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通信與網路

綠色通信與網路

《綠色通信與網路》是2016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於非。

基本介紹

  • 書名:綠色通信與網路
  • 作者:於非
  • 原版名稱:Gree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 譯者:闞江明
  • ISBN:978-7-111-51952-2
  • 頁數:297
  • 定價:89.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國際信息工程先進技術譯叢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綠色無線通信與網路、綠色有線通信與網路和智慧型電網通信與網路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從通信與網路的建模、分析、設計、管理、開發、算法最佳化、協定和結構來分析通信與網路系統的能源效率、中繼技術和跨層設計與最佳化,進而提高節能技術、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電能效率。同時本書既介紹了綠色通信與網路前沿理論研究進展,又介紹了一些實際套用案例。

圖書目錄

譯者序
原書前言
關於作者
作者名單
第1部分綠色無線通信與網路
第1章套用光纖連線的大規模分散式天線(BWAFMDA)系統的低功耗最後一英里接入
1.1蜂窩網路的發展及低功耗考量
1.1.1功耗
1.1.2流量密度
1.1.3設備成本
1.1.4本章的目的與結構
1.2BWAFMDA架構
1.2.1RoF解決方案的背景簡介
1.2.2AE
1.2.3光通信媒質
1.2.4中央處理實體
1.3功耗和仿真模型
1.3.1功耗模型
1.3.2信令開銷
1.3.3仿真模型
1.4數值結果
1.4.1頻譜效率[(bit/s)/Hz]
1.4.2能量效率(bit/J)
1.4.3能源效率和頻譜效率之間的權衡
1.5小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2章具有QoS性能保證的綠色通信無線網路資源交易
2.1需求型通信模型
2.2無線網路的資源交易
2.2.1無線資源交易
2.2.2能源與頻寬/延時之間的權衡
2.2.3能量和天線數量的權衡
2.2.4能量和編碼方案之間的權衡
2.3在蜂窩網路中使用資源交易的樣本案例研究
2.4在家庭基站網路中使用資源交易的樣本案例研究
2.4.1系統模型
2.4.2下行鏈路信道中的能耗模型
2.4.3綠色無線電的頻譜配置
2.4.4仿真結果和性能分析
2.5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蜂窩系統中的綠色中繼技術
3.1簡介
3.2中繼輔助系統的頻譜和能量效率分析
3.2.1系統模型
3.2.2頻譜效率分析
3.2.3能量效率分析
3.2.4觀點與討論
3.3HARQ和H2ARQ的中繼
3.3.1H2ARQ的中繼策略
3.3.2性能分析
3.3.3觀點與討論
3.4蜂窩網路中的節能中繼節點
3.4.1蜂窩系統與功耗模型
3.4.2中繼節點的配置最佳化
3.4.3室外到室內的中繼
3.5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4章綠色無線通信與網路的跨層設計和最佳化
4.1不同層的節能設計
4.1.1節能硬體平台
4.1.2節能OS
4.1.3節能MAC
4.1.4節能網路
4.1.5節能套用
4.2能量靜態網路的跨層最佳化
4.2.1網路模型
4.2.2網路協定
4.3能量動態網路的跨層設計
4.3.1硬體和通信
4.3.2感測
參考文獻
第5章遠距離無線網狀網路的節能速率自適應
5.1簡介
5.2研究背景:遠距離無線多跳網路
5.2.1互連干擾模型
5.2.22P MAC協定
5.3概述:無線網路的速率自適應
5.4ERAA:節能速率自適應算法
5.4.1網路模型與操作
5.4.2設計概述
5.4.3探測階段
5.4.4自適應階段
5.4.5性能評價
5.5小結
致謝
附錄
參考文獻
第2部分綠色有線通信與網路
第6章用於IP網路節能的圖論算法
6.1套用於GES的圖論基礎
6.1.1最短路徑樹
6.1.2邊介數
6.1.3代數連線性
6.2ESACON算法
6.3ESTOP算法
6.4EAR算法
6.5GES套用實例
6.6GES算法的行為性能
6.6.1路徑長度增加
6.6.2連結切斷的百分率
6.6.3節能
6.6.4對通信量利用的影響
6.7GES算法的套用實踐
6.8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高性能路由器體系結構設計
7.1機遇與挑戰
7.2體系結構
7.3綠色通信工程中的能量感知路由器
7.3.1一般問題的形成
7.3.2實際探索法
7.4路由器中的速率自適應處理
7.4.1動態電壓和頻率測量
7.4.2自適應鏈路速率接口
7.4.3多頻尺度原型
7.5路由器功能的高效體系結構
7.5.1路由查找
7.5.2包分類器
7.5.3數據包佇列
7.5.4流量管理器
7.6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可再生能源在聚合光纖網路和雲端基礎設施的CO2排放的影響
8.1簡介
8.2物理基礎設施的能源消耗模型
8.2.1光網路元素
8.2.2計算資源的能量消耗模型
8.3能量感知虛擬基礎設施計畫
8.3.1虛擬基礎設施問題的公式
8.4數值結果
8.5小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9章計算系統的低功率動態調度
9.1帶有處理速度限制的任務調度
9.1.1節能感知處理的例子
9.1.2作為視窗平均比率的時間平均
9.1.3關於視窗平均期望
9.1.4一個任務類型的例子
9.1.5任務調度的線性分式規劃
9.1.6虛擬佇列
9.1.7漂移加罰比率
9.1.8任務調度算法的性能
9.1.9仿真
9.2通用特徵的最佳化
9.2.1映射到任務調度的問題
9.2.2常用算法
9.2.3隨機的任務到達和流控制
9.2.4隨機任務調度的仿真與適應性
9.2.5任務調度:擴展與延伸閱讀
9.2.69.2節的練習
9.3對隨機觀察事件做出反應
9.3.1無線智慧型裝置的高效計算和傳輸
9.3.29.3節的練習
9.4小結
附錄有限時間收斂定理
參考文獻
第3部分智慧型電網通信與網路
第10章智慧型電網通信網路及其套用
10.1簡介
10.2AMI及其套用
10.2.1背景
10.2.2AMI基礎設施
10.2.3AMI基礎設施的標準化
10.2.4先進的DMS套用
10.3SCADA系統——電力公司監測和控制網路及其套用
10.3.1背景
10.3.2SCADA系統組件
10.3.3SCADA系統中的通信協定
10.3.4配電自動化
10.4小結
參考文獻
第11章智慧型電網需求回響
11.1需求回響概述
11.1.1需求回響重要性
11.1.2傳統電網的需求回響
11.1.3智慧型電網新需求
11.2智慧型電網代表性的需求回響算法
11.2.1分類
11.2.2用戶利潤最佳化算法
11.2.3降低電力公司運營成本
11.2.4社會福利最大化
11.3需求回響分析方法總結與未來趨勢
11.4小結
參考文獻
第12章智慧型電網環境中的綠色無線蜂窩網路
12.1簡介
12.2背景
12.2.1綠色無線蜂窩網路
12.2.2智慧型電網
12.3系統模型
12.3.1協同多點傳輸通信
12.3.2蜂窩網路中的服務阻塞機率模型
12.3.3基站電力消耗模型
12.4問題描述
12.4.1蜂窩網路水平對策
12.4.2智慧型電網水平對策
12.5對於提出的二水平對策的分析
12.5.1蜂窩網路水平對策的分析
12.5.2智慧型電網水平對策的分析
12.5.3二水平對策的斯坦科爾伯格均衡的存在性
12.5.4二水平對策的斯坦科爾伯格均衡的唯一性
12.6仿真結果和討論
12.7小結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FRichard Yu是加拿大渥太華市卡爾頓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系統和計算機工程系的一名副教授。2003年,他獲得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2002~2004年,他參與了瑞典隆德愛立信公司的第三代蜂窩網路的研究和開發工作。2005~2006年,他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創業公司研發無線通信技術和該領域更為先進的技術。2007年,他加入了加拿大渥太華市卡爾頓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系統和計算機工程系。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跨層設計、安全性以及無線網路中服務質量的部署。
他分別獲得了2012年的卡爾頓研究成就獎,2011年安大略省的早期研究者獎,2010年的IEEE/IFIP TrustCom貢獻獎,2009年的加拿大創新基金會頒發的領導機會基金獎,2009年IEEE/IFIP TrustCom以及2005年網路研究國際大會的論文獎。
Yu博士是IEEE的高級成員,他同時擔任多個期刊的編委,包括IEEE車輛技術、IEEE通信調查和教程、ACM/Springer無線網路、EURASIP無線通信網路、點對點模式及感測器無線網路、Wiley安全和通信網路期刊,以及無線通信和網路國際期刊。他還擔任IEEE系統雜誌的智慧型電網通信系統研究方向特刊的客座編輯。他曾擔任眾多會議的技術方案委員會委員,如第13屆IEEE CCNC、2012年INFOCOMCCSES、2012年ICCGCN、2012年VTC、第11屆Globecom、2011年INFOCOMGCN、2010年INFOCOMCWCN、2009年IEEE IWCMC、2008年VTC和2007年WINITS等會議的技術方案委員會共同主席,以及2010年ICST QShine的出版主席和2009年ICUMTCWCN會議的聯合主席。
Xi Zhang本科和碩士畢業於中國西安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賓夕法尼亞州伯利恆利哈伊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學位,並獲得安娜堡密西根州立大學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系統)博士學位。
他目前是德克薩斯農工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網路與信息系統實驗室的副教授和主任。1984~1989年,他任北京信息技術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計算機系統工程部門助理教授和主任。通過中國教育委員會獎學金的資助,他分別在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的電氣工程學院和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進行了深造。他參與了新澤西美利山AT&T貝爾實驗室網路和分散式系統研究部門和新澤西弗洛厄姆公園AT&T實驗室的研究。他發表了200多篇無線網路和通信系統、移動計算、網路協定的設計和建模、統計通信、隨機信號處理、資訊理論、控制論和系統領域的論文。
Zhang博士主要研究移動無線多播網路和系統領域,曾獲得200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獎。他是IEEE通信協會特聘講師。他曾獲得2007年IEEE GLOBECOM、2009年IEEE GLOBECOM和2010年IEEE WCNC論文獎。他在2006年因其研究方面的優異表現從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工程學院站獲得了TEES優 秀青年教師獎。他目前擔任或曾擔任IEEE通信的編輯、IEEE無線通信的編輯、IEEE車輛技術的副主編、IEEE通信期刊特刊高速車輛的寬頻無線通信的客座編輯、IEEE通信期刊特刊無線視頻傳輸的客座編輯、IEEE通信的副主編、IEEE通信雜誌特刊合作無線網路的發展客座編輯、IEEE通信雜誌特刊下一代CDMA與4G無線套用的OFDMA的客座編輯、
John Wiley雜誌的無線通信和移動計算方向的編輯、計算機系統網路和通信期刊的編輯、John Wiley雜誌安全和通信網路的副編輯、計算機通信領域Elsevier期刊編輯,Elsevier旗下的計算機通信研究方向的編輯、John Wiley期刊無線通信和移動計算的特刊下一代無線通信和移動計算的客座編輯。
他經常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研究提案審查小組工作。他是現任且曾擔任2011年IEEE GLOBECOM會議的技術方案委員會(TPC)主席,2012年IEEE INFOCOM的技術方案委員會的區域主席,2012年INFOCOM可持續能源系統的綠色網路和智慧型電網工作組的聯合主席,2012年IEEE ICC綠色通信與網路工作組的TPC聯合主席,2011年IEEE INFOCOM綠色通信與網路工作組的聯合主席,2011年IEEE ICDCS數據中心的性能工作組的TPC總聯合主席,2011年ACM MobiCom會議的分組會/展示組/海報組主席,2010年IEEE INFOCOM的TPC副主席,2010年ACM QShine的總主席,2009年IEEE INFOCOM小型會議的TPC聯席主席,2008年IEEE GLOBECOM會議的無線通信研討會部分的TPC共同主席,2008年IEEE GLOBECOM會議的信息與網路安全研討會部分的TPC共同主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IEEE/ACM國際跨層最佳化無線網路研討會的研討會主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IEEE/ACM IWCMC會議的TCP主席,2008年IEEE INFOCOM的展示組/海報組主席,2007年IEEE INFOCOM的學生旅行資助聯合主席,2010年ACM QShine主席,2007年IEEE ICCCN的聯合主席,2007年IEEE/ACM MSWiM和2006年IEEE QShine海報組主席、QShine執行委員會聯合主席,2007年IEEE/ACM QShine和2005年WirelessCom的宣傳主席,2007年IEEE ICCCN跨層最佳化的無線網路和多媒體通信和2004年IEEE QShine WiFi熱點/無線區域網路和服務質量部分的小組成員。他曾擔任超過100個 IEEE/ACM會議的TPC會員,包括IEEE INFOCOM、IEEE GLOBECOM、IEEE ICC、IEEE WCNC、IEEE VTC、IEEE/ACM QShine、IEEE WoWMoM、IEEE ECCCN等。
Victor CMLeung 1977年獲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電子工程學位和套用科學學士(榮譽稱號),並作為套用科學學院畢業班領頭人物被授予APEBC金獎。他得到了自然科學和工程研究理事會研究生獎學金,並進入了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於1981年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1981~1987年,Leung博士是MPR Teltech公司的高級技術人員,主要研究衛星通信系統的規劃、設計和分析。1988年,他在中國香港大學
作為一名電子系講師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1989年,他作為一名教員回到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目前已經是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教授和高級電信工程的TELUS流動研究主席。他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計算信息和認知系統研究所的成員,還是吉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軟體學院、華南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北京郵電大學的兼職/客座指導教師。Leung博士曾合作撰寫了500多篇學術論文,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並且有些論文被選為好論文。他的研究方向是架構和協定設計、計算機和電信網路管理算法及性能分析、無線網路和移動系統的當前焦點。
Leung博士是一名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註冊專業工程師。他是一名IEEE會士、加拿大工程師協會會員和加拿大工程院研究員。他是一個傑出的IEEE通信學會講師。他是IEEE電腦期刊、IEEE無線通信、計算機通信、通信和網路,以及其他一些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此前,他曾擔任IEEE無線通信系列、無線通信和車輛技術的編委。他曾受邀成為多個期刊特刊的客座編輯和多個國際會議的技術方案委員會成員。他擔任2012年INFOCOM中國客戶服務組、2012年ICC會議GCN工作組、2012年CIT會議、2012年FutureTech、2011年CSA的總聯合主席。他是2012年IEEE WCNC的MAC和跨層設計跟蹤的TPC聯合主席。他主持了2008年IEEE VTC秋季無線網路和認知無線電跟蹤的TPC委員會。他是2010年AdhocNets、2010年WC、2007年QShine的主席和2006~2008年IWCMC下一代行動網路的研討會主席。他是2011年中國客戶服務組、2011年IEEE INFOCOM移動世界和GCN組、2010年BodyNets、2010年INFOCOM會議CWCN組、2010年IEEE GLOBECOM會議ASIT組、2010年IEEE CCNC會議移動世界、2009年IEEE EUC和2006年ACM MAWIM的聯合主席和2005年IEEE WCNC的TPC副主席。他是溫哥華分會百年紀念獎獲得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