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貓

綠貓

黑貓、白貓論伴隨中國改革開放流行了三十年,中國也步入了一個尷尬的階段:製造業發達,但是同時環境的消耗正以我們難以想像的速度在進行。貓的顏色開始成為決定中國是否可以可持續發展的要素。紐約時報專欄作者、《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認真研究考察了中國的現狀後,語出驚人而又耐人尋味地宣講了他的一個新發現:“綠貓”----無論黑貓白貓,如果不是綠貓(健康環保),即使抓住老鼠也不是好貓。國內外學者倡導“綠貓”理論,引導中國環保講述一則關於“綠貓”的時代寓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貓
  • 類型:可持續發展的要素
  • 出處:《世界是平的》
  • 代表:健康環保
介紹,來源,中國現狀,環保模式探索,相關討論,講述中國經濟,

介紹

綠貓經濟文本概念可以理解為可持續發展型增長類經濟。20世紀70年前,中國的改革是基於鄧小平提出的“貓論”,即“不管黑貓白貓,抓得到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的“貓論”對中國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性,突破了我們傳統的社會主義思維方式,發動經濟改革,實行對外開放。當時中國的確缺“老鼠”,我們的經濟總量只有3600多億元,即便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也只占世界總量比重的4.9%,明顯低於中國總人口占世界比重(22%)。從人均GDP角度來看,更是位居世界後列。因此,中國把“加快發展”作為基本理念和核心目標,並且後來也的確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奇蹟”。然而,中國也在不經意、不自覺之中,成為世界最大的“黑貓”。可以說,第一代“貓論”對中國也有相當明顯的歷史局限性,這與有關決策信息的不對稱性、不確定性,和發展知識的有限性和不完全性極其相關。
綠貓綠貓

來源

來源於托馬斯·弗里德對中國經濟的一段評述,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中國宣講了他的一個新發現:他說,“鄧小平說,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但是我覺得,不管白貓黑貓,不是綠貓就抓不到老鼠。”他的意思是,一個國家的生態環境,在未來是爭奪其他地方知識精英或者挽留本土知識精英的重要變數。知識經濟和開放的世界人才流動體系給予了知識精英挑選自己處境的特權,於是,青山綠水將比銀元鈔票更重要。如果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很好,但是污染嚴重,那么,知識精英會逃離這個環境,這使得這個國家無法獲得足夠的智力資源在經濟上升級。
這個“綠貓”顯示了:在一個開放的以搶奪人才為至高目標的世界裡,生態環境通過影響智力流,進入了真實的生產函式體系裡面。生態環境也構成了一種凌厲的生產力。托馬斯·弗里德曼的“綠貓”是對Grossman和Krueger等人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替代,“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洋溢著一種愚蠢的樂觀,認為一國經濟發展的初期雖會破壞環境,但在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後,經濟發展卻能夠帶來更加環保的技術,從而有利於環境的改善。也許就像帶來強大的衝擊波的“斯特恩報告”說的那樣:我們的確過去高估我們對環境的修復能力。

中國現狀

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正在沿著“綠貓”理論的逆向線走著。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目前大約有4300萬慢性肺病患者,每年大約有100萬人死於此病。而且中國的慢性肺病患者日趨低齡化,30歲得病人群占比大幅度上升。慢性肺病的兩大致因:吸菸和空氣污染。由於吸菸有一個過程期,所以導致患者低齡化的主要原因一定是空氣污染,而空氣污染將給那些年輕的知識精英產生心理上的陰影。隨後,他們的走向也可能將會決定經濟結構的升降。
發展是硬道理。但是發展(本身)也是悖論。從1949年以來現代經濟成長的歷史過程看,過高過快的經濟成長常常是“得不償失”的。最典型的歷史教訓就是1958年的大躍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基本上避免了經濟上的“大折騰”,但是過高過快的增長是以巨大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為其代價的,出現了生態環境上的“大折騰”。例如,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從“九五”時期的8.6%提高到2001-2008年期間的10.2%,僅提高了1.6個百分點,卻導致了煤炭消費、水泥消費、鋼鐵消費等的大幅度高增長。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庫估計,2000-2008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從27億噸提高到70億噸,年平均增長率為12.28%,其累計排放量為415億噸;估計,2000-2008年我國煤炭累計消費量為175.6億噸,排放二氧化碳累計308.2億噸碳當量;一次性能源總消費量累計183.3億噸標準煤,總排放二氧化碳累計450.4億噸碳當量。
在房地產開發領域裡,白貓、黑貓越來越多,而“綠貓”卻太少了。破壞生態、污染環境、掠奪資源,房地產開發變成了以過度消耗資源、消耗生態為代價。另外有一些發展商則選擇在污染大的地方、不適合居住的地方建設住宅,通過行銷“騙購”,大肆攫取金錢而快速致富,當他們的腰包迅速鼓起來了的時候,不知道那些付款了的人們,卻付出了沉重的人居代價。
房地產需要從“黑貓”模式到“綠貓”模式,若能把“黑貓變綠貓”,尊重環境、選擇在合適居住的地方建設住宅,積極推行環保,將能深刻地改變生活世界。而對於購房者來說,不管白貓、黑貓也已經不合適了,需要關注“綠貓”。
無論是哪一類數據都表明,這是一個典型的黑色發展模式,嚴重脫離了中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相對緊缺、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基本國情;這一發展模式也嚴重危及了人類發展,並成為世界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的重要理由之一。

環保模式探索

國外有專家預測,環保產業將會成為21世紀世界性的主導產業。在歐美,環保產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字眼。自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之後,一些已開發國家開始將環保產業列入發展日程,並用30多年的時間使其逐步發展成為支柱產業之一。
中國的環保業也開始嶄露頭角。在近年來國家環保總局掀起的三次“環保風暴”席捲之下,在發展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綠色GDP等多方利好訊息的刺激之下,中國環保產業開始出現快速增長,其勢難擋。

相關討論

在經濟和產業研究方面也有學者提出了關於環保的“綠貓”理論,而且有國內外兩個版本。
綠貓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的一個講座上指出,中國若能把“黑貓變綠貓”,積極推行環保、節約資源,東方巨龍的崛起將能深刻地改變自己和世界,並重新塑造我們的世界。
胡鞍鋼宣稱的“黑貓變綠貓”,是將他提倡的“綠色崛起”視為中國今後發展的必選之路:中國不能走高消費、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黑色模式”,需要從“黑貓”模式到“綠貓”模式;中國不僅要“和平崛起”,也要“綠色崛起”,不僅是“和平發展”,也是“綠色發展”。
而在中國有“轉行的全球化傳教士”之稱的托馬斯·弗里德曼先生,則為給中國帶來蓬勃朝氣的經典“貓論”下了個新註腳:“無論黑貓白貓,如果不是綠貓(健康環保),即使抓住老鼠也不是好貓。”
理論與現實是分不開的。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過度地依賴於自然資源,並且還走著已開發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導致環境問題更加突出,生態形勢愈發嚴峻。(詳見P39“有關中國生態形勢的一組數據”)
“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難循環”,環保專家、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秘書長李恆遠教授所述,中國目前的經濟成長方式正呈現出這五大特點,這樣的經濟成長方式必須改變,否則我們的資源難以支撐長期的發展,環境也難以保護。”
憂心中國環境問題的人還有很多。“中國人現在談話自由輕鬆了,但呼吸更困難了,空氣中充滿煙霧。長此下去,未來的中國經濟奇蹟,將變成一場生態噩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一位官員考察中國的生態環境時痛心疾首地說。
嚴峻的環境問題已逐漸引起中國全社會的關注,公眾環保意識日益提高,國家對環保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客觀上,正漸進實踐著如胡鞍鋼般悲天憫人的學者們所提倡的“綠貓”模式。

講述中國經濟

——訪政經觀察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經濟導刊主筆朱敏
「內容摘要」中國21世紀,將是一個以環保為主題的世紀。說是“新貓論”也好,或者是“黑白貓論”的一種演繹也罷,都不是很主要的問題。這樣的理論背後有著怎樣的鮮活而嚴峻的現實,才是我們應該從中解讀出的,所以我把它叫作“寓言”,一則中國經濟發展思路應時謀變的時代寓言。
價值中國:在您的關注和推廣下,環保的“綠貓”模式越來越被更多的人熟知和接受,首先請您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您所提倡的“綠貓論”的背景。
朱敏:我們今天談“綠貓”,往小處說,是在談環境保護問題,往大里說,本質上是在談一種經濟發展觀。
這就不能不聯繫起那句家喻戶曉的諺語:“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是1962年7月初在中共中央書記處討論“包產到戶”時引用的這句諺語,後來被訛傳為,“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文革期間更被冠以“貓論”的罪名受到批判。其實“黑白貓論”原本是四川的民間俗語,劉伯承就經常用它來激勵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鄧小平1974年再次出山主抓經濟時,為儘快恢復國民經濟秩序,又借用了這句話勉勵大家,“在符合公有制的前提下,不管是採用何種方法,只要能恢復經濟就行,‘不管是黑貓還是黃貓,能逮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段話當時的真實含義是,在合法的前提下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取得最大的效益。兩年後文革結束,鄧二次復出,成為了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務實的“貓論”也隨之提升為了治國方略。
客觀地說,鄧的“貓論”給當時處於無所適從狀態下的中國,帶來了一股肯乾實幹之風,激活了人們心中拼搏的熱情。但這段話到了社會上也遭到曲解,居然成為很多人違法亂紀的理由,不顧一切追逐眼前私利。在這種全社會追求物慾的急功近利心態之下,執政黨內的腐敗風氣開始上升,知識精英社會責任感漸漸淪喪,這個道德後果,在鄧逝世的十年內日益凸顯出來,有人概括為:個別領導為彰顯政績而罔顧民生,部分官員因謀求私利而貪贓枉法,不少商人因追逐利潤而摒棄誠信,有的學者為出名出書而弄虛作假,一些百姓因蠅頭小利而你爭我奪,更有企業為追求效率而忽視安全環保……而這後面一點的巨觀圖景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過度地依賴於自然資源,並且還走著已開發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導致環境問題更加突出,生態形勢越來越嚴峻。代價沉重,沉疴難治!
這些狀況,被一些學者視作“不管白貓黑貓”、“摸著石頭過河”等實用哲學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認為國人在“文革”造成的社會道德真空狀態沒被更改的情況下,迅即湧入了經濟大潮,至今未能完成政治體制的改革和道德重建的任務,這既是總設計師的遺憾,也是老人留給後人諸多寶貴的政治經濟的遺產當中,政治遺產里的債務。今天我們繼續推進改革事業,在繼承成果的同時,也正在坦然地面對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設法找出破解的對策。
價值中國:“綠貓論”主要想回答的是什麼問題?
朱敏:前面說到的那些經濟發展過程中,在我們這個國家和我們的社會上出現的弊病,無疑涉及到反思經濟發展觀的問題了,原有的經濟發展觀是怎樣的,我想今天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多么謹慎的政治話題了,大家心裡都有數。過去我們近三十年的高速度經濟發展確實給中國創造和積累了財富,同時也給大自然造成了傷害,目前中國的資源消耗規模已經開始超過美國了,很有可能成為世界資源消耗的“巨無霸”。
現在“貓”的顏色到底重不重要?胡溫掌政後提出科學發展觀這一應時之略,正是對這個問題的一個響亮回答。可以說,從官方到民間,大家都較為小心翼翼地觸及著一些經濟發展觀層面的問題,我們不乏有責任感的學者,也試探性地提出了一些相關的觀點,所謂的“綠貓”理論,也是其中的回聲之一,我們甚至可以較為清晰地聽到國內外兩個幾乎異曲同工的表述。這是值得玩味的。
價值中國:就是說關於“綠貓論”有著中外兩個版本?具體是哪兩個?
朱敏:先是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中科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先生,去年(2006年)2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的一個講座上指出,中國若能把“黑貓變綠貓”,積極推行環保、節約資源,東方巨龍的崛起將能深刻地改變自己,並重新塑造我們的世界。同時又提出,在官方所倡導的“和平崛起”的基礎上,中國也應該以“自主性崛起”、“自我約束崛起”及“綠色崛起”的策略在21世紀繼續挺進。胡鞍鋼積極宣稱“黑貓變綠貓”,將他提倡的“綠色崛起”視為中國今後發展的必選之路:中國不能走高消費、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黑色模式”,需要從“黑貓”模式到“綠貓”模式;中國不僅要“和平崛起”,也要“綠色崛起”,不僅是“和平發展”,也是“綠色發展”。
同一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L.Friedman),在認真研究考察了中國的現狀後,語出驚人而又耐人尋味地宣講了他的一個新發現,也叫“綠貓”。11月15日的紐約時報發表了他的中國觀感,名為“Bringinthegreencat”(“中國需要一隻綠貓”)。在文章中,他明確提出中國的環境污染已經到達了一個極限,不能再這樣發展下去了,否則不僅人們的生存環境惡化,而且經濟終有一天會陷入停滯。在弗里德曼看來,中國環境惡化的本質原因在於發展模式,中國的領導人知道存在生態危機,但他們的反應卻很複雜,因為每年有無數的農村人口流入城市要保持政治穩定的基礎是讓這些人找到工作,新的就業機會需要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依賴於中國能夠不斷地以低成本生產所有東西,於是,環境就遭殃了。中國官員害怕一旦中國採用美國的環保標準,那么中國就將不再享有低成本的優勢,從而對就業產生影響。弗里德曼最後說,鄧小平曾經講過“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但中國現在需要的是一隻“綠貓”,否則在沒有抓住老鼠之前,貓就都死了。這位在中國有“轉行的全球化傳教士”之稱暢銷書作家,為給中國帶來蓬勃朝氣的經典“貓論”下了個新註腳:“無論黑貓白貓,如果不是綠貓(健康環保),即使抓住老鼠也不是好貓”。
這就是我說的所謂“綠貓”東西方的兩個版本。
價值中國:您為什麼說今天的中國正在講述一則關於“綠貓”的時代寓言?
朱敏:其實你說我提倡的是“新貓論”也好,或者說它是“黑白貓論”的一種演繹也罷,都不是很主要的問題。這樣的理論背後有著怎樣的鮮活而嚴峻的現實,才是我們應該從中解讀出的,所以我把它叫作“寓言”,一則中國經濟發展思路應時謀變的時代寓言。
儘管我們沒有人旗幟鮮明地說,過去我們講發展才是硬道理,到今天轉變成了科學發展觀,但事實上這種轉變是有一個過程的。我認為這個過程與過去我們的經濟發展觀的主流化過程是一樣需要時間的,並且會需要比之更多的時間。同樣,無論是“黑白貓論”還是“綠貓論”,都有著一個漸進產生影響的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