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龍

綦江龍

在在中國重慶綦(qí)江區古南鎮河壩村一社發掘的化石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古生物學團隊發現了一個恐龍新屬新種———果殼綦江龍,研究結果發表在了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期刊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綦江龍
  • 拉丁學名:Qijianglong guok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動物綱
  • :蜥臀目
  • 亞目:蜥腳下目
  • :馬門溪龍科
  • :綦江龍屬
  • :果殼種
  • 分布區域:上侏羅統遂寧組
化石復原,歷時20年,秘密的揭開,藏有的秘密,

化石復原

綦江龍化石復原後,體長約16米,頸部較長,接近體長的一半,而四肢相對較短。
綦江龍
從1994年挖掘到第一塊綦江龍的碎骨,到綦江龍成為新物種的研究成果,歷時20年,綦江龍的神秘面紗終於揭開。
蜥腳類恐龍是恐龍時代的陸地統治者之一,它們成群結隊,身長最大的超過45米,共同的特徵就是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如大酒桶般的身軀,有著很長的脖子和尾巴,所以也稱之為長頸龍類。
從綦江龍長長的脖子和其他特徵,研究人員斷定它為蜥腳類恐龍中的馬門溪龍類。馬門溪龍類最大的特徵是脖子的長度竟然占了體長的一半,而馬門溪龍類也是亞洲的侏羅紀晚期特有的蜥腳類恐龍。
綦江龍顯示,在侏羅紀時期,亞洲的長頸龍產生了獨特的差異化。除了中國,目前在其他地方還找不到頸部這么長的恐龍。
在四川地區的侏羅紀晚期發現過多種馬門溪龍類,但是綦江龍是年代最新的馬門溪龍類。這表明直到侏羅紀的最晚期,這種長脖子恐龍還漫遊在四川盆地。而基於較好的保存,綦江龍的許多骨學解剖特徵區別於其它馬門溪龍類,如恥骨前凹在遠端末端比腹側更靠前等,經過分支系統學的比較分析,研究人員將綦江龍命名為新屬新種。
這隻新種恐龍告訴我們,這些頸部極長的物種是在孤立的環境下演化出來的。馬門溪龍在亞洲其他蜥腳類滅絕時,演化出了多種不同的形態。但馬門溪龍類為什麼沒有遷移到其他大陸,還是個謎。有可能它們曾經因為被巨大的天然屏障(如海洋)隔絕而孤立發展,之後陸地重新連結在一起時,又在與入侵物種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歷時20年

秘密的揭開

1994年,原綦江縣古南鎮河壩村一社蔡長明在自家房屋旁邊挖魚池時,挖出一些類似牛骨頭的石頭,用麻袋裝著送到縣文物管理所,後經重慶自然博物館專家鑑定為恐龍化石,由重慶自然博物館收藏。
綦江龍
2006年,綦江縣在申報地質公園時,請重慶川東南地質隊進行地質遺蹟調查。在大量的走訪和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專家在蔡長明房屋旁又試發掘了4塊恐龍背椎化石。鑒於技術和資金的原因,當時沒有再繼續發掘,只對發掘地進行了保護。
2009年8月,綦江地質公園申報國家地質公園成功。因建設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的需要,於2010年10月26日,請甘肅地質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對綦江北渡恐龍進行專業發掘。除了肢骨外,恐龍的頭骨、頸椎、胸椎、背錐、尾椎都比較完整,還有五顆牙齒化石。
2011年10月,甘肅地質博物館的專業人員開始對恐龍化石進行修理。
2012年8月開始對恐龍化石進行制模、裝架復原。11月6日,裝架復原工作結束,“綦江龍”站起來了。
2012年11月底,權威古生物學者、皇家院士、加拿大艾伯塔大學菲利普·柯里教授與其學生邢立達、宮下哲人等開始對該恐龍化石進行研究。
2015年1月底,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古生物學團隊發現綦江龍為新種長頸龍。

藏有的秘密

1、四肢始終沒有找到
可能是山洪沖積時和身體分離了
模型是根據化石原型採用1∶1的大小打造。然而,在整個挖掘、修復和研究過程中,始終沒有發現這隻綦江龍的四肢。
綦江龍的四肢哪裡去了?四肢不見的最大可能就是被山洪沖積起來的時候和身體分離了。
正是因為身體和四肢相分離,邢立達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參與研究的宮下認為,中國是關於龍的古代神話的發源地。也許是中國古人偶然發現了一隻長頸恐龍的骨架,但是因為沒有四肢,就像綦江龍一樣,然後想像出了那種傳說中的“龍”這樣的動物。
2、還沒成年就死去
有尚未癒合的骨縫
化石產自四川盆地上侏羅紀沙溪廟組泥岩地層中,初步判斷屬蜥腳類恐龍的亞成年個體,復原後體長約16米,包括部分頭骨,以及較完整的椎體序列,計有17枚頸椎,12枚背椎和約30枚尾椎化石。
綦江龍的化石包括不完整的顱骨、各部椎骨,以及肋骨等,這些骨骼都屬於未成年個體。其成年個體會更長很大,可能能達20餘米。
推斷它是亞成年個體是有原因的,成年龍沒有骨縫,而亞成年的龍有尚未癒合的骨縫。
3、或被肉食恐龍襲擊了
化石周圍找到7顆肉食恐龍牙齒
為何這隻恐龍沒有成年就死去?研究專家在它的化石周圍發現了7顆不屬於綦江龍的化石牙齒,而這7顆牙齒屬於肉食恐龍的牙齒。
生前或者死後,這隻恐龍可能遭受過肉食恐龍的襲擊或者啃食。
據這個發現,這隻恐龍極有可能是在生前受到過肉食恐龍的襲擊。它的屍體面積很大,長期暴露在外,肯定會遭受很多肉食動物的啃食。有這樣的可能性是,它當時被肉食恐龍襲擊後,它掙脫了襲擊,並逃離到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然而,最終因為流血過多,死掉了。
從化石挖掘後的形態看,這隻恐龍的頸部和尾部是呈現摺疊狀的,可以推斷恐龍死後,遭遇過一場特大山洪,山洪水的衝擊太大,才能讓它的頸部和尾部呈現摺疊狀。
頭和頸部相連很罕見
與龐大的身體相比,蜥腳類恐龍的腦袋很小,很難完整保存為化石,而綦江龍保存了頭骨的一部分,這是非常幸運的。能找到頭和頸部相連的恐龍化石几率是很小的,也是很罕見的。那么,為什麼綦江龍化石的頭和頸部能相連呢?這其中有不少奧秘。
1、椎體堅硬 不容易斷裂
綦江龍復原後體長約16米,其中頸部長達8米左右,包括部分頭骨,以及較完整的椎體序列,共有17枚頸椎、12枚背椎和約30枚尾椎化石。
從環環相扣的椎骨關節看來,綦江龍的頸部應該相當僵硬,比較適合垂直移動,跟建築用的起重機類似。
2、中空的 頸部長但卻輕巧
在研究中他們還發現,與其他早期蜥腳類都不同的是,綦江龍等馬門溪龍類的椎體充滿氣腔,所以儘管體型巨大,頸部還是相對輕巧。
頸椎是中空的這一身體特徵,反映了綦江龍的進化是符合生存需要的。它是食草動物,頸子越長,它就能吃到更遠更高的食物。
3、死後迅速掩埋 遭破壞可能性小
王豐平認為,這隻恐龍在死後被較迅速地掩埋是能讓其得以較完整保護的主要原因。邢立達表示,被較為妥善地保護起來的原因是多樣的,這個推斷也不失為化石的頭蓋骨與頸椎相連的可能性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