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特納

維特·特納

維特·威特·特納是一位文化人類學家,因他的象徵、儀式與通過儀式的研究作品而聞名。他的作品,連同克利弗德·紀爾茲和其他學者的作品,往往稱為象徵人類學或象徵與詮釋人類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特·威特·特納
  • 外文名:Victor Witter Turner
  • 出生地蘇格蘭格拉斯哥
  • 出生日期:1920年5月28日
  • 逝世日期:1983年12月18日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撰寫書籍,社會活動,

人物生平

最初在倫敦大學學院研究詩學與古典學,但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激起對人類學的興趣,並就讀曼徹斯特大學的人類學研究所。特納對“社會劇”的興趣是自發的[1],其基礎根植於肯尼士·伯克 (Kenneth Burke)與爾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這兩位先行者。
在1950–1954年這段期間,特納與妻子愛迪絲(Edith Turner)在非洲中部的恩丹布部族(Ndembu)從事研究工作[2]。當特納觀察恩丹布人時,他著迷於他們的儀式與通過儀式。他在1955年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如同當時在他同一時代的許多曼徹斯特學派人類學家,他也關注衝突,並創造社會劇這個新概念,以解釋恩丹布村民的衝突與危機調解所具有的象徵意義。特納在他的學術生涯中探討儀式。在芝加哥大學擔任教授期間,特納開始將他的儀式及通過儀式的研究,運用於研究世界宗教和宗教英雄的生活。
特納藉由探索阿諾·范·基尼(Arnold van Gennep)的通過儀式的三階段結構,並且擴展對於中介階段(liminality)的理論,而聲名大噪。范·基尼的結構包括一個前中介階段(分離)、一個中介階段(轉型)與一個後中介階段(重新整合)。特納注意到,在中介狀態,兩個階段間的過渡狀態,個人是處在"模稜兩可"狀態:他們不屬於他們先前所處社會的一部分,而且尚未被重新整合進入該社會。中介狀態是一個中間過渡階段,一個模稜兩可的時期,其特色是謙卑、隱居、測試、性別模糊與集體中介性(communitas)。集體中介性被定義為一個非結構化社會,其中所有成員都是平等的。
特納也是一個專心致志的民族志研究者(ethnographer),他不斷沉思他的書籍與文章中的撰寫技巧。他兼容並蓄從其他理論家借來的各種概念,他熱切地要求他所發展的思想,能呈顯民族志資料;他並不是一位為了理論而提出理論的學者。關於他的這個態度,有一個強力的例子,可見諸於下列這本書的第一段:《戲劇、田野與隱喻:人類社會中的象徵行動》(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1974)。他在那裡寫道,
在我(的研究興趣)從社會生活的經驗,轉移到概念化與思想史的這個過程中,我幾乎依循了各地人類學家的路徑。雖然我們將理論帶到田野研究中,但這些理論只有在足以呈顯社會現實,才會變得有所關聯。此外,我們往往經常發現的是,足以呈顯事實的並不是一位理論家的整個理論體系,而是他分散的概念,他的一閃而過的洞察,這是從有系統的脈絡中所抽取出來的,並且適用於分散的資料。這樣概念具有其本身的特性,並可能會產生新的假設。它們甚至呈現分散的資料如何被有系統地連結!透過某些龐大的邏輯系統而被隨機分派,這些概念類似在一個尚無法食用的麵團之中,具有營養的葡萄乾。這些直覺洞察,並不是連結它們彼此的邏輯細胞,而是在田野經驗中,往往會存續下來的東西。
特納的儀式研究作品,已成為二十世紀人類學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但最近這個“特納學派的理論典範”已受到挑戰。約翰·艾德(John Eade)與麥可·沙諾(Michael J. Sallnow)在他們的作品《爭論神聖性》(Contesting the Sacred)(1991),援引特納的集體中介性概念,直接反對它(簡言之,將這個概念視為理想化的概念);最近一本由約翰·艾德與西蒙·寇曼(Simon Coleman)所編的朝聖研究論文集:《重新建構朝聖:移動中的文化》(Reframing Pilgrimage: Cultures in Motion)(2004),暗示特納的作品已使得朝聖這個議題受到忽視,不再是人類學的一個研究領域,這是因為特納的主張,朝聖,由於其本身的中介性本質,是超乎平常的,而且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並不構成日常社會的一個成分)。
表演研究(Performance studies)學者李察·史切契納(Richard Schechner)引用了特納對於社會劇與中介性的理論,直到特納去世之前,兩人曾協同工作。特納的作品(連同其他學科)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已重新浮上檯面,已被證實是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部分。
特納的妻子愛迪絲·特納,也建立並發展一些創新概念,以補足中介性、集體中介性與儀式過程等概念。她目前是維吉尼亞大學的講師,以及《人類學與人文主義》(Anthropology and Humanism)這本期刊的編輯。

撰寫書籍

《象徵的森林:恩丹布人儀式諸面向》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1967),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paperback: ISBN 0-8014-9101-0
《一個非洲社會的分支與延續》Schism and Continuity in an African Society (1968),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1969), Aldine Transaction 1995 paperback: ISBN 0-202-01190-9
《劇場、田野與隱喻:人類社會之中的象徵行動》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1974),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5 paperback: ISBN 0-8014-9151-7
《基督教文化的意象與朝聖》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1978), Edith L. B. Turner (coautho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paperback: ISBN 0-231-04287-6
《從儀式到劇場:人類表演的認真程度》From Ritual to Theatre: 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1982), PAJ Publications paperback: ISBN 0-933826-17-6
《中介狀態、卡巴拉與媒體》Liminality, Kabbalah, and the Media (1985), Academic Press
《人類學的表演研究》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1986), PAJ Publications paperback: ISBN1-55554-001-5
《人類學的經驗研究》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 (1986),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1 paperback: ISBN 0-252-01249-6

社會活動

Graham St John (ed.) 2008. 特納與當代文化展演 Victor Turner and Contemporary Cultural Performance. New York: Berghahn. ISBN 184545462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