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母

綦母,根據《姓纂·二》,屬於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綦毋
  • 朝代:春秋時晉國
  • 根據:《姓纂·二》
  • 詞性:名詞
綦毋姓,遷徙分布,歷史名人,郡望,

綦毋姓

1、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綦毋張的後人,以祖名綦毋為氏。據《姓纂·二》、《通志·氏族略》、《姓解·三》等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綦毋張,他的後世子孫以祖名“綦毋”為姓,稱為綦毋氏。
2、出自古代匈奴族有綦毋氏。
3、出自漢高祖劉邦賜姓,漢時漢高祖賜姬霖將軍姓綦毋。
中華民族雖然都是炎黃子孫,但並不是哪家都是由皇帝賜姓的,據《中國姓氏辭典》記載,綦氏為歷史上罕見之姓,為皇封氏族,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
綦姓原本由姬姓演化而來,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帝嚳姓姬名俊,是軒轅黃帝的曾孫。姬俊之後,繁衍甚盛,其中一部分聚居於代郡(今山西代縣和河北蔚縣一帶)。帝嚳五十世孫姬榮受封於周武王,封地武功轄岐山(今陝西省)。秦滅韓趙魏後,晉地聚集居住的姬姓族人鑒於內地戰亂頻仍,便集體遷到關外祁連山下定居,遂以山“祁連”為姓氏。姬霖是姬榮的第三十五世孫,有兩個兒子分別叫祁連勛、祁連猷,據說當時只有少數姬姓長者仍保留姬姓,後人大多已演變為祁連氏。秦朝末年,劉邦起兵滅秦並與項羽爭鼎天下,姬霖率祁連勛、祁連猷等人投奔劉邦 ,隨劉邦東征西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202年,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做了皇帝。姬霖因拿賊寇有功,頗得劉邦賞識便被封為齊郡濟南大夫,封地為當時的家南直郡,即今天山東濟南歷城地區。同時被賜予綦毋的姓氏。從此,流居於河南一帶姬姓族人大都遷來齊北安居,姬姓和祁連氏也統一為綦母氏。其中有一部分沿用祁連氏過於習慣,也改為綦。這段歷史在《文林望世系敘》中有所記載。宋代之前,綦毋也作綦母,這一複姓後來逐漸演變為單姓綦,姬霖便是綦姓人的得姓始祖。
分布地區:據全國人口數據統計,綦姓人現在國內共有五萬多人,由於歷史原因,發生過幾次大的歷史遷徙,現在主要分布於山東的廣饒、利津、萊州、高密、平度、昌樂、信陽,河北的泊頭、章武,湖北的監利、江陵、漢川,山西的太原、大同、長治,黑龍江嫩江,遼寧的清源、朝陽,內蒙古烏海,江西宜豐,福建建寧,重慶綦江等地。重慶綦姓人最早來自濟南
重慶綦江也是目前為數不多的綦姓聚居地之一, “綦江”這一名字的由來源於姬霖之孫綦母復周。
漢朝初年,四川出現叛亂,高祖劉邦召集群臣共商對策,當時,綦母勛任長安巡風,他的兒子綦母復周在濟南隨祖父居住,習文練武,文武韜略皆備。綦母勛就上奏皇帝,希望能讓他的兒子率兵前往四川以報恩國家、建立功勳。得到皇帝準允後,復周先率領子弟家丁十幾個人假裝遊歷由濟南進入四川,等完全探明了當地情況後便召集綦姓民眾並得到守將協助,與官兵裡應外合,將叛亂一舉平定。綦江縣誌記載“綦母復周曾任渝汛(武官司名,相當於地方司令官)”。綦母復周在這次平息叛亂中功不可沒,遂被分封在此地,重慶市綦江便因為綦氏的受封而得名;綦江縣則又因綦江得名。

遷徙分布

(缺)綦毋姓望居會稽郡(今江蘇東南部至浙江西部一帶)。

歷史名人

綦毋邃:事跡不詳,大抵為戰國時晉穆帝、晉哀帝時人,著有《列女傳》七卷、《孟子注》七卷、《二京賦音》二卷、撰《誡林》三卷、注《三都賦》三卷,今並亡。其中所注《孟子注》,於《隋書·經籍志》、《舊》、《新唐書》均曾載及。然有九卷、七卷之別。
綦毋俊:東漢上虞人,曾研究左氏《春秋》,安帝元初年間官交趾刺史、太僕。拔濟一郡,讓爵土之封。
綦毋潛:唐代詩人,字季通(約692-749),一說季進,荊州荊南(治今湖北省江陵)人。開元十四年(726年)登進士第,由宜壽尉入為集賢待制、校書郎,遷右拾遺、著作郎,終著作郎等。後以名位不達,掛冠歸隱江東。與張九齡、儲光羲、盧象、韋應物為文友,與李頎、王維唱酬頗多。其詩善於描繪山林景色,是盛唐時期田園山水詩作者之一。著有詩一卷,作品有《春泛若耶溪》等。存詩26首。
綦毋懷文:北齊冶煉家,又作綦母懷文。官至信州刺史,講求道術。總結北方冶煉經驗,以生熟鐵相澆,用牲畜溺脂浴淬,製成鋒利無比的“宿鐵刀”,。這種“灌鋼”技術,隋唐之際仍沿用。

郡望

會稽郡:秦會稽郡治吳(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台州)等郡後,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時合二縣為紹興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