發現它。它還會在用戶設備上劃分出自己的虛擬磁碟系統,用來存儲數據並藉機向外傳輸。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最新的機械技術、數十個外掛程式、自我毀滅功能、大範圍的代碼混淆,數十個虛假網站來支持操作和控制。NSA的其中一個外掛程式甚至可以對用戶的硬碟固件重新編程,允許植入工具在全盤格式化的情況下存活下來。這項技術只是計算機科學家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過展示,從未在現實中使用過。“這個團隊的每項活動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卡巴斯基總結說,“他們以一種非常專業的方式感染受害者、收集數據、隱藏活動,使用的工具非常複雜,開發成本非常高。”
如果把卡巴斯基的惡意軟體分析與“稜鏡門”爆料者愛德華·斯諾登披露的信息相結合,就會發現美國在網路間諜這盤棋上所處的強勢地位,以及美國為此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其他國家或許也會進行計算機入侵,但是他們沒有NSA那樣的100億美元預算,更何況沒有任何已知的黑客攻擊擁有“方程組”這樣的實力。

戰略決策

美國做出了一個戰略性決策:投入大量資源設計開發更出色的攻擊工具和配套設施。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所有人都知道,網路安全是一個不對稱戰場,防守一方必須萬無一失,而攻擊一方只需成功一次。如果美國花費10億美元用於網路防禦,它肯定仍有可能遭受攻擊。但如果花同樣的錢來研究網路攻擊,你就可能研究出歷史上從未見過的最先進的計算機間諜技術和破壞工具。這與上世紀70年代蘭德公司的核攻擊理論不謀而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